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人類行為


【摘要】環球網校編輯為考生發布“2017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人類行為”的新聞,為考生發布社會工作者考試的相關知識點資料,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復習,預祝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2017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人類行為的具體內容如下:
3.1 人類行為
3.1.1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
3.1.1.1人類需要的含義
需要不僅是心理學范疇,也是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的重要范疇。它是人的基本特性,是人類活動和行為積極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有著本質的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它的發展變化受到社會生產發展和財富分配性質的制約。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其實現方式也受到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制約。
3.1.1.2人類需要的層次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依次構成需要的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級的生理性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的社會性需要。
①生理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②安全需要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解除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
③歸屬與愛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a.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歸屬于某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心和照顧;b.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
④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種創造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2)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 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有別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他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三類,即生存需要、關系需要和成長需要。
①生存需要關系到機體的存在或生存,主要包括衣、食、住等方面的內容。
②關系需要 主要是指發展人際關系的需要。
③成長需要是個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ERG理論的特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不強調需要層次的順序,認為某種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行為起作用,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可能沒有這種上升趨勢。
②當較高級需要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降而求其次。
③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后,其強烈程度不一定減弱,還可能會增強,這就與馬斯洛的觀點不一致了。
(3)莫瑞的需要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莫瑞指出了需要的性質、作用和需要產生的機制,并對需要進行了分類,設計了分析個人需要的主題統覺測驗(TAT),又稱投射測驗。莫瑞把需要分為兩大類,即生理性需要和心因性需要。
①生理性需要又稱第一需要,包括對食物、水、排泄、性、避免傷害等方面的需要。
②心因性需要 又稱第二需要,主要包括與學習任務有關的需要(如條理、構造、守恒、獲得等需要)和影響學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如成就、優于他人、避免失敗等需要),還包括人際關系有關的需要,包括使人們結合起來的需要(如尊重、歸屬、援助等需要)及使人們分裂的需要(如排斥、侵犯、防衛、統治等需要)。
3.1.1.3人類需要的類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來劃分) 生理性需要也稱自然需要,它反映了人們對延續和發展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觀條件的需要。社會性需要就是人們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有的需要,它是在維持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
(2)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從需要的對象來劃分) 物質需要是指個體對物質,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在物質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會性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審美等方面的發展條件的需要,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3)間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們對需要的迫切程度來劃分) 間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現出來。直接需要是指隨著間接需要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系列具體的需要。
編輯推薦:
【摘要】環球網校編輯為考生發布“2017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人類行為”的新聞,為考生發布社會工作者考試的相關知識點資料,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復習,預祝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2017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人類行為的具體內容如下:
3.1.2人類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3.1.2.1人類行為的含義
人類行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行為是由客觀刺激通過人的心理活動而引起的內部與外部的反應。狹義的行為僅指外顯的行為。
3.1.2.2人類行為的類型
(1)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按照人類行為的起源劃分) 本能行為來自遺傳,是一類不需要學習就可以出現的定型的行為模式;習得行為是人類在后天與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學習而形成的,也可以叫學習行為。
(2)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按照行為對社會的作用是積極還是消極劃分) 親社會行為指一切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包括助人、遵守社會規范、友善、公共參與行為等。反社會行為是一種攻擊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對社會有消極作用,例如,暴力、侵犯或攻擊行為、傷害他人和破壞社會秩序等。
(3)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按照行為是否符合常模、社會規范劃分) 正常行為是指符合社會規范和常模的行為。偏差行為是指顯著異于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因為社會規范和常模是相對的,因此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的區分也僅具有相對性,劃分標準可以有如下幾種。
①內省經驗標準包括兩方面:a.指人的主觀體驗,即一個人不能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尋求他人支持和幫助;b.從觀察覺者而言的,即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某行為正常還是偏差的判斷。
②統計學標準 與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被認為是正常的,如果不一致或嚴重偏離則會被認為是偏差或反常行為。
③行為適應性標準 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就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于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其行為后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當的,則被認為行為產生偏差。
④社會規范與價值標準如果個人的行為符合當地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該行為就是正常的,否則就被視為有偏差的行為。
3.1.2.3人類行為的特點
人類行為的特點包括適應性、多樣性、動態性、指向性、可控性、發展性等。
(1)適應性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及種族的繁衍,并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不斷地改變自身的生存、生活環境。
(2)多樣性人類行為是個復雜系統,存在著不同的側面,有外顯的,有內隱的;有來自遺傳的,有后天習得的;有生理范疇的,有社會范疇的等。
(3)動態性人類行為一直處于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既可能來自行為者自身的變化,也可能由于社會生活條件改變所造成。
(4)指向性人類行為不僅有原因,而且具有特定的目標指向。
(5)可控性人類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身的行為,使其向著目標前進。
(6)發展性人類行為是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現在的行為不僅是過去的繼續,也是未來行為的基礎。
3.1.2.4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
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三個方面,它們相互交叉,影響人類行為的發展。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閱讀完社工論壇與廣大朋友一起交流學習,共求進步!
最新資訊
- 福利來襲!2025年社工考試成績公布,憑成績單速兌,時間有限,速來!2025-07-25
- 2025年中級社工考試考點匯總(法規+綜合能力+實務)2025-05-07
- 【2025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兌換福利】2025年社會工作者各科真題解析課程免費拿!2025-04-29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匯總(初級+中級各科目)2025-04-25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梳理:初級與中級的高頻知識點2025-04-11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2025-04-09
- 2025年社工三色寶典來襲,邏輯梳理助力備考新高度(中級3科目)2025-04-08
- 2025年中級社工實務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工《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