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相關知識輔導之會計基礎知識(2)


(三)會計的目標 $lesson$
會計的目標,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會計工作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指明會計活動的方向。會計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會計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會計主體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按會計主體的不同分企業會計目標和非企業會計目標。
企業會計目標包括:
1.向三類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
會計要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提供信息。有關方面包括: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投資者分析企業的理財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預測投資風險和報酬。債權人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衡量貸款風險,作出貸款決策
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和廣大職工。
進行宏觀管理的國家綜合部門,主要包括財政、稅務、審計、統計、工商行政管理和銀行等部門。
2.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現代企業制度強調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有助于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四)會計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工作的客體。凡是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一般意義上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動。
企業的價值運動包括資本的投入、資本的循環與周轉、資本的退出三個基本環節
1.資本的投入(所有者資本和債權人的貸款的投入兩部分)
2.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資本的運動是資本在企業內部的循環和周轉。企業的資本運動是從貨幣資金開始,經過供應過程(生產準備)、生產過程(產品制造)、銷售過程(產品價值是實現)三個環節,
3.資本的退出。資本的退出包括償還債務、上交稅金、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等,使得這部分資金離開本企業,退出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二.會計基本假設和核算前提
(一)會計基本假設
1.會計主體。是對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所作的限定。(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區別)
2.持續經營。是對會計工作的時間范圍所作的限定。
3.會計分期。是對會計主體提供會計信息的具體期限所作的限定。
4.貨幣計量。是對會計計量手段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實物計量、勞動計量和價值計量的區別)
(二)會計核算的基礎
1.權責發生制。也稱應收應付制。是按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期間來確認企業的收入和費用。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2.收付實現制。也稱現收先付制。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
最新資訊
- 統計師真題回顧:2021年初級、中級統計師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附2025年高頻考點)2025-09-22
- 2025年統計師考試備考寶典:近5年統計師考試真題及答案(初級+中級)2025-09-19
- 統計師真題回顧:2023年統計師真題及答案解析(初級+中級)2025-09-17
- 統計師備考資料:2024年統計師真題回顧+2025年高頻考點(初級+中級)2025-09-16
- 2025年初級統計師備考指南:思維導圖+高頻考點(附歷年真題)2025-09-16
- 2025年中級統計師考試備考資料:思維導圖+高頻考點(附歷年真題)2025-09-15
- 統計師備考:2025年統計師高頻考點(初級+中級)2025-08-18
- 統計師備考:2025年統計師思維導圖(初級+中級)2025-08-18
- 2025年初級統計師思維導圖-《統計業務知識》2025-08-18
- 2025年中級統計師思維導圖-《統計業務知識》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