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級綜合能力輔導:認知行為理論(1)


一、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lesson$
認知行為理論來自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流派。人的行為是學習得來的,治療的焦點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續引起人的行為發生轉變,而不去關注人的心理的內在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認知和行為是相伴而生的,認知可以改變行為,行為也可以改變認知。
二、認知行為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認知學派認為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認知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解讀,這種解讀直接影響著個體是否采取行動。
認知的形成受到“自動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機制的影響。所謂自動思考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了某種相對固定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行動發出已經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發出行動。或者說在某種意義上思考與行為自動地結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動。正因為行為是不假思索的,個人的、非理性的思考、錯誤的信念、零散或錯置的認知等,可能存在于個人的意識或察覺之外,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將這些已經可以不假思索發出的行動重新帶回個人的思考范圍之中,幫助個人在理性層面改變那些不想要的行為。
埃里斯(Ellis)提出了認知的“ABC情緒理論框架”,即:真實發生的事件,人們如何思考、相信、自我告知和評估其所遭遇的事件,人們思考、相信、自我告知和評估此一事件的情緒結果。簡單的說,ABC指的是事件、人們對事件的看法,事件的結果。埃里斯用這個框架來說明人們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評估是理性的,則情緒是正常的;否則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則人們會逐漸形成不正常的情緒、情感和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人們有正確的認知,他的情緒和行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認知是錯誤的,則他的情緒和行為都可能是錯誤的。
認知行為理論借用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個要素來認識和改變人的行為。這三個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標行為和結果。所謂前置事件是指環境中出現在目標行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關行為。目標行為是指不想要的或有問題的行為,或即將予以改變的行為。結果則是指在發出行為之后所導致的相關行為和事件。
認知行為理論將認知用于行為修正上,強調認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認為外在的行為改變與內在的認知改變都會最終影響個人的行為改變。
2012年社會工作者全科保過套餐熱招中 2012年社會工作者考試輔導免費試聽
2012年社會工作者輔導招生簡章 2012年社會工作者考試輔導報名入口
2012年社會工作者考試報名指南 2012年社會工作者考試輔導多款優惠套餐報名中
最新資訊
- 福利來襲!2025年社工考試成績公布,憑成績單速兌,時間有限,速來!2025-07-25
- 2025年中級社工考試考點匯總(法規+綜合能力+實務)2025-05-07
- 【2025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兌換福利】2025年社會工作者各科真題解析課程免費拿!2025-04-29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匯總(初級+中級各科目)2025-04-25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梳理:初級與中級的高頻知識點2025-04-11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2025-04-09
- 2025年社工三色寶典來襲,邏輯梳理助力備考新高度(中級3科目)2025-04-08
- 2025年中級社工實務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工《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