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培養 “財商”從大學開始


很多大學生在學校感覺錢不夠花,記者在校園bbs上隨便發了一個貼子,感嘆自己不會花錢。沒想到引來很多回復,他們也抱怨這個問題。不過,通過記者的雕像查發現,深層次的問題不是錢不夠花,而是不會花錢。大學生需要管好自己的錢袋,更需要進行理財教育。
記者調查:大學生理財現狀堪憂
南開大學04級的大學新生宇最近有點煩,成天在寢室抱怨剛剛到校就出現了經濟危機。“父母每月給我500元錢作生活費,平均下來,一天16塊多,按理說,在學校食堂吃三頓飯綽綽有余了,還能吃得不錯。可是,我的日子卻過得很狼狽,經常是上半月滋潤,下半月拮據,有時還得找同學借錢,拆東墻補西墻。老實說,我沒有吸煙,也不怎么穿名牌,衣服都是爸媽額外給錢我買的,和寢室的同學喝喝啤酒、聚聚餐,也談不上多么鋪張浪費,可我就是不知道把錢花到哪里去了!”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其實像小宇這樣的同學并不在少數,而且感慨“錢到用時方恨少”的也并不是大一同學的“專利”。
同在南開大學的國際商學院03級的小杜告訴記者,他每個月有近600元的收入,但是對他來說仍然是入不敷出,“其實,在學校吃飯花錢很少,但是加上手機衣服上網買書等各個方面的開銷來講,這些錢根本不夠,所以只好在本來就不多的飯錢上勒緊褲腰帶,當然有些時候我也去做做兼職什么的。”文學院02級的一位同學告訴記者,最近他認識了一個小師妹,感覺很好,但是財務狀況緊張,談戀愛還不能夠提上議事日程,他希望想法改善一下經濟條件,早日過上“幸福”生活。如果說這些同學本身的錢不那么太多引發了“經濟危機”,那么經濟學院大四的王同學就是另外一種情況,“我暑假掙了3000多元,結果一套行頭就花去了1000,然后請同學們吃了一頓飯也就所剩無幾,不知不覺錢就沒了,來得快花得也快呀!”
一位家在河北的家長對記者說,“我過高的估計了孩子的理財能力,半個月還沒有完就在電話里喊著要錢。一給家里打電話就知道肯定是沒有錢花了。”據記者了解,有這種擔憂的家長不在少數。
心理老師:普遍性問題但有解決之道
記者就這個現象咨詢了南開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老師袁辛副教授,袁辛認為,錢不夠花在當今大學校園是一種普遍感覺,不是特殊現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消費欲望,可是每個人的收入又是有限的,這樣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種矛盾在大一新生面前表現尤其突出。”
但是通過我們調查發現,很多老生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值得關注。不過這個矛盾又是可以調和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科學的理財。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的有這樣的意識而且也在這樣的做,比如記賬做預算呀,但是這些表現出來的只是個人的自覺行為,而且不一定科學,畢竟目前同學們真正懂得理財之道的還不是很多。而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他們剛剛獨立,可是又沒有完全的走向獨立,經濟上大多數還得靠父母的支持,但是錢是由他們自己支配的。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大學生朋友往往顯得較為困惑,而且現在有些大學里這樣的課程很少甚至沒有,家長又不在身邊,輔導員也不會事無巨細的去管,在經濟方面同學的交流也不是很多,理財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悟。而事實上據我們了解因為花錢不善而感到困惑進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同學不在少數。
袁辛副教授強調,高校應該開設這樣的課程幫助學生理財。至少應該加強這個方面的指導。但是一個很尷尬的現實是很多高校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南開大學目前已經有意識的加強了這方面的指導工作,比如今年我就對大一的新生開了一門課,教同學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袁辛說。
學生家長:要讓學生明白錢為什么是錢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多數同學的家長每個月給孩子的生活費是500元。但是很多同學覺得這太少。實際情況是有很多家境貧寒的學生家長連這500元都很難拿出來。
一位貧困生告訴記者,“我每個月生活費是150元,”這還包括學校發的生活補助,“父母很不容易,自從來學校后我就沒有找家里要過一分錢。”自稱做了三份家教的她向記者坦言。
