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級社會工作綜合能力輔導:人類行為(1)


第一節 人類行為$lesson$
個體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元素。人類行為是進化的產物,然而與動物一代代受本能驅使的固定行為模式不同,人類行為具有能動性。它是在生理、心理及社會諸因素綜合影響下而形成的。深入了解人類行為的多方面特性對于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有重要意義。
一、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為什么先看人類需要,因為需要是個人心理活動與行為積極性的源泉,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在人的行為活動、心理過程和個性結構中都起著重要韻作用。什么是人類需要?它的含義是什么呢?
(一)人類需要的含義
人自出生開始,吃飯、喝水、睡覺、游戲,每天都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活動,這一切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其個人需要。需要反映了人的機體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這可以是生理層面的,如對食物的需要;也可以是心理層面的,如對愛的需要,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等。需要引起內驅力的增強,從而形成某種被激發的動機狀態,最終引發了一類或一組特定的行為活動。
需要具有4個方面特征:
(1)對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對象,具有自己的內容。它既包含物質方面的,也包含精神方面的;既指向社會生活與社會活動,也指向活動的結果。
(2)動力性。需要具有動力性,它不會因為暫時滿足而終止。它們或者帶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如飲食的需要;或者在每次需要滿足的同時又不斷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等。
(3)獨特性。個人的需要與其個性密切相關,在遺傳和環境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基本上可以斷言,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需要系統是完全相同的。
(4)社會性。人類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具有本質區別,人類不但發展出了各類社會性需要,在滿足生理性需要方面同樣受到了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不存在超越社會生活與環境影響的生理性需要。
(二)人類需要的層次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20世紀中葉,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為:
(1)生理需要。包括飲食、睡眠、性欲等與人類生存密切關聯的需要,它們來自于人類作為動物的本能。
(2)安全需要。個人追求安全、舒適、免于恐懼的需要,其動機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確保人身和財產不遭受傷害。例如,企業員工關心自己是不是會被無端解雇,以及失業后的社會保障等。
(3)歸屬與愛的需要。作為社會動物,每個人都希望歸屬于某個群體或社團,在他所處的群體中占有一個位置,與他人交流并得到關心與愛護。
(4)尊重的需要。一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以及謀求自由和獨立的欲望;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得到別人的尊敬、重視或贊賞的欲望。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5)自我實現的需要。它位于需要層次的頂峰,達到這一階段的人開始尋求充分展現潛能與天賦,希望自身越來越向著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前進,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人在對自身潛質和外部環境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價值體系,產生了理想和使命感。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斷遞進的順序分為若干個層次,層次越低的需求,其強度越大;層次越高的需求,其強度越弱。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并要求得到滿足。(這是需要層次論與ERG理論不同的地方)
2.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
在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上,阿爾德弗爾(C.P.Alderfer)于1969年又提出了ERG(生存~關系一成長)理論。該理論把人類需要分為生存需要、關系需要和成長需要。
(1)生存需要。這類需要關系到機體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組織為使其獲得這些基本條件而提供的手段。相當于馬斯洛所指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關系需要。這主要指發展人際關系的需要。這類需要通過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與其他人的接觸和交往得到滿足。相當于歸屬與愛的需要以及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長需要。這是有關于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這種需要通過開拓個人的潛力和才能來獲得滿足。相當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ERG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它并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個體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素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當較高級需要的滿足受挫時,個體也可能會退而求其次。另外,該理論還認為,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后,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這是它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ERG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有較大的影響。
3. 莫瑞的需要理論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莫瑞認為,需要有以下特點和作用:(P63)
(三)人類需要的類型
最常見的劃分方法是跟據需要的起源與性質,可以把人類需要劃分為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1. 生理性需要主要關系到保存和維持機體生命及延續種族繁衍,包括:
一是進食需要與飲水需要。
二是睡眠與覺醒需要。
三是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指與人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一類需要,包括:
一是交往需要。這是指個體愿與他人親近、合作、發展友誼、交流感情及溝通信息的一種內在需要。自出生開始,嬰兒對照顧者(主要是母親)就存在依戀行為,交往需要的滿足使人們增加了安全感與歸屬感,對于個體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而長時間的社交隔離與孤獨會使人產生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
二是成就需要。它主要體現為努力去做對自己有價值的事,完成困難的任務,通過競爭超過別人。成就需要包括對于地位名譽的需要、壓倒對手獲取優勢的需要等。
2. 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質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用品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會性需要。
精神需要:對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審美等方面的發展條件的需要。
最新資訊
- 福利來襲!2025年社工考試成績公布,憑成績單速兌,時間有限,速來!2025-07-25
- 2025年中級社工考試考點匯總(法規+綜合能力+實務)2025-05-07
- 【2025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兌換福利】2025年社會工作者各科真題解析課程免費拿!2025-04-29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匯總(初級+中級各科目)2025-04-25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梳理:初級與中級的高頻知識點2025-04-11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2025-04-09
- 2025年社工三色寶典來襲,邏輯梳理助力備考新高度(中級3科目)2025-04-08
- 2025年中級社工實務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工《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