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績效考核易出現的三大誤區


1、高層管理崗位不參加考評
許多企業只注重對中層或基層員工進行考核,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則不予考核。這是一種落后的觀念。在企業中,由于高層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的資源,他們的績效表現,對企業的整體績效產生更大的影響。績效考核已經不是單純對員工的過去進行評估,而是對整個公司戰略的指導,并發現問題、改善管理。因此,企業不但要考核高層管理崗位,而且應當把中、高層管理者的考評當作績效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
2、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扣減績效工資
當績效管理遭遇中國老板時,的確有不少相逢恨晚的場景發生。其中一個版本就是――“啊!我終于遇到你了。我的員工整天說我肆意扣減他們的工資,但有了你,我就能‘科學合理’地扣減他們的工資了。”這只是個笑話,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績效工資的“頂”是觸手可及,而“底”卻深不可測。
績效管理的目的是在持續提升員工能力水平的基礎上,使其持續地改進績效,從而提升企業的績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績效管理更多是偏向于激勵性的,它對企業帶來的效益,是來源于整體績效提升而帶來的“開源”功能,而并非克扣員工工資而帶來的“節流”作用。
誠然,績效管理不能一味地追求激勵,它也要從懲罰中體現一種組織的文化取向。但在獎懲設計時,必須遵循“對等原則”――效績工資“頂”和“底”的設計必須是對等的,如果下不封底,那必須要做到上不封頂。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在實施績效管理的前后,應該努力保持薪金的總體水平沒有大幅度的變動,而績效好的員工的薪金一定要比以前高,這樣才能起到激勵作用。
3、關鍵績效指標確立錯誤
關鍵績效指標的確立,是企業績效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很多企業,從第一步開始就邁錯了。很多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好一點的企業則是把著名企業的關鍵績效指標體系“克隆”過來。這就為企業績效管理種下了“苦種”,以后結出來的必然是“苦果”。
溫馨提示:很多企業管理者所煩的根源并不是來自員工,更多的是自己沒有把考核事情做好。績效考核不僅要處理好各項業績指標之間的平衡,更要處理好員工績效與期望的肯定之間的平衡。
最新資訊
- 解讀:阻礙你職場發展的十大障礙2013-03-27
- 醫保改革應與提升醫療質量掛鉤2013-03-27
- 設計薪酬體系時應注意的八種細節2013-03-25
- 戰略性“薪酬體系”目的及價值2013-03-22
- HR如何減輕員工對薪酬不公平感2013-03-21
- 個人繳納大病醫療保險金須繳個稅2013-03-21
- 衛生部否認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2013-03-21
- 2013年人力實訓《人力資源規劃的評價與控制》課程更新提醒2013-03-18
- 小編支招教你如何管理企業員工2013-03-15
- HR管理流動員工十大技巧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