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經濟基礎》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經濟學基礎
一、市場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市場需求、市場供給和市場價格的基本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否具有運用市場基本理論分析市場需求、市場供給和市場價格之間關系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市場需求
需求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需求函數、需求規律和需求曲線的含義和內容。(二)市場供給市場供給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供給規律和供給曲線的含義和內容(三)均衡價格均衡價格的形成與變動,均衡價格模型的應用,最高限價、保護價格的含義和運行機制。(四)彈性各種彈性的含義、計算公式和類型,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需求價格彈性在企業價格決策中的應用,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因素。二、消費者行為分析考試目的測試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消費者偏好、預算約束、消費者均衡條件和需求曲線的推導、價格變動的效應等基本理論,是否具有運用這些概念解釋生活中的消費現象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無差異曲線
經濟人假設的含義,效用的含義和分類,邊際效用,消費者偏好的基本假設,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和基本特征,商品邊際替代率及其遞減規律。
(二)預算約束
預算約束的含義及其影響因素,預算線的形狀和變動特性。
(三)消費者均衡和需求曲線
消費者均衡的含義和條件,需求曲線的推導過程,價格變動的兩種效應。
三、生產和成本理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生產者的組織形式,企業形成的理論,生產函數的含義和生產函數的各種曲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成本函數的含義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數的各種曲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等基本理論;是否具有運用這些理論解釋生產函數、成本函數曲線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生產者的組織形式和企業理論
生產者的基本假設,生產者的組織形式,科斯的企業理論的主要內容。
(二)生產函數和生產曲線
生產函數的含義及主要形式,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的各種曲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規模報酬。
(三)成本函數和成本曲線
成本的含義和類型,成本函數的含義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數的各種曲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
四、市場結構理i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市場結構和生產者決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否具有區分不同類型市場結構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市場結構的類型
市場結構的含義及其劃分的依據,不同類型市場結構的特征。
(二)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完全競爭市場中行業的供求曲線和個別企業的需求曲線,各種收益概念的含義及其計算公式,企業的收益曲線,企業的產量決策的基本原則。
(三)完全壟斷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完全壟斷市場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完全壟斷市場中企業進行產量和價格決策的基本原則,價格歧視的含義、基本條件和原則。
(四)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壟斷競爭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寡頭壟斷市場中價格的決定模式。
五、市場失靈和政府的干預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市場失靈理論和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的基本理論,是否具有運用市場失靈理論解釋公共產品和資源配置的關系并理解政府干預市場的方式和措施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市場失靈的含義資源配置和最優配置的含義,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含義,市場失靈的含義。(二)市場失靈的原因壟斷與市場失靈,外部性的含義和分類及其與資源配置的關系,公共物品的含義、分類及其與資源配置的關系,信息不對稱與資源配置的關系。
(三)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針對市場失靈,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的方式和措施;科斯定理的含義和運用。六、國民收入核算和簡單的宏觀經濟模型考試目的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國民收人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否理解消費、儲蓄、投資、總需求和總供給等宏觀經濟基本理論知識,是否具有分析消費、儲蓄、投資與國民收入之間關系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國民收入核算
國內生產總值等基本指標的含義及其主要核算方法。
(二)宏觀經濟均衡的基本模型
兩部門經濟中的儲蓄一投資恒等式,三部門經濟中的儲蓄一投資恒等式,四部門經濟中的儲蓄一投資恒等式。
(三)消費、儲蓄和投資
消費理論和消費函數,儲蓄的含義和儲蓄函數,投資的含義和投資函數,投資乘數的含義和公式,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
(四)總需求和總供給
總需求、總供給的含義和構成,總供求模型的含義。
七、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
考試目的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是否具有運用這些原理分析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含義及區別,經濟增長的基本理論,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經濟增長因素分解和計算公式。
(二)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
經濟波動的含義和類型,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和階段特征,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我國的經濟波動,分析和預測經濟波動的指標體系。
(三)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含義和內容,科學發展觀的含義和內容。
八、價格總水平和就業、失業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價格總水平、就業和失業的基本概念,是否具有運用這些概念分析解釋影響價格的因素的能力以及區分失業類型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價格總水平
價格總水平的含義和價格指數,決定價格總水平變動的因素,價格總水平變動的經濟效應。
(二)就業和失業
就業、失業的含義和計算,失業的基本類型,我國現階段失業問題的特點和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
