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獲取:
1. 政策導向:聚焦“代表性成果”
人社部《關于深化經濟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高級經濟師需具備“解決復雜經濟問題的能力”。多數省份評審細則中,“代表性業績”成為關鍵指標,例如:
上海:要求申報者“主持重大項目,解決經濟管理重大問題,連續3年提升業績”;
江蘇:規定需同時滿足“主持企業投融資項目”與“獲省級企業管理創新獎”等組合條件;
貴州:將“主持市廳級基建項目”或“企業利稅連續2年增長10%”列為硬性門檻。
這些政策均強調業績的行業影響力、創新性及政策價值,而非單純堆砌項目數量。
2. 專家視角:避免“數量陷阱”
評審專家指出,羅列數十個普通項目易稀釋核心亮點,降低評審效率。例如:
一位申報者提交了15個項目,但僅2個涉及省級政策制定,其余均為常規咨詢;
另一位僅展示3個業績,但包含“主導企業降本30%”“研究成果被省發改委采納”等量化成果,最終后者通過率更高。
1. 精選2-3個核心業績,構建“金字塔結構”
頂層(70%篇幅):聚焦最具行業影響力的業績,例如:
主持制定省級行業規劃,推動區域內企業營收增長5億元;
創新“輕資產并購模式”,被國務院國資委推廣為典型案例;
研發經濟分析模型,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底層(30%篇幅):簡述其他項目,僅列名稱與角色,避免冗長。
2. 量化成果,強化說服力
使用數據對比、權威證明提升可信度:
經濟價值:如“優化供應鏈管理,年節約成本1200萬元”;
政策影響:如“提出的稅收優化方案被納入《XX省營商環境條例》”;
行業認可:如“獲評‘全國人力資源服務創新企業’(行業前1%)”。
3. 明確個人角色,突出決策貢獻
避免模糊表述(如“參與”),需體現主導或核心作用:
錯誤示范:“參與XX企業改制項目”;
正確示范:“作為項目負責人,主導設計股權激勵機制,推動企業3年內市值增長3倍”。
技巧:附會議紀要、項目總結報告等第三方材料,佐證個人貢獻。
4. 匹配評審要求,差異化準備
各地政策差異顯著,需針對性優化:
研究型崗位:強調論文與政策研究,如“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成果被3家央企采納”;
管理型崗位:突出戰略規劃與效益提升,如“制定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3年節省IT成本2.8億元”;
技術轉化型崗位:展示專利與商業模式創新,如“獲發明專利2項,推動技術產業化營收超1億元”。
1. 深度拆解單個項目,展示全流程價值
若業績數量不足,可聚焦1個項目,拆解其調研、設計、實施、評估全鏈條貢獻:
案例:某申報者僅參與1個省級政策研究項目,但通過詳細描述“提出5項核心建議,其中3項被納入最終文件”,并引用媒體報道與行業白皮書,成功通過評審。
2. 借用第三方佐證,彌補材料短板
行業報告:引用第三方機構數據,證明項目影響力(如“項目入選《中國人力資源服務創新案例集》”);
媒體報道:附主流媒體報道截圖,增強公信力;
客戶評價:提供合作企業感謝信,突出服務價值。
>>>點擊下圖,立即獲取:
溫馨提示:考生可以點擊文末高級經濟師“資料下載”版塊免費下載2025年高級經濟師新教材變動解讀及新大綱解讀,考試真題及解析等備考資料,我們會陸續為大家更新更多的資料,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