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


鼻竇炎、鼻息肉是鼻科臨床中的多發病,由于生態環境破壞,空氣污染嚴重,近來此種疾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此疾病治療比較困難其主要特點在于病變常常復發,不易徹底治愈。其中有許多原因,例如急性期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或者一般的常規方法無力控制病變,致使病變遷延存在并反復發作。對于慢性鼻竇炎來說,治療就更加困難,粘膜肥厚,變性,息肉增生,纖維化或纖維束性變以及因此造成的通氣和引流障礙,往往不是藥物能夠治療的,這時候就要借助手術方法。
傳統的鼻竇手術已經延續一百多年,由于鼻腔和鼻竇生理功能的研究進展緩慢,另外鼻竇手術部位深,視覺系統的設備一直沒有突破,鼻竇手術長期沒有重大的改進。除對少數部分輕癥病人實施保守性手術以外,對病情較重的病人經常采用根治性的方法,即切除大部分中鼻甲,并刮除全部竇內粘膜,用當代的觀點認為這是一類破壞性的手術。1966年由德國Storz廠根據英國Hopkins柱狀鏡理論,并結合冷光源系統試制而成望遠型硬直鼻內窺鏡,它具有視野寬、導光能力強等優點。七十年代初,奧地利鼻科學者Messer klinger開創了經鼻內窺鏡鼻竇手術的新領域,即通過各種角度的鼻內窺鏡可以徹底清除竇內隱患部位的病變,邁出了手術治愈鼻竇炎和鼻息肉的第一步。八十年代初我國鼻科老師天津市環湖醫院耳鼻喉科趙綽然教授首先將鼻內窺鏡手術技術引入我國,并應用于臨床,是中國鼻內窺鏡手術的開拓者,對鼻科學的臨床解剖及基礎理論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我國鼻科學的研究和發展。
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的基本出發點是: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把重建鼻腔、鼻竇的通氣引流作為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粘膜形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條件來治愈鼻竇炎、鼻息肉。經過十幾年的實踐,這項技術發展成為今天的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經過近二十多年的臨床研究和探索實驗,天津市環湖醫院耳鼻喉科擁有一批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主任,主治醫師并引進了美國、德國、日本等數套先進鼻竇內窺鏡,高分辨率視錄像系統,全自動鼻竇手術切割器等手術設備,已完成6000例鼻竇內窺鏡檢查及2000例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使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較傳統手術明顯提高。該種手術病人痛苦小,具有病變切除徹底,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副損傷小,住院時間短,復發率低等優點。利用此項技術除可開展鼻竇炎、鼻息肉手術外,還可進行經鼻竇內窺鏡垂體腺瘤切除術,鼻內窺鏡下腦脊液鼻漏修補術,視神經管減壓術等顱底及鼻眼相關手術,避免了開顱手術,達到微創手術的效果。
最新資訊
- 2022中西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教材變動2021-12-24
- 2022醫師資格考試考生注意,全年備考計劃來了!2021-12-21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淺部觸診的手法順序2021-11-11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血管檢查2021-11-09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擦拭消毒2021-10-26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針灸常用的腧穴2021-10-26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體格檢查常見考點:心臟聽診2021-10-20
- 2022醫師資格醫學實踐技能必考項目答題要點:洗手、戴手套2021-09-27
- 2022醫學實踐技能高頻考點:開放性傷口包扎2021-09-22
- 明日開考!2021醫師綜合筆試考點速記!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