(三)失業和經濟增長及價格總水平的相互關系
失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奧肯定律及其計算公式,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及其應用。九、國際貿易和國際資市流動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理論及政策,是否具有運用國際貿易理論解釋影響貿易的因素的能力和理解政府實行相應調控干預措施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影響一國國際貿易的因素,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調控與干預方式,傾銷和反傾銷。
(二)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資本流動的含義和動因,國際資本流動的經濟影響,政府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干預方式。
第二部分 財政
十、公共物品與財政職能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公共選擇理論、政府失靈的原因與表現形式,是否具有從財政學的角度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的能力,是否理解政府的財政職能,是否具有結合國情對特定公共物品提供與生產的制度安排合理與否作出相應的分析與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公共物品的定義及其融資與生產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顯示,公共物品的融資與生產,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結構。
(二)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
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
(三)公共選擇與政府失靈
公共選擇,政府失靈及其表現形式。
十一、財政支出
考試目的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財政支出的不同類型及其分類方法,是否掌握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要原則和主要方法,是否具有立足于國際視野對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的發展趨勢進行整體把握的能力,是否具有從不同角度對財政支出數據進行有意義的解讀的能力,是否具有對有關財政支出實踐活動作出分析、評價與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客
(一)財政支出及其分類
財政支出數據,財政支出分類方法,中國的政府支出分類改革。
(二)財政支出規模及其增長趨勢
衡量財政支出規模的指標,工業化國家財政支出規模的歷史趨勢,財政支出規模增長的理論解釋。
(三)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
財政支出總量快速增長、支出結構有所調整,中國財政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優化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
(四)財政支出績效考評
財政支出績效考評的含義,財政支出績效考評的內容與方法。
十二、財政收入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財政收入的各種形式及相應特征,構成一國稅收制度的各個要素及稅負轉嫁的原理,國債的種類、結構與政策功能;是否具有分析解釋稅收和國債作為財政收入工具所發揮作用的能力,是否具有從理論上對一國宏觀稅負水平的合理性作出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財政收入的含義與分類
財政收人及其分類,財政集中度與宏觀稅負。
(二)稅收
稅收的基本含義與特征,稅制要素,稅收分類,拉弗曲線與征稅的限度。
(三)稅負轉嫁
稅負轉嫁的方式,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
(四)國債
國債的基本含義,國債種類與結構,國債的政策功能,國債的負擔與限度,李嘉圖等價定理,國債的制度。
十三、政府預算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政府預算的含義和職能,政府預算的原則及其分類,政府預算管理職權,我國政府預算體系,我國政府預算編制制度和執行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否具有聯系實際對相關政府預算活動作出分析、評價和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政府預算的職能與原則
政府預算的含義,政府預算的職能,政府預算的原則,政府預算的分類。
(二)我國政府預算職權劃分
立法機關的預算管理職權,各級人民政府的預算管理職權,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的預算管理職權,各級政府業務主管部門的預算管理職權,各單位的預算管理職權,審計機關的預算管理職權。
(三)我國政府預算體系
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
(四)我國政府預算編制和執行制度
預算編制制度,預算執行制度。
十四、財政管理休制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財政管理體制的內容、類型和作用,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規劃關于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確定的內容,財政轉移支付的含義及其特點,我國現行財政轉移支付的種類及其主要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內容;是否具有聯系實際對相關財政管理體制的活動作出分析、評價和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財政管理體制內容與類型
財政管理體制的含義,財政管理體制的內容,財政管理體制的類型,財政管理體制的作用。
(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規劃關于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規定。
(三)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財政轉移支付及其特點,我國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十五、財政政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財政政策的功能與目標,財政政策的工具與類型,財政政策的乘數與時滯;是否理解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主要內容、成效,及其與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不同;是否具有聯系實際對相關財政政策的活動作出分析、評價和判斷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財政政策功能與目標
財政政策的含義,財政政策的功能,財政政策的目標。
(二)財政政策工具與類型
財政政策的工具,財政政策的類型。
(三)財政政策乘數與時滯
財政政策的乘數,財政政策的時滯。
(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積極財政政策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這些政策與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差別。
第三部分 貨幣與金融
十六、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貨幣供求理論和貨幣均衡原理,包括西方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機制、貨幣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貨膨脹;是否具有分析有關貨幣及宏觀經濟問題和現象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貨幣需求
貨幣需求和貨幣需求量的概念,主要的貨幣需求理論,貨幣需求的測度。
(二)貨幣供給
