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來自三大根源


昨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在京召開“監管框架調整的系統性風險邏輯——暨《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8》發布會”。報告分析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的根源,并就如何防范系統性風險、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提出建議和意見。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處在一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疊加”的階段,宏觀經濟風險與金融體系風險同時處在一個持續累積的階段。總體上說,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根源:
一是來自于我國宏觀經濟周期性或結構性變化對金融體系產生的系統性沖擊。金融風險一直存在,只是由于過去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態勢掩蓋和對沖了部分金融風險,目前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同時結構性調整顯著,金融風險逐步或加速顯現,尤其是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效應開始日益顯著。
二是來自于金融體系內部的自身演化和逐步累積的風險。過去十余年,在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強化的狀況下,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性愈加緊密且日益復雜,涉及的金融機構數量愈加龐大,金融風險在我國金融體系內部的不同機構、不同市場、不同行業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傳染、關聯甚至共振,甚至存在內部金融風險和外部金融風險相互反饋的情況,導致金融風險的急劇放大和擴散,即不斷出現跨越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空間傳染機制。
第三個根源主要為我國經濟金融體系之外的外部風險溢出。在很大程度上,我國金融市場已經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關聯成為一個相互反饋的有機體系,在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合理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影響,在客觀上增加了我國金融市場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受到外部政策變化的溢出效應顯著上升。
報告指出,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需要全局統籌、虛實結合、重點把控、內外兼顧。
為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報告也開出具體“藥方”,例如,建立健全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對重要的金融行業、金融市場和金融要素形成全面、實時和動態的跟蹤;深化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實現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換,金融監管亟待進一步法制化,在更高層面進行金融監管協調統籌;實施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雙支柱政策框架,繼續實施穩健中性、適度趨緊的貨幣政策,以逆周期資本、動態撥備等工具,降低金融體系順周期性,實現貨幣政策、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有效統籌;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重點強化對跨行業、跨市場、高關聯的金融業務監管,重點關注大型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業態潛在的“大而不倒”效應或系統性重要性問題等。

【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環球網校金融考試官方微信號!】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您可以登陸環球網校期貨從業資格頻道或環球網校期貨從業資格論壇與廣大朋友一起交流學習,共求進步!
最新資訊
-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機構2023-10-12
-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培訓機構2023-10-11
- 期貨從業資格培訓中心2023-10-10
- 期貨從業資格考試培訓機構2023-10-09
- 期貨從業人員資格專場考試誠信報名承諾書2023-08-09
- 中國期貨業協會關于發布期貨公司信息技術系列網絡課程的通知2023-06-19
- 2023年期貨從業資格證去哪里上班2023-06-14
- 2023年期貨從業資格證需要備考多久2023-06-14
- 2023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需要準備多久2023-06-07
- 2023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需要準備多久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