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工商)知識點:生產控制與作業
一、生產控制的概念
生產控制是指為保證生產計劃目標的實現,按照生產計劃的要求,對企業的生產活動全過程的檢查、監督、分析偏差和合理調節的系列活動。
生產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生產控制是指從生產準備開始到進行生產,直至成品出產入庫為止的全過程的全面控制。它包括計劃安排、生產進度控制及調度、庫存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內容。
狹義的生產控制主要指的是對生產活動中生產進度控制,又稱生產作業控制。
生產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生產管理的有效性:完成進度計劃+降低成本
二、生產控制的基本程序 (熟悉)
生產控制包括三個階段,即測量比較、控制決策、實施執行。
制定標準+測量比較+控制決策+實施執行
(一)確定控制的標準
制訂標準就是對生產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產品質量特性、生產數量、生產進度規定一個數量界限。
制訂標準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幾種:
1.類比法參照本企業的歷史水平制訂標準,也可參照同行業的先進水平制訂標準。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標準也比較客觀可行
2.分解法把企業層的指標按部門按產品層層分解為一個個小指標,作為每個生產單元的控制目標。這種方法在成本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3.定額法為生產過程中某些消耗規定標準,主要包括勞動消耗定額和材料消耗定額
4.標準化法根據權威機構制訂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控制標準。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部頒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等等。這種方法在質量控制中用得較多。當然,也可用于制訂工作程序或作業標準
(二)根據標準檢驗實際執行情況
對生產活動的實際成果進行檢查、測定,將測定結果與標準比較,找出差距,弄清差異的性質和程度,然后分別處理。
偏差有正負之分,正偏差表示目標值大于實際值,負偏差表示實際值大于目標值。
正負偏差的控制論意義,視具體的控制對象而定。如對于產量、利潤、勞動生產率,正偏差表示沒有達標,需要考慮控制。而對于成本、工時消耗等目標,正偏差表示優于控制標準。
(三)控制決策
控制決策就是根據產生偏差的原因,提出用于糾正偏差的控制措施。一般的工作步驟是:
1.分析原因。
2.擬定措施。
3.效果預期分析。
(四)實施執行
三、生產控制的方式 (掌握)
根據生產管理的自身特點,常把生產控制方式劃分為以下三種:事后控制方式、事中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
名稱含義優缺點要求
事后控制方式? 指根據本期生產結果與期初所制定的計劃相比較,找出差距,提出措施,在下一期的生產活動中實施控制的一種方式
屬于反饋控制,控制的重點是下一期的生產活動? 優點:方法簡便、控制工作量小、費用低
缺點:在“事后”,本期的損失無法挽回由于事后控制的依據是計劃執行后的反饋信息,所以要提高控制的質量,需做到以下幾點:具備較完整的統計資料,計劃執行情況的分析要客觀,提出控制措施要可行
事中控制方式? 是通過對作業現場獲取信息,實時地進行作業核算,并把結果與作業計劃有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若有偏差,及時提出控制措施并實時地對生產活動實施控制,以確保生產活動沿著當期的計劃目標而展開
控制的重點是當前的生產過程? 優點:“實時”控制,保證本期計劃如期完成
缺點:控制費用較高由于事中控制的依據是計劃執行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為了提高控制的質量,應做到以下幾點:具備完整、準確而實時的統計資料,具有高效的信息處理系統,決策迅速、執行有力
事前控制方式? 是在本期生產活動展開前,根據上期生產的實際成果及對影響本期生產的各種因素所作的預測,制訂出各種控制方案(控制設想),在生產活動展開之前就進行針對有關影響因素的可能變化而調整“輸入參數”實行調節控制的一種方式
確保最后完成計劃,屬于前饋控制―重點是在事前的計劃與執行中有關影響因素的預測上
四、生產作業計劃
(一)生產作業計劃的概念(熟悉)
生產作業計劃是生產計劃工作的繼續,是企業年度生產計劃的具體執行計劃。
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編制企業各個層次的作業計劃。
(2)編制生產準備計劃。
(3)計算負荷率,進行生產任務和生產能力(設備、生產面積等)之間的細致平衡。
(4)日常生產的派工、生產、調度、執行情況的統計分析與控制。
生產作業計劃與生產計劃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生產作業計劃生產計劃
