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意見


【免費試聽】【試題下載】【在線測試】【復習方案】【報考指南】[報名匯總]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2011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和市委三屆八次全委會議精神,牢固樹立“重中之重”戰略思想,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加大強農惠農力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2011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是:農村經濟總量增長13%,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
一、加大強農惠農力度
(一)繼續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偭亢捅戎剡M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高標準糧田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市級農發資金比上年增長20%,新增資金重點投向農田水利建設和“菜籃子”工程建設、生態漁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發展等。
(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對涉農金融機構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涉農貸款增量占全部貸款增量的比例不低于上年,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全部貸款增速。實現村鎮銀行全覆蓋,積極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提升農業擔保公司擔保融資能力。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拓展農畜產品遠期交易品種和范圍。完善農村土地交易所功能,擴大地票交易規模。在全市大力推行農村“三權”抵押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問題。
(三)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制定扶持政策,引導和規范城市資源要素下鄉。鼓勵社會力量開展“村企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到農村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兩翼”區縣(自治縣)為重點,強力推進農業招商引資。繼續開展家電下鄉、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實現家電下鄉銷售額100億元。
(四)強化涉農資金監管。按照管事、管錢、監督相分離和簡便易操作的原則,制定完善涉農資金監管工作操作規程和風險防范機制。發揮鄉鎮財政監管優勢,完善資金信息溝通機制,強化涉農資金監管。嚴肅查處涉農資金違法違紀案件。轉變資金分配方式,擴大財政性涉農項目資金的招投標試點范圍,鼓勵在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安排涉農資金。
二、大興農田水利建設
(一)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投入水利資金105億元,完成開縣鯉魚塘水庫竣工驗收,基本建成玉灘水庫,加快金佛山水庫建設。繼續推進云陽縣梅峰水庫等6座中型水庫建設,完成黔江區城北水庫等中型水庫的竣工驗收?;窘ǔ伤筛取~罐驛提水工程。抓好8個在建大型灌區、2個中型灌區和3個大型灌溉泵站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5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00萬畝。基本建成68處重點集鎮堤防工程。
(二)大搞小微型水利建設。因地制宜興建進村入戶、到田到地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鼓勵興修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做好塘、庫、堰、渠的清淤擴容、整修加固,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大力興修小型水源工程,盡快啟動國家新一輪44座重點小(一)型病險水庫和水毀工程整治修復工作,確保農業春播用水。
(三)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源地保護,解決2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水域水環境治理。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
(四)推進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嚴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遏制用水浪費。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三、強化農村基礎支撐
(一)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資金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基本農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間配套設施完善。鞏固測土配方施肥整區整縣推進成效,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范圍和規模。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加強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
(二)加快建設森林重慶。全面推進森林重慶“六大工程”建設,整體推進長江兩岸綠化,推進已通車高速公路、鐵路可視范圍全面綠化,全面完成烏江、嘉陵江、大寧河沿岸綠化,縱深推進區縣城繞城河流兩岸和重要飲水水源地綠化。逐個消除宜林荒山荒坡,開展“綠化長江 重慶行動”、“身邊增林”行動,造林綠化500萬畝,力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9%,為3年內消除所有宜林荒山奠定基礎。
(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交通,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000公里,行政村通暢率達到60%。完善農村公路養護長效機制,推進農村路、站、運一體化,加快發展農村客運,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82.2%。推廣農機具25萬臺(套)。推進油菜、辣椒、黃連烘干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啟動實施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示范項目。加強適合山地農業的中、小、微型農機具研發。提高農機服務社會化水平,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0%。推進新農村建設,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0萬戶,建成巴渝新居5萬戶。建設農民新村500個,每個區縣(自治縣)建設2D3個農民新村市級示范點。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完成180個村環境綜合整治。發展集中型沼氣60座,新建農村戶用沼氣15萬戶,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管一體化試點。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
