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高中歷史教師資格面試真題第2批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東南亞國家聯盟盟歌《東盟方式》,提問:你聽過這首歌曲嗎?學生表示疑惑,教師介紹:這首歌曲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盟歌《東盟方式》,創作東盟盟歌活動由東盟輪值主席國泰國的外交部發起的。這首歌反映了東盟文化和民族的多樣性,體現東盟的尊嚴、合作與團結。
教師提問:東南亞國家聯盟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成立的?它的成立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1.教師明確:歐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國證明了經濟區域化的可能性和優越性,加速了經濟區域化的進程。經濟區域集團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2.教師提問:東南亞國家聯盟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成立的?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從世界形勢和地區形勢兩個角度思考。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世界形勢方面,美蘇“冷戰”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東南亞各國期望擺脫超級大國控制,在地區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地區形勢方面,東南亞地區地域廣闊,國家眾多,民族和宗教多樣,沖突時有發生,加上受列強的長期殖民統治,二戰后剛剛取得獨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他們意識到只有各國消除矛盾,聯合起來,才能發展經濟、維護和平穩定,與大國保持平等關系。
(二)成立
1.教師提問:既然認識到聯合的必要,東南亞國家是怎樣組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1967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在曼谷舉行外長會議,發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東盟。
2.教師展示東盟會徽標志,請同學介紹東盟會徽標志的含義。
東盟標志整體上體現一個穩定、和平、聯合與充滿活力的東盟。藍色象征和平與穩定,紅色象征勇氣和活力,白色象征純潔,黃色象征繁榮。10條縱向的曲線象征著東盟的創立者們在創建這一組織時的愿望——10個東南亞國家在和平與穩定中緊密團結在一起。圓圈象征著東盟的團結。
3.教師繼續提問:成立后的東盟又有哪些新發展呢?
1976年在東盟印尼巴厘島舉行第一次首腦會議,正式把政治合作列入聯盟合作范圍,并就經濟合作制定了具體原則,同時加強了組織上的聯系。1999年,東南亞10國全部加入東盟。200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4.教師展示《東盟十國地理方位示意圖》,明確:東盟目前有成員10個,分別是馬來西亞、泰國、文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菲律賓。
(三)影響
教師組織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在政治經濟方面產生哪些重要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1)政治上,聯盟的成立使成員國中逐漸培養起“東盟意識”,增強了內部的凝聚力和團結意識,促進了地區的穩定。(2)經濟上,東南亞國家以整體形式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積極維護自身利益,促進了東盟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框架。
2.作業:觀看介紹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紀錄片。
【板書設計】
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從世界形勢和地區形勢兩個角度分析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原因。
【參考答案】
(1)世界形勢:美蘇“冷戰”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東南亞各國期望擺脫超級大國控制,在地區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發展。
(2)地區形勢:東南亞地區地域廣闊,國家眾多,民族和宗教多樣,沖突時有發生,加上受列強的長期殖民統治,二戰后剛剛取得獨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他們意識到只有各國消除矛盾,聯合起來,才能發展經濟、維護和平穩定,與大國保持平等關系。
2.簡述歷史體驗性學習的特征。
【參考答案】
(1)學生對同一歷史內容的體驗也不盡相同,學生的歷史體驗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層次性。
(2)學生在體驗性學習中的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樹立與內化,是由學生通過體驗而自主建構的。
(3)學生在體驗中接觸的隱性知識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傳授的,只能靠學生在閱讀、思考、觀察、討論、合作、嘗試的活動過程去感受與體驗,其所得具有明顯的會意性。
(4)體驗的本質特征是親歷性,但歷史的體驗無法獲得像實驗室那樣高仿真的親歷,歷史的體驗更多地表現為心靈上的理解與認同。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初德國的圖片,并提問:這二戰結束之初的德國,它給你什么感受?學生觀察圖片得出: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教師進一步引導:戰后德國面臨著嚴峻的戰后重建任務,有人悲觀地估計,僅僅清除柏林市區的瓦礫,就需要20年的時間。進一步展示德國重建后的圖片,提問:你覺得德國在戰后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重建成這樣?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令人驚嘆的是,戰后僅僅十年左右的時間,德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就遠遠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是為什么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含義
學生根據教材得出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并取得一定成功。
教師進一步追問: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是來源于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即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又稱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那他的具體主張是什么呢?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歷史縱橫』,并介紹凱恩斯的經濟學說
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總結:凱恩斯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采取措施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的經濟學說,是對傳統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一次革命,二戰后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盛行。
(二)演變歷程
過渡:我們已經了解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那么在二戰后它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歷程呢?
