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經濟師考試《中級財政稅收》輔導:國債的規模
更新時間:2013-11-20 09:00:22
來源:|0
瀏覽
收藏


摘要 2014年經濟師考試《中級財政稅收》輔導:國債的規模
第二節 國債的規模
一、國債規模的含義(熟悉)
國債的規模:一個國家的政府舉借國債的數額及其制約條件,包括三層意思
(1)歷年發行國債的累計余額
(2)當年新發行國債的總額
(3)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債務總額。
國債的規模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
(1)國債的負擔
(2)國債的限度。
二、國債的負擔(掌握)
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國債的負擔:認購者即債權人的負擔;政府即債務人的負擔;納稅人的負擔;代際負擔。
注意還債的收入來源最終是稅收。
三、國債的限度及其衡量指標
(一)國債絕對規模的衡量指標(熟悉)
(1)歷年累積債務的總規模
(2)當年發行國債的總額
(3)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債務總額。
(二)國債相對規模的衡量指標(掌握,前三個指標最重要)
指標 | 計算公式 | 意義 |
1.國債依存度 | 當年國債發行總額÷當年財政支出總額×100% | 反映當年財政支出對國債的依賴程度。一般以15%~20%為宜。 |
2.財政償債率 | 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人總額×100% | 反映了財政償還到期國債本息的能力。一般認為應小于20%。 |
3.國債負擔率 | 國債余額÷國內生產總值×100% | 衡量經濟總規模對國債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應該控制在10%左右,不宜超過15%。 |
4.國債發行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 | 應該控制在5%~8%之間。 | |
5.國民經濟償債率 | 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00% | 反映了當年國家債務償還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量比例關系。通常情況下,這一指標以5%~6%之間為宜。 |
(三)影響國債規模的因素(熟悉)
1. 國民經濟的分配結構
在國內生產總值一定的前提下,在社會的初次分配中,國家所得部分比重越低,國家舉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集體和個人所得部分比重越高,應債能力就越強,從而國債規模就可以越大。
2. 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
3. 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任務
4. 認購者負擔能力――決定國債規模的重要因素。
5. 政府償債能力
6. 國債的使用方向、結構和效益
四、我國的國債規模和狀況(了解)
(一)1950年發行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二)1954年~1958年發行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行的國債
從1981年開始,國債規模呈現逐步擴大趨勢。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中央財政不得向銀行透支,國債發行規模劇增。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