貨幣供給和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機制,貨幣供給的乘數原理。
(三)貨幣均衡
貨幣均衡的含義和特征,貨幣失衡的類型,貨幣均衡與總供求均衡的關系。
(四)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概念,通貨膨脹的類型,通貨膨脹的成因,通貨膨脹的治理。
十七、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中央銀行的產生、業務經營的特點、主要業務和獨立性;是否理解中央銀行體制下的金融服務,貨幣政策的概念、貨幣政策目標和中介目標、貨幣政策工具等;是否具有分析貨幣政策目標與貨幣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并解釋我國中央銀行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及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制度的定義,建立中央銀行制度的必要性,中央銀行產生的歷史過程,中央銀行的職責、業務活動的特征,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內容,中央銀行獨立性的起源及其發展,中央銀行體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統。
(二)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定義,貨幣政策目標的內容,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及其政策含義,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間接信用指導的含義,各種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
十八、商業銀行與金融市場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商業銀行的運營與管理、金融市場的定義與作用,是否具有對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金融市場各子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作出解釋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商業銀行的運營與管理
商業銀行的定義、性質、組織形式和功能,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和經營管理原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的進展和主要內容。
(二)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運行的機理,金融市場效率的定義,金融市場各子市場的定義和有關內容。
十九、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有關金融監管的基本概念,包括金融風險、金融危機、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金融監管體制以及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是否具有分析有關金融監管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的概念,金融風險的特征,金融風險的類型。
(二)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概念,金融危機的類型,主要國際金融危機,次貸危機。
(三)金融監管理論
金融監管的概念,金融監管的發展,主要金融監管的一般性理論。
(四)金融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體制的概念,金融監管體制的分類,我國金融監管體制。
(五)國際金融監管協調
巴塞爾協議的背景和發展,巴塞爾協議的性質和作用,巴塞爾協議的主要內容,國際金融監管改革新進展,巴塞爾協議在我國的實施。
二十、對外金融關系與政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有關對外金融關系與政策的知識,包括匯率決定與變動、國際儲備及其籬理。國際貨幣體系等基本概念;是否具有楚析有關國蠢金藏鞲鬻和政策的能力。考試內容。
(一)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的概念匯率制度的劃分,影響匯率制度選擇的因素,人民幣匯率制度。
(二)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的概念,國際儲備的作用,國際儲備的構成,國際儲備的管理。
(三)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容,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主要國際金融組織。
第四部分 統計
二十一、統計與統計數據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統計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統計學、描述統計、推斷統計、變量和數據的含義等;是否理解數據和變量的分類;是否掌握利用數據特征的常用測度分析數據;是否掌握統計數據的來源;以及是否具有合理運用各種統計調查方法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統計學
統計學,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的含義。
(二)變量和數據
變量、數據,定性變量和定量變量,分類數據、順序數據和數值型數據。
(三)常用的數據特征測度
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均值和中位數,方差和標準差。
(四)數據的來源
觀測數據和實驗數據,一手數據和二手數據。
(五)統計調查
統計調查的含義及其分類(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連續調查和不連續調查),常用統計調查方式(統計報表、普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的含義、特點和應用場合。
二十二、抽樣調查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抽樣調查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否理解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的區別,是否掌握抽樣調查的一般步驟和誤差來源,是否掌握幾種基本概率抽樣方法的原理、優缺點和適用場合,是否理解估計量的性質,是否掌握不放回簡單隨機抽樣下均值估計量方差的估計方法,是否掌握概率抽樣中樣本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是否具有開展抽樣調查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抽樣調查基本概念
幾個基本概念(總體、樣本、樣本量、總體參數、樣本統計量與抽樣框),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抽樣調查一般步驟,抽樣調查中的誤差來源(抽樣誤差、非抽樣誤差、抽樣框誤差、無回答誤差、計量誤差)等。
(二)幾種基本概率抽樣方法
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和多階段抽樣。
(三)估計量和樣本量
估計量的性質(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不放回簡單隨機抽樣下均值估計量方差的估計方法,樣本量的影響因素(調查的精度、總體的離散程度、總體的規模、無回答情況和經費的制約)。
二十三、相關與回歸分新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能區分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是否掌握相關與回歸分析中的幾個基本概念,是否掌握相關關系的分類并能夠熟練使用散點圖和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變量間的線性相關關系,是否掌握最小二乘方法估計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以及是否具有根據估計的回歸方程進行回歸系數分析和對因變量進行預測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變量間相關關系的分類,散點圖,PearSon相關系數的含義、計算方法和分析。
.
