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濟師 > 經濟師備考資料 > 2010《中級金融》: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11)

2010《中級金融》: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11)

更新時間:2010-08-02 10:44:1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三、我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了四次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貨膨脹。

  下面對這幾次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采取的對策及其效果進行分析介紹。

  (一)1978--1983年

  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的伴隨關系并不很明顯。

  基本建設規模急劇擴大,外匯收支出現高額逆差,使財政負擔過重,導致了1979、1980年連續兩年的財政赤字,總額高達376億元。這期間,盡管國民經濟發展很快,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狀況不僅未得到改善,而且更為嚴重,國民經濟由結構失衡引致了總量失衡。高額財政赤字迫使銀行擴張信用、增加貨幣供給,結果導致了在計劃價格體制下的嚴重的隱蔽型通貨膨脹問題。

  1978年開始貫徹改革開放政策后,首先采取在壓縮財政開支的同時,適當放寬信貸,支持農業和日用消費品工業生產的政策。

  (二)1983--1986年

  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一輪循環。

  這一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這一階段的經濟波動首先是由財政和信貸同時擴張所致。

  1985年采取了全面緊縮政策。財政與信貸的“雙緊”政策,盡管使通貨膨脹勢頭被抑制住了,但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全面緊縮政策帶來了抑制經濟增長的副作用。

  (三)1986--1990年

  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二輪循環。

  這一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是,為了扭轉上一階段實施“雙緊”政策而形成的經濟停滯、甚至負增長的局面,于1986年中期放棄全面緊縮政策,從而拉開了以財政與信貸的“雙松”為開端的第二輪循環的序幕。

  針對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國家于1987年底斷然采取了嚴厲的“雙緊”政策,以期迅速恢復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

  (四)1993--1996年

  “八五”期間,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基金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問題又接踵而至。

  這一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很復雜,有過度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而引致的財政赤字、信用膨脹問題,即“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有國家調整物價結構、提高農產品物價而引致物價總水平上升,即“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有我國長期未得到解決的經濟結構問題,瓶頸產業的短線產品物價上漲而引致的物價總水平上升,即“結構型通貨膨脹”;還有我國國際收支連年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而引致的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增加,即“輸入型通貨膨脹”。

  國家采取“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于1996年基本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五)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價持續上漲被稱為非典型性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此次持續近一年的物價上漲結構性明顯,持續時間不長,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2007--2008年物價上漲原因復雜,有多方面因素:(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業,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2)成本拉動比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國內某些行業的價格上漲;(3)國內投資過熱,大量流動性流向樓市股市,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加大;(4)國內突發事故災難,如雪災,地震等造成短期物價反彈壓力;(5)對外貿易失衡,巨額順差的長期存在,外匯占款過多,人民幣投放多;(6)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人國內。

  治理措施表現在2007--2008年初中央銀行采取連續14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多次加息、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等從緊貨幣政策,同時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手段的運用,還有對房地產和股市的調控等。

   2010經濟師VIP保過班開始招生   

   2009年經濟師考試真題及答案交流專題 

   環球網校2010年經濟師考試網絡輔導熱招中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經濟師資格查詢

經濟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經濟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經濟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