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建筑行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市場推動下持續發展,但行業競爭加劇、政策規范趨嚴,從業者面臨更高的專業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級造價工程師證書還有用嗎?本文從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職業發展等角度展開分析,為從業者提供參考。
一、政策剛性需求:證書含金量的核心保障
國家政策明確規定,從事工程建設活動的設計、施工、造價咨詢等單位必須配備注冊造價工程師,且每位造價師只能受聘于一家企業。這一規定從制度層面保障了持證人員的不可替代性,也導致企業通過高薪、福利爭奪專業人才。例如,住建部《造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將證書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持證者可參與預決算審核、造價咨詢等核心業務。政策對行業資質的嚴控,進一步強化了證書的“準入門檻”屬性。
二、市場需求旺盛:人才缺口持續擴大
根據行業統計,全國一級造價工程師需求量超100萬人,而當前持證者僅約20萬人。隨著大型工程(如軌道交通、智慧城市)和復雜項目管理需求激增,具備造價控制能力的專業人才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此外,2016年國務院取消“造價員”考試后,企業被迫轉向聘用持證造價師,進一步放大了市場缺口。在供不應求的格局下,持證者薪資水平顯著高于行業平均,一線城市經驗豐富的造價師年薪普遍超過30萬元。
三、職業發展賦能:升職加薪的“硬通貨”
一級造價工程師證書不僅是執業資格,更與職稱體系全面打通。取得證書可直接認定為工程師職稱,并作為申報高級職稱的跳板。在職業晉升中,持證者往往優先獲得項目經理、成本總監等管理崗機會。此外,證書還能帶來實際福利,例如個稅專項抵扣(每年3600元)。從企業視角看,人證合一的持證者既能滿足合規要求,又能提升項目成本控制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四、行業變革下的挑戰與應對
盡管證書價值顯著,但需注意兩點趨勢:
1、人證合一成為主流:住建部取消企業資質審批后,企業更看重持證者的實際能力,而非單純“掛靠”。
2、能力復合化要求提升:BIM技術、全過程咨詢等新業態要求造價師兼具技術與管理能力。
因此,持證者需持續學習,通過參與大型項目積累經驗,或考取一級建造師等互補資質,形成差異化優勢。
綜合來看,一級造價工程師證書仍是建筑行業的“黃金通行證”。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政策剛需和市場缺口上,更能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跳板。盡管考試難度較高(通過率不足10%),但投入與回報成正比。建議從業者結合自身職業規劃,盡早備考,搶占行業紅利期。畢竟,在規范化、專業化加速的今天,證書是能力的直接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