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社會工作者初級《實務》考點:人類行為的含義


人類行為的含義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在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類行為公式:B=f(P•E)。其中,B――行為,P――個人,E――環境,f――函數關系。這個函數關系表達了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具體來說,這個公式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行為(Behavior)是其人格或個性(Personality)與其當時所處情景或環境(Environment)的交互作用的產物。
人類行為的類型
廣義上講,人類行為包括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外顯行為是可觀測到行為,內隱則相反。我們通常講的人類行為是外顯行為,它可分為如下不同類型:
1、根據行為的起源可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本能行為起源于遺傳,不需學習就能獲得。習得行為相反,它是在后天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而形成。
2、根據特定的標準可分為正常與異常行為。這樣的區分很重要,特別是在精神健康領域中。但是這里的特定的標準是很難確定的。也就是說正常與異常行為之間沒有絕對的劃分標準和界限。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區分或衡量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異常呢?常用的有:
(1)統計規律。統計顯示出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視為正常的行為,反之則可視為異常行為。
(2)社會規范與價值。當人們行為符合當地的社會規范和價值時就被視為正常行為,否則就是異常。
(3)行為適應性標準。如果無法適應社會,就會表現出異常行為。
(4)個體主觀體驗。以個體主觀體驗為依據,當某些行為超過特定的界限,就會被視為異常行為。
但是這些標準是相對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認識的深入而發生變化。
人類行為的特點
1、適應性。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當然這些行為同時也在改造環境。
2、多樣性。不同的需要會引發不同的行為。
3、動態性。各種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自身的變化都會影響人類行為的動態變化。
4、指向性。人類行為有其原因,同時也會指向特定目標。
5、可控性。人類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使其向著目標前進。
6、發展性。人類現在行為是由過去行為而來,又會朝向未來,所以說人類行為是連續發展的。
一寄宿制小學一年級學生小明,得了個“怪毛病”:每周一上學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現,而到了周五回家時,所有癥狀均不治而愈。經心理門診診斷:其患的正是“學??植腊Y”。據介紹,這種現象以往較易出現于初進托兒所或幼兒園的兒童,可近年來,發病兒童年齡明顯增大、持續時間延長。其產生的原因很復雜,如父母教養方式不當、學壓力過大、學校老師過分嚴厲、學校同學排斥等。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頻道或論壇,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福利來襲!2025年社工考試成績公布,憑成績單速兌,時間有限,速來!2025-07-25
- 2025年中級社工考試考點匯總(法規+綜合能力+實務)2025-05-07
- 【2025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兌換福利】2025年社會工作者各科真題解析課程免費拿!2025-04-29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匯總(初級+中級各科目)2025-04-25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梳理:初級與中級的高頻知識點2025-04-11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2025-04-09
- 2025年社工三色寶典來襲,邏輯梳理助力備考新高度(中級3科目)2025-04-08
- 2025年中級社工實務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工《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