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藥的一般操作步驟


換藥前操作者應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換方法
(1)移去外層敷料,將污敷料內面向上,放在彎盤內。
(2)用鑷子或血管鉗輕輕揭去內層敷料,如分泌物干結粘著,可用生理鹽水潤濕后揭下。
(3)一只鑷子或血管鉗直接用于接觸傷口,另一鑷子或血管鉗專用于傳遞換藥碗中物品。
(4)75%酒精棉球消毒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傷口周圍皮膚,生理鹽水棉球輕拭去傷口內膿液或分泌物,拭凈后根據不同傷口選擇用藥或適當安放引流物。
(5)用無菌敷料覆蓋并固定,貼膠布方向應與肢體或軀干長軸垂直。
2.縫合傷口換藥
(1)更換敷料:一般在縫合后第3日檢查有無創面感染現象。如無感染,切口及周圍皮膚消毒后用無菌紗布蓋好。對有縫線膿液或縫線周圍紅腫者,應挑破膿頭或拆除縫線,按感染傷口處理,定時換藥。
(2)拆線:詳見后面拆線部分。
3.其他傷口換藥
(1)淺、平、潔凈傷口:用無菌鹽水棉球拭去傷口滲液后,蓋以凡士林紗布。
(2)肉芽過度生長傷口:正常的肉芽色鮮紅、致密、潔凈、表面平坦。如發現肉芽色澤淡紅或灰暗,表面呈粗大顆粒狀,水腫發亮高于創緣,可將其剪除,再將鹽水棉球拭干,壓迫止血。也可用10%~20%硝酸銀液燒灼,再用等滲鹽水擦拭,若肉芽輕度水腫。可用3%~5%高滲鹽水濕敷。
(3)膿液或分泌物較多的傷口:此類創面宜用消毒溶液濕敷,以減少膿液或分泌物。濕敷藥物視創面情況而定,可用l:5000呋喃西啉或漂白粉硼酸溶液等。每天換藥2~4次,同時可根據創面培養的不同菌種,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對于有較深膿腔或竇道的傷口,可用生理鹽水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各種有殺菌去腐作用的滲液進行沖洗,傷口內適當放引流物。
(4)慢性頑固性潰瘍:此類創面由于局部循環不良,營養障礙或切面早期處理不當或由于特異性感染等原因,使創面長期潰爛,久不愈合。處理此類創面時,首先找出原因,改善全身狀況,局部用生肌散、青霉素等,可殺滅創面內細菌,促進肉芽生長。
最新資訊
- 2022中西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教材變動2021-12-24
- 2022醫師資格考試考生注意,全年備考計劃來了!2021-12-21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淺部觸診的手法順序2021-11-11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血管檢查2021-11-09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擦拭消毒2021-10-26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高頻考點:針灸常用的腧穴2021-10-26
- 2022醫師資格實踐技能體格檢查常見考點:心臟聽診2021-10-20
- 2022醫師資格醫學實踐技能必考項目答題要點:洗手、戴手套2021-09-27
- 2022醫學實踐技能高頻考點:開放性傷口包扎2021-09-22
- 明日開考!2021醫師綜合筆試考點速記!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