計劃期短,表現為月、旬、日和小時計劃期較長,生產計劃的計劃期常常表現為季、月
計劃內容具體,把生產任務落實到車間、工段、班組和工人計劃內容相對粗略,是整個生產企業的計劃
計劃單位小,詳細規定各零部件,甚至工序的進度安排計劃單位相對較大,一般只規定完整產品的生產進度
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的要求有以下幾方面:
(1)要使生產計劃規定的該時期的生產任務在品種、質量、產量和期限方面得到全面落實。
(2)要使各車間、工段、班組和工作地之間的具體生產任務相互配合緊密銜接。
(3)要使生產單位的生產任務與生產能力相適應,并能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生產能力。
(4)要使各項生產前的準備工作有切實保證。
(5)要有利于縮短生產周期,節約流動資金,降低生產成本,建立正常的生產和工作秩序,實現均衡生產。
五、生產作業控制
生產作業控制是在生產計劃執行過程中,為保證生產作業計劃目標的實現而進行的監督、檢查、調度和調節。其主要目的是保證完成生產作業計劃所規定的產品產量和交貨期限指標。
廣義上生產作業控制通常包括生產進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庫存控制、生產調度等。
(一)生產進度控制概述
生產進度控制是生產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務是按照已經制訂出的作業計劃,檢查各種零部件的投入和產出時間、數量以及產品和生產過程配套性,保證生產過程平衡進行并準時產出。
進度管理的目標是準時生產,即只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品種生產需要的數量,既要保證交貨期,又要保持和調整生產速度。為此,必須自始至終掌握各種零部件的投入產出時間、數量以及配套性。
(二)生產進度控制目的
生產進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據生產作業計劃,檢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產數量、出產時間和配套性,保證產品能準時裝配出廠。
(三)生產進度控制的內容 (掌握)
生產控制的核心在于進度管理,生產進度控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投入進度控制、工序進度控制和出產進度控制。其基本過程主要包括分配作業、測定差距、處理差距、提出報告等。
1.投入進度控制。投入進度控制是指在產品生產中對產成品的投入日期、數量,及對原材料、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投入進度是進度控制第一環節。
2.工序進度控制。工序進度控制是指在生產中對每道工序上的加工進度控制。
3.出產進度控制。出產進度控制是指對成品的出產日期、出產數量的控制。更廣泛的考慮,還可以包括對產品的配套控制和品種出產均衡性的控制。
六、在制品控制 (掌握)
(一)在制品概念
所謂在制品是指從原材料、外購件等投入生產起到經檢驗合格入庫之前,存在于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零部件和產品。
通常根據所處的不同工藝階段,把在制品分為毛坯、半成品、入庫前成品和車間在制品。
(二)在制品控制
在制品控制是企業生產控制的基礎工作,是對生產運作過程中各工序原材料、半成品等在制品所處位置、數量、車間之間的物料轉運等進行的控制。
(三)在制品控制的工作內容 (熟悉)
1.合理確定在制品管理任務和組織分工。
2.認真確定在制品定額,加強在制品控制,做好統計與核查工作。
3.建立、健全在制品的收、發與領用制度。
4.合理存放和妥善保管在制品。
(四)在制品定額
在制品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各生產環節為了保證數量上的銜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儲備量。
不同的生產類型制定在制品定額的方法也不一樣。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大量流水線生產條件下在制品定額的制定
(1)流水線內部在制品定額的制定。流水線內部的在制品分為工藝在制品、運輸在制品、周轉在制品和保險在制品四種。
工藝在制品:正在加工或檢驗的在制品
運輸在制品:在流水線內運輸過程中的在制品
周轉在制品:相鄰兩道工序之間生產率不平衡而形成的在制品
保險在制品:為防止事故,保證流水線能正常工作而設置的在制品
(2)流水線之間的在制品定額的制定。流水線之間的在制品有運輸在制品、周轉在制品和保險在制品之分。
當上一流水線的節拍與下一流水線的節拍相等時,只包括運輸在制品和保險在制品;
節拍不一致時,則只包括周轉在制品和保險在制品。
2.成批生產條件下在制品定額的制訂
成批生產條件下可按車間內部在制品和車間之間半成品來確定。
(1)車間內部在制品。
(2)車間之間的半成品。它是指車間之間的中間倉庫中的在制品,由周轉半成品和保險半成品組成。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