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經濟師《初級人力資源》預習講義:第一章第4節


第四節 態度與行為
【知識點】
一、態度的概念與成分P10X1 X2
(一) 概念X1
態度是社會心理學中定義最多的一個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種:
1.阿爾波特:
(1)態度含義:是一種心理神經的準備狀態,它通過經驗組織起來,影響著個人對情境的反應。
(2)特征:受行為主義影響,他的定義強調經驗在態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里赫
(1)態度含義:認為態度是個體對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現象的動機過程、情感過程、知覺過程的持久組合。
(2)特征:他的定義忽略了過去的經驗,強調現在的主觀經驗,把人當成會思考并主動將事物加以建構的個體,反映了認知學派的理論主張。
3.弗里德曼
(1)態度含義:認為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
(2)特征:他的定義強調了態度的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認的較好的定義。
(二)根據弗里德曼的理論,態度包含三個組成成分:X2
1.認知成分
(1)含義:它是指人們對外界對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關的事實、知識和信念。
(2)地位:認知成分是態度其余組成部分的基礎。
2.情感成分
(1)含義:它是指人們對態度對象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及由此引發的情緒情感。
(2)地位:它是態度的核心與關鍵,情感既影響認知成分,也影響行為傾向成分。
3.行為傾向成分:
(1)含義:它是指人們對態度對象所預備采取的反應,具有準備性質。
(2)作用:它會影響到人們將來對態度對象的反應,但它不等于外顯行為。
二、態度的形成P10
關于態度的形成主要有三種理論:
1.學習理論認為:人的態度和其它行為習慣一樣,都是通過聯結、強化、模仿等機制后天習得的。
2.誘因理論認為:態度的形成是對利益或損失進行衡量的過程,一個人采取的態度受他對于收益多少的判斷而決定。
3.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為:人們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認知結構具有一致性并賦予意義。因此普遍傾向于采取符合他們總體認知結構的態度。
三、態度與行為的關系P10X3 ※
(一)態度與行為之間關系:并非一對一,態度只是一種行為傾向,它并不等于行為。
(二)通過態度預測行為應該注意的因素
1.態度的特殊性水平:態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預測行為越準確。
2.時間因素:一般說來,在態度測量與行為發生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不可知事件改變態度與行為關系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識:
(1)內在自我意識高的人較為關注自身的行為標準,因此用他的態度預測行為有較高的效度;
(2)公眾自我意識高的人比較關注外在的行為標準,所以難以用他們的態度對其行為加以預測。
4.態度強度:與弱的態度相比,強烈的態度對行為的決定作用更大。
增強態度的途徑有2點:
(1)對態度對象要求更多的信息
(2)讓某個人參與到態度對象中來
5.態度的可接近性:
(1)態度的可接近性:指態度被意識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識到的態度,可接近性就越大。(2)一般說來,來自直接經驗的態度對行為的影響大。
四、態度改變理論P11-12
與研究態度形成相比,研究態度改變的意義更大,因為在社會生活中,如何改變他人的態度對政府宣傳、商業廣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現實意義。
(一)海德爾的平衡理論
海德爾從人際關系的協調性出發,認為在一個簡單的認知系統里,存在著使這一系統達到一致性的情緒壓力,這種趨向平衡壓力促使不平衡狀況向平衡過渡。
(二)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認知一致理論的一種。
1.含義:所謂認知失調是指由于做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愉快感情。為了克服這種不愉快,人們需要采取各種方法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
2. 減少認知失調的幾種方法:
(1)改變態度:改變自己對某行為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
(2)增加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
(3)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
(4)減少選擇感: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其他選
擇。
(5)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沖突。
五、說服與態度的改變P12-13X4 ※
人們經常通過說服來改變他人的態度的,說服成了改變他人態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幾個方面的因素對說服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說服者的因素
1.說話人:一個讓覺得可信,并且受人歡迎的人,說的話別人更可能相信。
2.說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決于老師資格和可靠性。
3.說服者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1)說服者的外表:一般來說,外表漂亮的人在說服方面更有優勢。
(2)說服者是否可愛及樂觀:一個可愛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他的說服力
(3)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相似性:相似性也是喜歡的重要基礎,也有助于態度的改變。
(二)說服信息的因素
即說服者說話的內容。與說話內容有關的因素可以總結為三點:差距、恐懼和信息呈現方式。
1.差距
(1)含義:它是指說服信息所倡導的態度與被說服者原有態度之間的差距。一般說來,差距越大促使態度改變的潛在壓力越大,實際態度改變也較大。
(2)兩種例外情況:
第一,當差距過分大時,被說服者會發現自己的態度不可能改變到消除這種差異的地步;
第二,差異太大會使人生產懷疑,從而貶低信息而不是改變態度。
2.恐懼
(1)含義:它是指信息喚起的恐懼感。
(2)隨著喚起的恐懼感受的增加,人們改變態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當信息喚起的恐懼感超過某一界限之后,人們的態度反而不發生改變。
3.信息的呈現方式
(1)從媒體的角度看:“大眾傳播 + 面對面”的訪談效果 >“單獨的大眾媒體”。
(2)在說服信息非常復雜的時候:書面信息的效果較好
(3)當信息簡單的時候:視覺效果>聽覺效果>書面效果最差
(4)從單面與雙面呈現信息來看
●當被說服者已處于爭論之中時:“雙面說服的效果” >“單面效果”
●當人們最初同意該信息時:“單面說服效果”較好。
(三)被說服者的因素
包括被說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
1.被說服者的人格
(1)可說服性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內容的信息所說服,稱為可說服性人格;
(2)不可說服性人格:有些人是任何信息都難以說服,這樣的人不具備可說服性。
(3)智商與說服的關系:不大,只是在論點很難時,智商才起作用。自尊心較弱的人由于對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說服。
2.被說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爭論出現時介入較少,不愿意去進行較深入的考慮,容易被說服。
3.被說服者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態度改變越困難。
4.被說服者自身免疫:過多的預先說服會使被說服產生免疫力,從而使態度改變變得困難。
5.個體差異
(1)包括:認知需求、自我監控和年齡。
(2)認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說服
(3)自我監控高的人:容易被說服
(4)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說服
(四)情境因素
1.包括:預先警告和分散注意
2.當個體對問題了解得很多時:預先警告會引起抗拒;
3.當人們對該問題了解較少時:預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態度改變。
4.分散注意:能減少抗拒,對改變態度有利。
六、偏見P14X5 ※
(一)認識偏見
1. 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為根據,形成的對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的影響。
2.偏見與態度有關,但偏見又不同于態度。
3.與態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著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
(二)消除偏見的可能克服方法
1.對抗刻板印象
2.平等接觸
3.創造消除偏見的環境
相關推薦: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