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銀行《公司信貸》:公司信貸理論的發展


2013年銀行《公司信貸》:公司信貸理論的發展
公司信貸理論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真實票據理論、資產轉換理論、預期收入理論和超貨幣供給理論等四個階段。
1.真實票據理論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同商業流通有關的閑散資金,都是臨時性的存款,銀行需要有資金的流動性,以應付預料不到的提款需要。因此,最好只發放以商業行為為基礎的短期貸款,因為這樣的短期貸款有真實的商業票據為憑證作抵押,帶有自動清償性質。因此這種貸款理論被稱為“真實票據理論”,美國則稱為“商業貸款理論”。根據這一理論,長期投資的資金應來自長期資源,如留存收益、發行新的股票以及長期債券;銀行不能發放不動產貸款、消費貸款和長期設備貸款等。真實票據理論占據著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支配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理論的缺陷也逐漸顯現,銀行短期存款的沉淀、長期資金的增加,使銀行具備大量發放中長期貸款的能力,局限于短期貸款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同時,自償性貸款隨經濟周期而決定信用量,會加大經濟的波動。
2.資產轉換理論
1918年,H.G.莫爾頓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商業銀行與資本形成》一文,提出了資產轉換理論。
3.預期收入理論
1949年,赫伯特?V.普羅克諾在《定期放款與銀行流動性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這一理論。預期收入理論認為,貸款能否到期歸還,是以未來的收入為基礎的,只要未來收入有保障,長期信貸和消費信貸同樣能保持流動性和安全性。穩定的貸款應該建立在現實的歸還期限與貸款的證券擔保的基礎上。按照以前的一些理論,這樣一種貸款可稱為“合格的票據”,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拿到中央銀行去貼現。這樣,中央銀行就成為資金流動性的最后來源了。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長期設備貸款、住房貸款、消費貸款等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一理論帶來的問題是,由于收入預測與經濟周期有密切關系,同時資產的膨脹和收縮也會影響資產質量,因此可能會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危機一旦爆發,其規模和影響范圍會越來越大。
4.超貨幣供給理論
這一新的銀行資產理論出現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最新資訊
- 2024年期貨從業資格證基礎知識:有關數字類和年份類知識點2024-01-25
- 2024年期貨從業基礎知識重點記憶法:否定詞記憶2024-01-25
- 2024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思維導圖-基礎知識(免費下載)2024-01-18
- 2024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思維導圖-法律法規(免費下載)2024-01-18
- 2022年7月期貨資格從業考試資料2022-06-24
- 2022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資料2022-06-17
- 2022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重點2022-06-03
- 2022年期貨從業法律法規重點2022-05-21
- 2022年期貨從業資格證基礎知識重點2022-05-11
- 2022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知識點匯總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