(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大種業研發投入,提高種子市場準入門檻。開展優勢農業新品種選育,加強地方優良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啟動重慶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開展科技服務。鼓勵農技人員與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隊結成利益共同體,開展技術合作與創業。進一步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建立鄉鎮或區域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業信息化三級示范工程建設,搞好農產品市場預警分析。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健全農村防汛抗旱組織體系,提高災害監測和應急救援能力。
四、確保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
(一)穩定發展糧油生產。落實各類補貼資金17億元,繼續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種糧大戶給予補貼,確保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50%以上用于良種良法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糧食生產相關領域。推廣良種良法,推進高產創建,集成農藝、農機措施,重點建設10個國家級糧食產能縣、100個商品糧基地鄉鎮、50個油料特色鄉鎮,打造南川區、大足縣、合川區、梁平縣、墊江縣等高標準糧油示范基地,推進1000萬畝優質糧油工程建設。發展薯類、特色雜糧,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
(二)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市里安排蔬菜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整合有關部門資金2億元,支持潼南縣、武隆縣等4個核心蔬菜基地及涪陵區等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其它區縣(自治縣)城鎮蔬菜基地建設,完善產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全年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到900萬畝、1350萬噸。加快重慶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重點抓好核心區、標準化示范場、生態循環養殖示范園區建設。著力推進生豬規模化養殖,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畜牧業。完善全市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做好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打造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
(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加快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建設,發展柑橘精深加工,抓好晚熟柑橘育苗基地建設,新建標準化果園12萬畝,改造老果園5萬畝。實施柑橘全球營銷戰略,爭創中國柑橘第一品牌。投入2億D3億元,抓好商品魚基地、“稻鰍雙千”工程和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等建設,水產品產量突破32萬噸,淡水產品自給率提高到60%以上。建設名優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示范基地,重點發展有優勢的資源緊缺型原料藥材。推進蠶?;亟ㄔO,抓好優質煙葉生產。繼續支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連片開發,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
(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布局。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確保農產品安全供給。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標準制訂和實施步伐,積極扶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落實生產記錄、產品檢測、質量追溯等管理制度。
五、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一)強力推進“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市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7億元,市政府有關部門整合和區縣(自治縣)配套資金25億元。圍繞戶戶增收目標,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抓好規劃到戶增收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實施龍頭驅動、科技帶動、銷售促動、政策推動,打造品牌、集中營銷,努力構建產加銷一體化體制。實現“兩翼”農戶戶均增收3500元,縮小“兩翼”與“一圈”地區農民收入差距。
(二)加快“一圈”地區農民增收步伐。堅持分類指導,實施重慶主城近郊都市農業提升工程,發展休閑觀光、體驗農場等旅游農業,加快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產業化進程;實施渝西現代農業示范工程,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循環生態農業,建成全市農業新品種、新農藝示范區,積極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三)開發農村閑置資源。引導農村閑賦勞動力和半勞動力發展生產,嚴格防止耕地撂荒,合理開發冬閑田和荒山、荒坡、荒地、林地資源,充分利用農村閑置資產,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實現增產增收。
(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加快推進貧困村整村脫貧,大力實施開發式扶貧和開放式扶貧,開展貧困村整村搬遷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對不宜人居的村、社實行整村、整社成建制搬遷。投入市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10億元,實現45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達標,新啟動3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工作;培訓轉移貧困農民10萬人,扶貧移民2.5萬人,實現12萬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
六、大力發展非農產業
(一)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重組整合,組建一批貿工農一體化大型企業集團。繼續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100億元。提升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支持特色加工產品注冊登記與品牌開發。建立緊密型農企聯結機制。引導企業向現代農業園區集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