1.教師在PPT上展示“Tom的故事”,請學生歸納概括情境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二戰結束初期,波音公司關閉,60年代左右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幫助下公司重新發展,70年代政府切斷公司資金。
2.接下來教師請學生根據情境的階段特點閱讀教材,梳理出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并在PPT上呈現表格,請學生完成。

并提出問題:(1)戰后,凱恩斯理論為什么會“廣泛受到信奉”?(2)為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又“遭到了人們的懷疑”?
學生根據材料和教材進行思考,并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戰后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受到信奉是因為羅斯福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使美國擺脫危機,有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中受到重創,戰后需要依靠國家的力量發展經濟。20世紀70年代又受到懷疑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滯脹”,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物價持續猛漲,通貨膨脹嚴重,因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主張建立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相并存的 “混合經濟”。
(三)評價
教師在PPT上展示鄧小平的黑貓白貓論,并提問:我們應當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干預政策?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積極作用是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產盲目性,政府權威得到加強,有利于國家發展。消極作用是財政赤字加大;對私人企業管制過嚴,使其活力降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以板書為線索進行總結。
2.作業:預習下一子目,思考情境中的Tom失業之后是否需要擔心基本的生活。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要闡述福利國家的利與弊?
【參考答案】
福利制度的好處在于:它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會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條件,促進社會民主和公正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擴大了社會消費,刺激了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
但是福利政策的長期推行,使發達國家出現新的問題,首先是巨額公共開支加重了財政負擔,引起巨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其次是勞動積極性下降,生產增長率降低,導致產品競爭能力下降,出現經濟結構危機,失業率上升。第三是沉重的稅務負擔,使企業、個人和社會都不堪承受,造成企業后勁不足,設備改造緩慢,經濟效益下降。第四,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齡化,中間階層日漸削弱等問題。
2.簡述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戰后資本主義認識的變化?
【參考答案】
關于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問題,我國學術界有過一些不同的看法。以往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壟斷階段后,將走向腐朽、滅亡。但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表明,資本主義并沒有走向滅亡,反而由于其制度所具有的自我調節機制,以及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等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出現而有了新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學者大多較為客觀地認識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上。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解放戰爭》視頻片段,提問學生通過視頻能夠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紹了哪些事件?具體的經過又是怎樣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戰略反攻
1.原因
教師展示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片段,提問:“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此時提出了“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的任務?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內線作戰”是指解放區軍民在解放區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屬于戰略防御性質的作戰;“外線作戰”是指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從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攻,屬于戰略進攻性質的作戰。原因是如不主動打出去,“敵人吃我們的小米”和“燒我們的房子”的狀況就會時時發生。只有打出去,才能減輕陜北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減輕解放區財力、物力的消耗。
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教師出示戰略反攻形勢圖,結合地圖講解三軍挺進中原標志著人民解放軍全國性的反攻拉開了序幕。教師需要強調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挺進大別山,是戰略反攻的序幕。
(二)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教師補充: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認為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于是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教師播放《解放戰爭》紀錄片中有關三大戰役部分的內容,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看完視頻之后,結合教材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三大戰役的經過并完成表格填充。

2.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探究為什么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經濟方面是因為東北地區一直被日本當作后方經營,未經戰火破壞,具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鐵路運輸網絡,而且東北是產糧區,抗戰結束時的東北是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政治方面,東北在日本投降后出現了權力真空,而日本來之前則是張氏父子的天下,國共雙方的勢力都未曾染指,也都沒有統治基礎,所以誰先得就算誰的。
3.教師介紹:三大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請同學們課下閱讀三大戰役的相關書籍或史料,寫一篇閱讀隨筆。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做了哪些努力?
