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基礎輔導:經濟制度的變革與演化


考試內容和目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那么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所以本章從物質資料生產作為開頭來論述,在此基礎上概要介紹了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演化、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市場與市場體系、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通過本章的考試,使考生正確認識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基本規律;了解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過程;了解資源配置方式及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本章部分內容屬于新增章節,部分與往年教材內容相同。
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需要考生重點注意以下考點。
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重點)
1.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2.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需要熟悉的基本知識:
1.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類型
2.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過程
3.社會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類型
4.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
5.商品經濟產生及發展的基本過程
6.市場體系的基本功能
7.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1.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基本要素
2.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過程
3.市場與市場體系的基本概念
4.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
重點及典型例題分析: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一)物質資料生產:(了解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基本要素)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者地位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需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
2.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
3.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
例題1:下列各項中,屬于勞動資料的是( )。
A.原料 B.輔助材料 C.燃料 D.機器設備
答案:D
解析:勞動資料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場所等。機器社會就是屬于生產工具。A項原料、B項輔助材料、C項燃料都是屬于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物質資料。
例題2:人類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貨幣 B.人的勞動
C.勞動管理 D.勞動資料
E.勞動對象
答案:BDE
(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類型:(熟悉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類型)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的總和。
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為基礎,歷史上的社會生產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如奴隸制生產關系、封建制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如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以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
例題3:生產關系的基礎是( )。
A.生產力 B.物質資料生產
C.生產資料所有制 D.勞動過程
答案:C
解析:從生產關系的定義里就可以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了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決定著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形式,從而決定著生產關系。
例題4:構成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基本環節有( )。
A.生產 B.占有 C.分配 D.交換 E.消費
答案:ACDE
解析: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基本環節包括以上四個環節。另外,需理解其中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它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熟悉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過程)
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生產方式。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經濟基礎:一定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是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
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是矛盾統一體。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并最終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和整個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和發展。
例題5: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的兩個方面是( )。
A.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勞動者和生產資料
答案:B
解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生產方式。容易混淆的是A項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四)社會經濟規律:(熟悉社會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類型)
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是因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1)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3)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否則就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按照經濟規律賴以產生的經濟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在人類各個社會階段都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2)在幾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3)只在一個社會階段中起作用的經濟規律。
各種經濟規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基本經濟規律起主導作用;同時,其他經濟規律也對基本經濟規律起著制約作用。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