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法律法規》考點:工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一)了解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的目標
注意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指標和比例(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
注意所有“禁止”等管制性的要求;
注意所有與國際標準相關聯的用詞;
1、汽車業:
1)汽車產銷實現穩定增長。
2.)汽車消費環境明顯改善。建立完整的汽車消費政策法規框架體系、科學合理的汽車稅費制度、現代化的汽車服務體系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立電動汽車基礎設施配套體系,為汽車市場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3.)市場需求結構得到優化。1.5升以下排量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40%以上,其中1.0升以下小排量車市場份額達到15%以上。重型貨車占載貨車的比例達到25%以上。
4.)兼并重組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
5.)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比例擴大。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超過40%,其中轎車超過30%。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占產銷量的比例接近10%。
6.)電動汽車產銷形成規模。改造現有生產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具有通過認證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7.)整車研發水平大幅提高。自主研發整車產品尤其是小排量轎車的節能、環保和安全指標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轎車產品滿足發達國家法規要求,重型貨車、大型客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接近國際水平,新能源汽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8.)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傳動系統、懸掛系統、汽車總線控制系統中的關鍵零部件技術實現自主化,新能源汽車專用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鋼鐵業:
力爭在2009年遏制鋼鐵產業下滑勢頭,保持總體穩定。到2011年,鋼鐵產業粗放發展方式得到明顯轉變,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再上新臺階,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支柱產業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1.)總量恢復到合理水平。到2011年,粗鋼產量5億噸左右,表觀消費量4.5億噸左右,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維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產能有新突破。提高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力爭三年內再淘汰落后煉鐵能力7200萬噸、煉鋼能力2500萬噸。
3.)聯合重組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達到45%以上,沿海沿江鋼鐵企業產能占全國產能的比例達到40%以上,產業布局明顯優化,重點中心城市鋼鐵企業污染明顯減少。
4.)技術進步得到較大提升。加強技術改造,加快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品種結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60%以上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百萬千瓦火電及核電用特厚鋼板和高壓鍋爐管、25萬千伏安以上變壓器用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硅鋼等產品生產實現自主化,關鍵鋼材品種自給率達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熱軋帶肋鋼筋使用比例達到60%以上。
5.)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一般裝備基本實現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裝備本地化率92%以上。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綜合能耗不超過620千克標準煤,噸鋼耗用新水量低于5噸,噸鋼煙粉塵排放量低于1.0千克,噸鋼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實現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綜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雙達標。
3、紡織業:
2009~2011年,紡織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品種質量有明顯提高,產業布局趨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落后產能逐步退出,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
1.)總量保持穩定增長。到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2000億元,年均增長10%;出口總額2400億美元,年均增長8%。
2.)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纖維加工量過快增長的態勢得到明顯控制。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耗比例調整至49:32:19;中西部紡織工業產值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培育100家左右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到20%。
3.)科技支撐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紡織技術裝備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產品產值率不斷提高,全行業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
4.)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全行業實現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廢水排放量年均降低7%。
5.)淘汰落后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11年,淘汰75億米高能耗、高水耗、技術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萬噸化纖落后產能,加速淘汰棉紡、毛紡落后產能。
4、裝備制造業:
1)產業實現平穩增長。保持裝備制造業生產經營穩定,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為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確保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保障。
2)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提高國產裝備質量水平,擴大國內市場,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穩定在70%左右,鞏固出口產品競爭優勢,穩定出口市場。
3)重大裝備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裝備技術水平,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產業調整振興需要,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新能源發電設備、高速動車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一批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化。
4)基礎配套水平提高。基礎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關鍵自動化測控部件填補國內空白,特種原材料實現重點突破。
5)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形成若干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工貿一體化大型企業集團,形成一批參與國際分工的“專、精、特”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