(二)回歸分析
自變量和因變量,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最小二乘估計原理,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和預測,決定系數的含義、作用和計算方法。
二十四、時間序列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時間序列的含義和時間序列的一些簡單分析方法,包括時間序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以及是否具有將這些方法運用于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時間序列及其分類
時間序列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時間序列的分類。
(二)時間序列的水平分析
發展水平的含義,發展水平的有關概念,平均發展水平的含義,不同時間序列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增長量、逐期增長量、累計增長量和平均增長量的含義、計算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時間序列的速度分析
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的含義,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的計算方法,定基發展速度與環比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能利用這種關系進行速度之間的相互推算,平均發展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的含義、計算方法,速度分析中應注意的問題,增長l%絕對值的含義及其用途,增長l%絕對值的計算方法。
二十五、統計指數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掌握指數的意義和作用,是否掌握加權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否掌握指數體系分析的原理,是否掌握零售價格指數、消費價格指數、股票價格指數的概念及編制方法,以及是否具有運用指數體系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指數的概念和分類
指數的概念,指數的分類。
(二)加權綜合指數
加權綜合指數的含義,基期加權綜合指數與報告期加權綜合指數的含義和計算方法,基期加權綜合指數與報告期加權綜合指數的特點和實際應用。
(三)指數體系
總量指數、指數體系的含義,指數體系中總量指數與各因素指數之間的相對數量關系和絕對數量關系,指數體系的分析方法。
(四)幾種常用的價格指數
零售價格指數、消費價格指數、股票價格指數的概念及編制方法。
第五部分 會計
二十六、會計概論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會計的基本概念,會計的目標;是否掌握會計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會計的基本前提;是否掌握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法規的構成和主要會計法規的內容;是否具有根據實際現象分析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會計基本概念
會計的概念、職能、對象,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
(二)會計目標
會計的目標,會計信息的內容,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三)會計要素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收人、費用、利潤,會計等式及主要經濟業務發生所引起的會計要素的變動。
(四)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基本原則
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時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的概念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五)會計基本前提
會計的四個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的概念及每個基本前提的具體含義和影響。
(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的八項要求――可靠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的具體含義和在實際中的應用。
(七)會計法規
會計法規的構成:會計法、會計準則。
二十七、會計循環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會計確認的概念及確認標準和前提,會計計量的概念及會計計量屬性;是否理解會計科目的概念,賬戶的概念及分類,復式記賬法的概念,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和試算平衡,會計憑證的概念及分類,會計賬簿的概念及分類,會計報告的概念、內容和種類;是否掌握會計循環的主要環節,會計記錄的主要方法;是否具有解釋區分會計循環各環節主要會計工作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會計確認
會計確認的概念,會計確認的標準和前提。
(二)會計計量
會計計量的概念,會計的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
(三)會計記錄
會計記錄的概念,會計記錄的主要方法: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賬務處理程序的概念,主要的會計賬務處理程序: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多欄式日記賬賬務處理程序、日記總賬賬務處理程序,出納業務處理程序。
(四)會計報告
會計報告的概念,會計報告的內容和種類
二十八、會計報表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會瞥報裝的概念、作用和編制要求,是否掌握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內容和編制方法,是否具有將不同會計項目按照會計報表編制要求進行填列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會計報表的概念
會計報表的概念、目標和作用,會計報表的列報基礎和具體編制要求。
(二)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的基本內容、作用,資產負債表的主要項目及其編制方法。
(三)利潤表
利潤表的基本內容、作用,利潤表的主要項目及其編制方法。
(四)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的基本內容、作用,現金流量表的主要項目及其編制方法。
(五)會計報表附注
會計報表附注的概念和內容。
二十九、財務報表分新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是否掌握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及反映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是否具有計算財務報表主要指標的能力和對不同指標數值變化對財務狀況的影響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意義和內容
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意義和主要內容。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方法,比率分析法中常用的比率,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依據和資料來源,比較分析法中的指標評價標準。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指標
反映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的含義及計算方法,財務指標變化與財務情況變動的關系。