記者就這個問題與一些天津籍的同學的家長進行了交流,一位從事商貿的王姓家長說,一般而言,現在孩子每個月支出的95%以上都是由家長承擔,可以簡單計算,家長每年為孩子交納的學費(以5000元計),生活費(每個月600元,12個月,7200元),住宿費(以1200元計),還有其他支出,估算一下平均也得14000元每年,大學四年下來也得56000元,這對于我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就需要動用積蓄。這個數字,大學生在心里一定要有數,知道這些錢來得不容易,明白錢為什么是錢,需要理解父母為了孩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一位李姓家長則從就業的角度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現在造成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學生對于薪酬的期望值與自身實力不相符合。“為什么?因為在大學期間無憂無慮習慣了,以為錢很好掙,不知道錢為什么是錢。”
經濟學者:培養 “財商”從大學開始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相關教授學者。陳國富副教授給了記者一些具體的建議,首先應該對支出做一個統計,明白支金流向,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己每個月的收入制定一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預算。比如一個月有500元收入,這個收入要將固定和非固定的一起算起來。一種可能的預算是這樣的,50%的錢用來吃飯;10%的錢讀書;10%的錢用來交際活動;20%的錢用來作為臨時備用;10%的錢存起來。“因為一份理性的預算應當首先保證生活的需要。其次,大學時代最應當提高的是學識,所以,應有一定經濟保障。還有,大學生活需要進行交往,與外界溝通,而且需要花錢的“意外”很多。最后,10%的存款將會使一個人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從現在開始投資。”制定完預算以后的關鍵是執行,而且還要注意監督自己,你要能夠控制住自己。“如果一個人尤其是有知識的大學生朋友連自己都無法控制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更不要奢談成功。另外要注意開源節流,錢要用在刀刃上,該花則花不該花的堅決不花。如果有條件,不妨做一個自己的財務報表。”陳國富語重心長。
南開大學經濟學系副主任張俊山副教授則指出,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相當于對未來經營財富進行操練”,從成長的角度來講,要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財商”。作為一個大學生與一個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普通青年的區別在哪里?除了“智商”、“情商”這些時髦的詞語之外,還應有“財商”(Financial Quotient,簡稱FQ)。“財商”觀念,應該包括金錢觀、價值觀、學習觀、職業觀、風險觀、未來觀和成功觀,科學的“財商”觀有助于有效控制個人財務安全進而實現人生夢想和自我增值。簡單的說,“財商”――也就是一個人控制、駕馭金錢的能力。“財商”并不在于你能賺多少錢,而在于你有多少錢,你有多少能力控制這些錢使之為你帶來更多的錢。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智商”的人是傻子,沒有“情商”的人是瘋子,沒有“財商”的人呢?只能是叫花子!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財富都掌握在富人手中,20%的人足足掌握了80%的財富。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適用于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當然也適應中國。你將來是想做老板總裁還是打工仔完全取決于你的預期和努力,而“財商”尤為關鍵。“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財商’!”張俊山擲地有聲。
最新資訊
- 理財規劃師告訴你理財為什么要趁早2019-09-25
- 理財規劃師考試專業能力備考:可保利益原則2019-09-23
- 理財規劃師考試知識點:風險管理效果評價2019-09-07
- 理財規劃師考試基礎知識點復習:實施理財規劃方案2019-09-06
- 理財規劃師考試輔導:風險管理效果評價2019-09-06
- 理財規劃師基礎知識復習:確定客戶理財目標2019-09-05
- 理財規劃師考試知識點:分項理財規劃2019-09-05
- 理財規劃師考試備考:如何提高學習效率2019-09-04
- 理財規劃師考點復習:國際金融2019-09-03
- 理財規劃師基礎能力考點梳理:第1章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