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窮世代窮不能全怪教育


必須承認,一個公平且有活力的社會環境,才能暢通底層群體上升的通道。這種社會環境的打造,固然需要教育公平,但更需要行政體制改革和經濟領域改革,給社會填充公平因子,釋放活力元素。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署名文章《農村孩子為何不愿躍“龍門”》。文章指出,讀書改變命運的路,對農村孩子越來越難,不少農村學子放棄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來越窄。棄考傳遞出一個信號:底層上升通道受阻,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劇,貧窮將會代際傳遞,一代窮世代窮。所以,促進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平等機會,才能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 這是一個公認的命題。遺憾的是,這個底線被沖擊得千瘡百孔之后,近年來并沒有明顯的修復跡象。城鄉教育資源嚴重失衡之外,即便是同一座城市內,不同學校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即便都屬農村,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教育資源也有相對優劣之分。一旦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即意味著未來升學空間的逼仄和向上流動機會的缺失,導致“一代窮世代窮”。
但是,拷問“一代窮世代窮”的板子,不能全打在教育上。換句話說,當社會的諸多領域出現明顯的不公平,而且這種不公平很難矯正的時候,即便作為社會公平底線的教育實現了公平,也很難帶給受教育者一個最終的公平結果。一方面,教育不公只能是社會不公的一部分,而不會是導致后者的魁首;另一方面,雖然被公認為社會公平的底線,但教育無力完全兜住社會的公平正義。
舉例來說,假設教育公平保證了每一位學子公平的升學機會,直至升入大學甚至是一線名校,在“蘿卜招聘”遍地開花、壟斷企業招工“世襲”的現實語境中,就業機會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只能導致求職者“內因”的不同,而體制壁壘以及某些妄為的權力,卻能夠左右“外因”的迥異。尤其是,當體制壁壘頑固到一定程度,某些妄為的權力肆意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把“內因”的差異忽略掉。就“一代窮世代窮”而言,就業機會的不平等顯然更具破壞力。
再換個角度看,私營企業吸納了社會絕大多數的勞動力就業,但在經濟政策布局中,壟斷企業卻享有充分的政策優惠,而私營企業多在自由市場的底層和壟斷市場的夾縫中生存。這種情況下,同等學力的畢業生因就業機會的不平等,進入不同的經濟實體領域,兩者最終判若云泥的結果似乎可以想見。相反,如果私營企業有活躍的發展空間,也就相當于給了置身其中的“一代窮”者脫貧致富的空間。
最近有兩則新聞頗值得玩味。一則是六一兒童節將至,某地小學生們開始“拼爹”、“拼富”,副處長的孩子得到了老爹手下送的學習機,還沒炫耀夠就被同學給“滅”了,因為找同學老爹辦事的人,直接送了一個iPad。另外一則是,新京報的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者認為高房價讓年輕人暮氣沉沉。前一則告訴人們,“拼爹”幾乎可以通吃;后一則告訴人們,房地產不僅綁架了經濟,還綁架了太多人的青春夢想。而這,都跟教育公與不公沒有直接關聯。
必須承認,一個公平且有活力的社會環境,才能暢通底層群體上升的通道。這種社會環境的打造,固然需要教育公平,但更需要行政體制改革和經濟領域改革,給社會填充公平因子,釋放活力元素。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指出的:掃除籠罩在社會上、徘徊在青年人心頭的暮氣,需要社會對他們敞開更多的機會之門,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廣闊的上升空間。唯此,將不再是“一代窮世代窮”。
最新資訊
- 河北2017年上半年理財規劃師全國統一鑒定考試順利完成2017-05-25
- 2016年五大行理財產品規模下降2017-05-09
- 2016年上市公司理財金額增近五成2017-05-09
- 90后青年團體投資理財依賴互聯網2017-05-04
- 2017年一季度重慶人投資6成選理財產品2017-05-02
- 米莊理財周年慶典舉行2017-05-02
- 上市公司的投資致富 每天花近20億買理財2017-05-02
- 監管部門嚴查理財資金流入房地產2017-04-29
- 個人投資理財誤區2017-04-27
- 2017年一季度銀行理財業務增速下降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