【參考答案】
爭取和平民主斗爭階段:參加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參加政協會議,通過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協議,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爭取中國的和平與民主。
戰略防御階段:軍事上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政治上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戰略反攻階段:千里挺進大別山。
進行戰略決戰和渡江戰役,基本解放全國。
2.簡述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融合的一個整體。它們之間不可分割,是過程與結果的結合,是知、行、意的統一。
首先,知識與能力是基礎,是學生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也是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載體。知識與能力是學習的基本內容;知識與能力的獲得,是學生發展的基本條件。
其次,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賴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將對知識與能力的學習產生深刻影響。
再次,過程與方法是三維目標互相融合為一個整體的黏合劑,是實現三維目標的關鍵。通過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學生既可著眼于知識與技能是如何得到的過程,又可學會如何去獲得這種知識與能力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過程中,既可落實知識與能力,牢固掌握知識與能力,又可孕育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最后,三個目標維度之間是有機聯系的。情感目標都具有認知成分,人們也可以從認知目標中找到情感成分。知識與能力的獲得是在過程與方法中進行的,并通過這一過程獲得方法、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發展能力;反之,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和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總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機結合形成目標體系,它們應該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中整體實現。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中共一大上海會址”和“南湖游船”兩幅圖片,并說明中共一大上海會址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紅色回憶,南湖游船每天都要接待許多的游人。在此基礎上,提問學生:它們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又有哪些重大意義呢?引發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歷史條件
教師展示“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布示意圖”,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組織條件。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回顧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相關史實,在此基礎上,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還有哪些?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思想條件和階級條件進行分析。
教師總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條件是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條件是工人階級隊伍的發展壯大。
(二)中共一大的召開
1.教師播放《建黨偉業》中關于中共一大召開的視頻片段,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思考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代表人員有哪些?主要內容又是什么?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夠很容易的了解到中共召開的時間是1921年7月,地點是上海,后來轉至浙江嘉興南湖,參與人員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位代表,而且共產國際也派馬林等出席了會議。
2.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后期要轉移會議地址呢?教師請學生講述這個小故事活躍課堂氛圍。
3.教師提問:中共一大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夠得到部分信息,但是不全面。因此教師在此需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中共一大的內容和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總結:中共一大的主要內容是通過了黨綱,確定了黨的名稱和奮斗目標;這次會議確定了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并且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4.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出席會議的13位代表名單和人物圖片,并且提問學生,陳獨秀當時并沒有參加中共一大會議,為什么還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陳獨秀的貢獻進行思考。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并且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發起者之一,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三)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相關材料,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有哪些?為什么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領導者,推動中國革命不斷向前發展;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理論做指導。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就能制定正確的民主革命綱領,保證中國革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直到勝利。
(2)“新”的體現: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為了更好的領導工人運動,中國共產黨在誕生之后又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呢?感興趣的同學,課下自主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了解,也可以預習課本上的內容,下節課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犯的命運?
【參考答案】
當時中國綜合國力仍然很弱;北洋軍閥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仍有許多特權;中國的社會性質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什么要成立中國共產黨?
【參考答案】
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國的資產階級雖然有自己的政黨,但由于自身的軟弱與妥協,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使得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看到,要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建立中國共產黨。
來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免費領取老師精品課程咯!更多教師資格考試課程福利等待著你!點擊領取~
智能題庫免費下載: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5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一二真題答案下載地址,11月7日開始查成績2025-09-1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真題在哪里下載?查分時間是哪天?2025-09-19
- 11月7日起查分,25年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考試真題下載地址2025-09-19
- 2025年幼兒教資真題及答案更新,11月7日查分2025-09-18
- 25年下半年教資考試真題在哪里找?什么時候查分?2025-09-18
- 25下半年幼兒園綜合素質教師資格證真題解析已更新,11月7日查分2025-09-1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試真題及答案已整理完整版,查分時間已定,速看2025-09-18
- 25下半年小學教資綜合素質考試真題整理更新,記得11月7日查分2025-09-18
- 25下半年筆試結束已更新教師資格證科目一科目二真題,記得查分2025-09-18
- 25下半年筆試結束,中級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真題整理更新,成績11月7日開始查詢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