6)增長方式明顯轉變。生產組織方式和重要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現代制造服務業得到發展,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顯著降低,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大型企業集團的現代制造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
5、船舶業:
1)船舶生產穩定增長。今后三年船舶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力爭2011年造船產量達到5000萬噸,船用低速柴油機產量達到1200萬馬力。
2)市場份額逐步擴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市場占有率達到20%,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占有率達到10%。
3)配套能力明顯增強。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產的船用配套設備的平均裝船率達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機、中速柴油機、甲板機械等配套設備的國內市場滿足率達到80%以上。
4)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在高端船舶市場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若干個專業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初具規模,一批船用配套設備生產企業發展壯大,環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成為世界級造船基地。
5)研發水平顯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發設計實現系列化、標準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船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開發取得突破。
6)發展質量明顯改善。骨干船舶企業基本建立現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平均建造周期縮短到10個月以內,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三年累計降低15%,鋼材利用率顯著提高。
6、電子信息業:
促增長、保穩定取得顯著成效。未來三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產業發展對GDP增長的貢獻不低于0.7個百分點,三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50萬個,其中新增吸納大學生就業近100萬人。保持外貿出口穩定。新型電子信息產品和相關服務培育成為消費熱點,信息技術應用有效帶動傳統產業改造,信息化與工業化進一步融合。
調結構、謀轉型取得明顯進展。骨干企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自主品牌市場影響力大幅提高。軟件和信息服務收入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比重從12%提高到 15%。穩步推進電子信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延長產業鏈,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特色鮮明的產業聚集區。產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核心技術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等領域的應用創新帶動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7、輕工業:
1)生產保持平穩增長。在穩定出口和擴大內需的帶動下,輕工業產銷穩定增長,行業效益整體回升,三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300萬個左右。
2)自主創新取得成效。變頻空調壓縮機、新能源電池、農用新型塑料材料、新型節能環保光源等關鍵生產技術取得突破。重點行業裝備自主化水平穩步提高,中型高速紙機成套裝備實現自主化,食品裝備自給率提高到60%。
3)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企業重組取得進展,再形成10個年銷售收入150億元以上的大型輕工企業集團。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增加100個,東中西部輕工業協調發展。新增自主品牌100個左右。
4)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11年,主要行業COD排放比2007年減少25.5萬噸,降低10%,其中食品行業減少14萬噸、造紙行業減少 10萬噸、皮革行業減少1.5萬噸;廢水排放比2007年減少19.5億噸,降低29%,其中食品行業減少10億噸、造紙行業減少9億噸、皮革行業減少 0.5億噸。
5)淘汰落后取得實效。淘汰落后制漿造紙200萬噸以上、低能效冰箱(含冰柜)3000萬臺、皮革3000萬標張、含汞扣式堿錳電池90億只、白熾燈6億只、酒精100萬噸、味精12萬噸、檸檬酸5萬噸的產能。
6)安全質量全面提高。完善輕工業標準體系,制訂、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000項。生產企業資質合格,內部管理制度完善,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普遍按照GMP(優良制造標準)要求組織生產。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更加健全,產品質量全部符合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標準的要求。
8、石化業:
2009―2011年,石化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09年力爭實現平穩運行,經過三年調整和振興,到2011年,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綜合實力顯著提高。
1)產量保持穩步增長。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達到40500萬噸,成品油、乙烯產量分別達到24750萬噸、1550萬噸。
2)農資保障能力增強。到2011年,化肥產量達到6250萬噸(折純),鉀肥產量達到400萬噸(折純),高濃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產地生產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化肥儲備基本滿足市場調控需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比重顯著提高,縣鄉農用柴油供應網絡不斷完善。
3)產業布局趨于合理。成品油“北油南運”的狀況得到改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建成3-4個2000萬噸級煉油、200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煤化工盲目發展的勢頭得到遏制。
4)產品結構顯著改善。2009年車用汽油全部達到國Ⅲ標準,2010年車用柴油全部達到國Ⅲ標準,2011年輕質油品收率達到75%。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明顯提高。
5)技術進步明顯加快。丁基橡膠等產業化技術取得突破,千萬噸級以上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術裝備實現本地化,煤制油、烯烴、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產。
6)節能減排取得成效。到2011年,石化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塵等污染物排放量減少6%以上,行業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綜合能耗普遍降低,大型煉油裝置噸原油加工耗標準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裝置噸乙烯耗標準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裝置噸氨綜合能耗低于1.8噸標準煤。
9、有色金屬業:
力爭有色金屬產業2009年保持穩定運行,到2011年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增長方式明顯轉變,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為實現有色金屬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生產恢復正常水平。2009年,采取綜合措施穩定市場需求和生產運行,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好轉,主要財務指標明顯改善。
2)按期淘汰落后產能。2009年,淘汰落后銅冶煉產能30萬噸、鉛冶煉產能60萬噸、鋅冶煉產能40萬噸。到2010年底,淘汰落后小預焙槽電解鋁產能80萬噸。
3)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重點骨干電解鋁廠噸鋁直流電耗下降到12500千瓦時以下,粗鉛冶煉綜合能耗低于每噸380千克標準煤、硫利用率達到 97%以上,余熱基本100%回收利用,廢渣100%無害化處置。每年節能約170萬噸標準煤,節電約6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85萬噸。