(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合理布局農產品市場,在江津區建設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城,在萬州區、涪陵區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一批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各區縣(自治縣)建設一批三級農產品批零兼營市場或特色市場。加快“兩翼”農產品綜合市場建設,新建、改建鄉鎮農貿市場200個,完成110個城區菜市場整治改造。在部分生豬定點屠宰場、蔬菜批發市場、超市開展蔬菜和肉類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加強市場監控,嚴厲查處惡意炒買炒賣農產品行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開辦“兩翼”地區特色農產品網上展廳。
(三)促進勞務經濟與農民創業。繼續開展陽光工程培訓和新型農民培訓,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30萬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市內轉移就業,保障重點產業用工需求。深入推進創建“充分就業村”工程,“充分就業村”達到40%以上。大力發展微型企業,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加大市級農民返鄉創業園區支持力度,對返鄉創業重點企業給予貸款貼息。積極承接、加快發展沿海勞務外包。推進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培育1萬名勞務經紀人。
(四)發展小城鎮經濟。繼續加強105個市級中心鎮和4個重點示范鎮建設。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綜合配套功能,力爭80%的市級中心鎮完成主干道環境綜合整治。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在鎮區集中,增強鎮域經濟實力,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
七、推進農村改革創新突破
(一)推行農村“三權”抵押貸款。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和林權抵押貸款,繼續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完善農村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發揮農村資產評估機構和農村資產交易平臺作用。建立“三權”抵押登記體系,改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行政、信用和法制環境。
(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妥善解決歷史遺留戶籍問題,全面完成戶籍制度改革第一階段工作目標。進一步完善土地、住房、就業、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逐步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社會福利,形成有利于城鄉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的制度體系框架,為制度性轉移奠定基礎。新增轉戶進城人員180萬人,非農戶籍人口比重上升到37%。
(三)搞好農村土地流轉。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新增10個區縣(自治縣)開展土地流轉市場建設試點,選擇部分區縣(自治縣)開展土地糾紛規范化仲裁庭建設試點,完善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仲裁體系。推進林地流轉,探索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改革。
(四)促進農民聯合與合作。繼續開展“農民專業合社項目”試點、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逐步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00個,新評定市級示范社100個。鼓勵支持專業合作社與現代商業組織直接對接,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活動。
八、著力改善農村民生
(一)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農村居民參保率達到80%,60歲以上老人實現應保盡保。新建和改擴建5個區縣社會福利中心、95個鄉鎮敬老院,新增床位1萬張,實現鄉鎮敬老院全覆蓋,農村敬老院供養能力達到“五?!崩先说?0%。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改擴建142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零利潤”銷售區縣全覆蓋,村衛生室基本藥物制度試點擴大到“一圈”內23個區縣;實施農村改廁、兒童計劃免疫等20項基本公共衛生免費服務。進一步提高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和待遇水平。
(二)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中小學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和農村幼兒園建設,進一步擴大中職免費教育范圍,繼續實施學生營養促進工程,切實解決好130萬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問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擴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2個,為108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添置主要基本醫療設備。啟動1萬名基層衛生人員培訓項目。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
(三)完善基層組織服務功能。搞好鄉鎮換屆選舉。深化“三進三同”、“干部大下訪”、“結窮親”和創先爭優活動。繼續實施“三萬”計劃。堅持從優秀村干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從優秀大學生村官中選聘市級部門工作人員。充分發揮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作用,搭建基層服務管理平臺。加強村干部教育培訓,提高村干部待遇,力爭村干部報酬與當地務工收入基本持平。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
(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加強農村法制教育,深入推進民主法制村(社區)建設,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面達到85%。認真研究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為群眾排憂解難。抓好農村平安建設,增強農民群眾安全感。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最新資訊
- 關于修訂印發2018年度合并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2019-01-31
- 財政部負責人就印發《關于深化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2019-01-28
- 財政部發布:關于深化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2019-01-25
- 財政部關于印發《會計人員管理辦法》的通知2019-01-10
- 個稅繳納這9個問題你應該了解2019-01-04
- 2019年個稅專項扣除政策解讀2019-01-03
- 九江醫療衛生機構新會計制度培訓會2018-11-23
- 蘭州市發布《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通知2018-06-01
- 兩部門發布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2018-05-31
- 財政部負責人就印發《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相關問題解答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