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經濟師《初級經濟基礎》預習2(1):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


一、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
u 考試大綱的知識點
1.商品的基本屬性
2.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
3.商品價值量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u 知識點講解
1.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例2-1:(舊版課后習題)商品是( D )。
A.供別人和社會使用的勞動產品
B.用來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產品
C.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
D.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 商品的兩個屬性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
(1)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
例2-2:(課后習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 ACE )。
A.自然屬性
B.社會屬性(價值)
C.有用性
D.交換屬性(交換價值)
E.永恒屬性
例2-3:(2007年)商品的本質屬性是( C )。
A.使用價值
B.交換價值
C.價值
D.剩余價值
例2-4:(2010.105)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商品價值是指商品所特有的( AD )。
A.本質屬性
B.自然屬性(使用價值)
C.獨立屬性
D.社會屬性
E.質量屬性
(2)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矛盾統一
A. 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為商品。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沒有價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僅僅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B. 使用價值和價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價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只有通過商品交換,生產者讓渡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實現了價值,消費者支付了商品價值而獲得了使用價值。
例2-5:(2009年)關于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A.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只要具有使用價值就能成為商品 (缺一不可)
C.使用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
D.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是為了獲得該商品的價值 (使用價值)
例2-6:(課后習題)商品是( AE )。
A.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B.具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勞動產品(缺一不可)
C.具有價值而沒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缺一不可)
D.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E.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例2-7:(2010.96)關于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相互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有( ABCD )。
A.商品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B.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同時占有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C.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D.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也不會有價值
E.僅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物品也能成為商品(缺一不可)
例2-8:(舊版課后習題)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表現在( AB )。
A.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價值
B.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不能成為商品
C.使用價值的大小決定價值的大小(題干說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表現沒講大小的決定,另外“使用價值的大小決定價值的大小”說法也錯誤)
D.價值的大小決定使用價值的大小(說法錯誤)
E.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必然有價值(例如免費的泉水)
3.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有用效果來看的勞動。/具體勞動在質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較(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在量上無法比較)。/具體勞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不以任何社會形式為轉移。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勞動是撇開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抽取了勞動的有用性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抽象勞動對于生產任何商品的勞動來說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區別)。/抽象勞動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范疇。/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是價值實體。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
例2-9:(2008年)商品的二重性是由( B )決定的。
A.商品的自然屬性
B.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C.生產資料私有制
D.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例2-10:(課后習題)凝結在商品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 B )。
A.具體勞動
B.抽象勞動
C.私人勞動
D.社會勞動
例2-11:(課后習題)抽象勞動是( ABCE )。
A.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B.形成商品的價值
C.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D.勞動的自然屬性
E.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
例2-12:(2008年)商品的價值是( ADE )。
A.由抽象勞動創造的
B.商品的自然屬性(使用價值)
C.生產商品消耗的有用勞動(具體勞動)
D.商品的社會屬性
E.商品中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
(2)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矛盾統一
A.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而是生產商品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
B.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存在差別和矛盾――見“(1)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部分。
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和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相互聯系。只有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使用價值轉讓出去,商品的價值得到實現后,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才能為社會所承認,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才能被還原,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4.商品價值量的概念和決定因素
商品價值是質和量的統一。
(1)商品價值量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的量。
(2)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商品價值量不是由個別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是商品的社會價值。商品的社會價值是在同一部門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形成的,是商品交換的依據。
(3)勞動生產率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影響價值量的變化。
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生產某種商品使用價值的效率。
它的表示方法有兩種:A.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B.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決定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組織形式、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能、自然條件等。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例2-13:(舊版課后習題)個別企業生產商品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 D )。
A.商品價值量的減少
B.商品價值量的增多
C.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
D.該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