4)企業重組取得進展。形成3―5個具有較強實力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到2011年,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銅、鋁、鉛、鋅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提高到90%、70%、60%、60%。
5)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品種結構。采用富氧底吹等先進技術的鉛冶煉能力達70%,框架材料、無氧銅材、中厚板等高檔銅、鋁深加工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6)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2011年,銅、鋁、鎳原料保障能力分別提高到40%、56%、38%;加強煤鋁共生礦資源開發利用,形成100萬噸氧化鋁生產規模;再生銅、再生鋁占銅、鋁產量的比例分別提高到35%、25%,比2008年分別提高6個和4個百分點。
10、物流業
力爭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的狀況,保持產業的穩定發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物流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以上;物流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二)了解鋼鐵、石化、有色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1、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一)保持國內市場穩定,改善出口環境。
積極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措施,穩定建筑用鋼市場,保障重點工程用鋼。通過調整和振興相關產業,努力穩定和擴大汽車、造船、裝備制造等產業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產建設、新農村建設、地震災后重建和公路、鐵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用鋼需求。建筑用鋼占國內消費量的比重穩定在50%左右。
改善鋼鐵產品進出口環境,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穩定國際市場份額,鼓勵鋼材間接出口。組織協會和企業積極應對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摩擦,爭取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二)嚴格控制鋼鐵總量,加快淘汰落后。
嚴格控制新增產能,不再核準和支持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鋼鐵項目,所有項目必須以淘汰落后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產能5340萬噸,20噸及以下轉爐、電爐產能320萬噸;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相應淘汰落后煉鐵能力 7200萬噸、煉鋼能力2500萬噸。實施淘汰落后、建設鋼鐵大廠的地區和其它有條件的地區,要將淘汰落后產能標準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及相應的煉鋼產能。
(三)促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進一步發揮寶鋼、鞍本、武鋼等大型企業集團的帶動作用,推動鞍本集團、廣東鋼鐵集團、廣西鋼鐵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和山東鋼鐵集團完成集團內產供銷、人財物統一管理的實質性重組;推進鞍本與攀鋼、東北特鋼,寶鋼與包鋼、寧波鋼鐵等跨地區的重組,推進天津鋼管與天鐵、天鋼、天津冶金公司,太鋼與省內鋼鐵企業等區域內的重組。力爭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集團、鞍本集團、武鋼集團等幾個產能在5000萬噸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形成若干個產能在1000~30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
(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技術進步。
實施鋼鐵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專項,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型骨干企業,對實施跨區域、跨所有制、跨行業重組的龍頭企業,對實施跨區域、跨所有制、跨行業重組的龍頭企業,以及國防軍工、航天航空關鍵材料生產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對發展高速鐵路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強度機械用鋼等關鍵鋼材品種,推廣高強度鋼筋使用和節材技術,發展高溫高壓干熄焦、燒結余熱利用、煙氣脫硫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藝技術,以及提升開發利用低品位、難選冶鐵礦等技術,給予重點支持。
(五)優化鋼鐵產業布局,統籌協調發展。
在減少或不增加產能的前提下,加快調整鋼鐵產業布局。一是建設沿海鋼鐵基地。按期完成首鋼搬遷工程,建成曹妃甸鋼鐵精品基地。結合廣州鋼鐵搬遷,推動寶鋼與廣東鋼鐵企業、武鋼與廣西鋼鐵企業兼并重組,通過淘汰或減少現有產能,適時建設湛江、防城港沿海鋼鐵精品基地。按照首鋼在曹妃甸減少產能、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結合濟鋼、萊鋼、青鋼壓縮產能和搬遷,對山東省內鋼鐵企業實施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推動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結合杭鋼搬遷、以及寶鋼跨地區重組和淘汰落后、壓縮產能,論證寧波鋼鐵續建項目。二是推進城市鋼廠搬遷,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集聚發展,減少城市環境污染。組織實施好北京、廣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鋼廠搬遷項目,統籌研究推進撫順、青島、重慶、石家莊等城市鋼廠搬遷。三是抓緊實施《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專項規劃》確定的鋼鐵項目建設。
(六)調整鋼材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
重點發展高速鐵路用鋼、高強度轎車用鋼、高檔電力用鋼和工模具鋼、特殊大鍛材等關鍵鋼材品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科研單位開展百萬千瓦火電及核電用特厚鋼板和高壓鍋爐管、25萬千伏安以上變壓器用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硅鋼等技術進行攻關。提高認證標準,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鋼材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修改相關設計規范,淘汰強度335MPa及以下熱軋帶肋鋼筋,加快推廣使用強度400MPa及以上鋼筋,促進建筑鋼材的升級換代。
(七)保持進口鐵礦石資源穩定,整頓市場秩序。
行業協(商)會通過行業協調,加強自律,規范進口鐵礦石市場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當前市場全面疲軟時機,協調國內用戶與鐵礦石供應商,建立互惠互利的進口礦定價機制和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規范鋼材銷售制度,建立產銷風險共擔機制,發揮流通環節對穩定鋼材市場的調節功能。
(八)開發國內外兩種資源,保障產業安全。
加大國內鐵礦資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與開發國內鐵礦資源,增加資源儲備。鼓勵大型鋼鐵企業開展鐵礦勘探開發,適度開發利用低品位礦和尾礦,加強對共生礦、伴生礦產資源的研究、開發和綜合利用。積極推進河北司家營、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鐵礦資源開發,提高國產鐵礦石自給率;支持邯鋼中關、唐鋼石人溝、通鋼塔東、武鋼恩施等現有礦山的深部開采,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鼓勵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區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整合開發安徽霍丘地區和山東蒼山等地區的鐵礦資源。
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到國外獨資或合資辦礦,組織實施好已經開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礦產資源項目。鼓勵沿海鋼鐵企業充分利用區位和運輸優勢,盡可能利用國外鐵礦石、煤炭等資源。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