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經濟師《中級公路運輸》預習筆記:第13章第1節
第一節 物流及其發展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1.物流的概念
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
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
狹義:僅指作為商品的物質資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發生的空間位移。
屬于流通領域內的經濟活動
廣義:除此之外,還包括物質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的運動。
既包括流通領域又包括生產領域
2.物流的分類
有三種劃分形式:
表13-2 物流的分類
|
按物流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不同 |
生產物流 |
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實體流動。 |
|
供應物流 |
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出售商品時,物品在供方與需方之間的實體流動。 | |
|
回收物流 |
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貨以及使用的包裝容器從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等實體流動。 | |
|
廢棄物流 |
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存儲,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 | |
|
按物流系統的性質 |
企業物流 |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與之相關的物流活動就是企業物流。 |
|
行業物流 |
針對某一行業或某一種類的物品,按照自身貨物的特點進行貨物的組織、配送等物流活動。比如鮮花配送物流等 | |
|
社會物流 |
研究物流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規劃、管理,以取得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以一個社會為范疇,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 | |
|
| ||
|
按物流活動的空間 |
城市物流 |
以城市為主體,圍繞城市的需求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
|
區域物流 |
在一個區域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物流和經濟區域與經濟區域之間的物流。 | |
|
國際物流 |
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物流。 | |
3.物流的基本功能
物流的基本功能一般認為有運輸、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7項具體工作)
二、物流的基本效用(4個效用)
1.形態效用
指以制造、生產和組裝來增加產品的價值,當原材料通過一定方式組合成為一種產品就產生了形態效用。
2.場所效用
物流活動通過把貨物從供給者搬運到需求者,提供了產品的場所效用,物流擴展了市場的邊界,因而增加產品的經濟價值,這就是場所效用。
3.時間效用
“物”從供給者到需求者之間有一段時間差,由改變這一時間差創造的價值,稱為“時間效用”。這也和運輸的時間效用相一致,就是物流能將物按規定的時間運達到指定地點。
時間效用實現的三種方式:縮短時間、彌補時間差、延長時間差。
4.占用效用
與市場營銷中的產品推銷有關,推銷是一種直接或間接地與顧客接觸,增加顧客想擁有商品的愿望的一種努力。
三、現代物流及其發展
1.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
△ 傳統物流指的是由于物品的存儲與運輸及其附屬業務而形成的物流活動模式,主要包括運輸、包裝、倉儲加工、配送等。
△ 現代物流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整合運輸、包裝、裝卸搬運、發貨、倉儲、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處理等各種功能而形成的綜合性物流活動模式。對比傳統物流,現代物流的業務內容更加廣泛,而且技術也更加先進。
2.現代物流的發展歷程
1)實體分配階段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企業重視實體分配,即注重產品到消費者的物流環節。
原因:
△ 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擴張其生產線,大大增加了庫存單位。因此就要注重實體分配,以減小成本
△ 企業為了對付內部與外部的壓力,傾向于生產非勞動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
2)綜合物流階段
20世紀70和80年代,企業將物料物流與產品物流進行綜合管理以提高效益。
如:零庫存(JIT)、全面質量管理(TQM)
3)供應鏈管理階段
20世紀80和90年代,企業把著眼點放開至物流活動的整個過程。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是把企業資源的范疇從過去的單個企業擴大到整個社會,使企業間為了共同的市場利益而結成戰略聯盟。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