三十、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和國庫集中支付的概念,是否掌握行政事業單位各個會計要素的內容、計量方法和核算要求,是否掌握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否掌握財政直接支付的程序和財政授權支付的程序、預算結余資金的處理和核算,是否掌握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財務報表的種類和編制要求,是否具有區分行政事業會計和企業會計不同特征的能力,是否具有對行政事業單位資金辦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要素和核算特點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的內容、計量和核算,行政事業單位的收人確認。
(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概念及其主要內容,各賬戶的功能;財政直接支付程序和財政授權支付程序,預算結余資金的處理;財政直椿專付I輸核笪和財正妒楞杷專付的核笪年緣而笪結余咨余的核算。
(三)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報告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報告的種類,年度決算編報要求。
第六部分 法律
三十一、法律對經濟關系的調整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法律調整機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掌握我國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方式和調整經濟的主要法律種類,是否具有運用經濟法基本原理正確處理經濟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調整經濟的法律”和“經濟法”
法學中的“經濟”概念,調整經濟的法律,法律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模式。
(二)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
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的三個層次:民商法、經濟法、其他法律部門。
三十二、物權法律制度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物權法的基本規定,是否具有運用物權法基本原理正確處理經濟工作中遇到的物權法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物權概述
物權的概念和特征,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的種類。
(二)所有權
所有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所有權的取得和消滅,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規則,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區別,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三)用益物權用益物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幾種具體的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征,宅基地使用權的特征,地役權的設立。(四)擔保物權擔保物權的概念和特征,幾種主要的擔保物權:抵押權的概念和特征,抵押的登記;質權的種類;留置權的適用。三十三、合同法律制度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合同法的基本規定,是否具有運用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處理和解決經濟工作中遇到的合同法律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合同概述
合同的概念、特征和分類。
(二)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生效要件,無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概念和類型。
(三)合同的訂立、履行和終止
要約、要約邀請和承諾的概念及構成條件,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合同履行的原則,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合同終止的原因。
(四)合同的擔保和保全
合同擔保的概念,保證的概念和分類,定金的概念和適用規則;合同保全的概念,債權人的代位權和撤銷權。
(五)合同的轉讓、變更和解除
合同轉讓的概念和種類,合同變更的要件,合同解除的方式――法定解除和約定解除的適用條件。
(六)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的概念和構成要件,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方式,免責事由。
三十四、公司法律制度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現行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否具有應用這些知識分析和解決相應公司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公司法的概念,公司的概念、特征和種類。
(二)公司的設立與公司法基本制度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條件、名稱制度、住所制度、章程制度。
(三)公司治理結構
股東、股東的權利與義務,股東(大)會,董事、董事會與經理,監事、監事會,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特別規定。
(四)公司的股份(權)轉讓和股份公司的股份發行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的相關規定。
(五)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概念和相關規定。
三十五、其他法律制度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工業產權法律制度、勞動合同法律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反壟斷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現行立法基本內容,是否具有應用這些知識分析和解決相關領域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工業產權法律制度
工業產權的概念和特征;專利權的概念、主體和客體,授予專利權的條件,專利權的內容和限制,專利侵權,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商標的概念和種類,商標權的取得,商標權的內容,商標權的保護。
(二)勞動合同法律制度
勞動合同法的概念和適用對象,勞動合同的類型,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合同的解除,勞動合同的終止。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消費者的概念和范圍,消費者權利與經營者義務的法律規定,爭議解決的途徑,解決爭議的幾項特殊規則,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責任。
(四)反壟斷法律制度
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壟斷行為,反壟斷調查機制。
(五)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概念、調整對象和立法目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概念與特征,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
(六)產品質量法律制度
產品、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法的概念,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義務,產品責任的概念,產品質量責任的概念,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法律責任。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