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環評師《案例分析》考點:輸變電類項目環評案例分析


輸變電類項目環評案例分析
一、產業政策
鼓勵類:
1)500 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輸變電
2)城鄉電網改造及建設
3)電網運行安全監控技術開發
4)大型電站及大電網變電站集約化設計和自動化技術開發
5)跨區電網互聯工程技術開發
6)大容量遠距離超/特高壓輸電技術開發及應用
7)輸變電新技術(大電網分析、仿真、預警技術及靈活交流輸電技術)開發及應用
8)降低輸、變、配電損耗技術開發及應用
二、基本概念
1)電磁環境
輸變電工程運行中產生的所有電磁現象的總和,其特征因子主要是交流輸變電工程周邊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以及直流輸電項目周邊的合成場強、直流磁場。
2)電磁環境敏感目
指電磁環境因子可能對其造成環境影響的對象。主要指民房、醫院、辦公樓等有人長時間居住或工作的建筑物。
3)工頻電場
電場是電荷周圍存在的一種物質形式,電量隨時間作50Hz 周期變化的電荷的電場稱為工頻電場。電場強度在空間任意一點是一個矢量,其單位為伏特每米(V/m),交流高壓架空輸電線路和變電站的電場單位一般常用千伏每米(kV/m)表示。
4)工頻磁場
磁場是有規則地運行著的電荷(電流)周圍存在的一種物質形式,隨時間作50Hz 周期變化的磁場稱為工頻磁場。磁感應強度是矢量,該矢量值在任一點的散度為0,單位為特斯拉T。
5)合成場強
指直流電暈產生的空間電荷形成的場強和標稱場強合成后的電場強度,kV/m。
6)直流磁場
直流導線上電荷形成的磁場為直流磁場。磁感應強度是矢量,該矢量值在任一點的散度為 0,其計量單位為特斯拉T。
三、環境現狀調查
1 區域概況
包括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區域地勢、交通等,應分市、區、縣進行描述,并應附地理位置圖。
2 自然環境
a).地形地貌
包括所涉區域的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河網等),以及巖溶地貌、冰川地貌、風成地貌等特殊地貌特征。 若無可查資料,應做一些必要的現場調查。
應附輸變電工程區域地形圖、現場地形地貌照片等資料。
b).地質
根據現有資料,概要說明工程所涉區域的地質狀況,可選擇包括如下內容:地層概況,地殼構造的基本形式(巖層、斷層及斷裂等)以及與其相應的地貌表現、 物理與化學風化情況、地震烈度等。特別是有危害的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流、凍土等有危害的地質現象,應加以說明。若不直接或間接危害到輸變電工程 時,可僅概要說明其發生情況。
c).水文特征
根據現有資料,概要說明輸變電工程所涉水體與工程的關系及其水文特征。
d).氣候氣象特征
利用工程所涉地區當地氣象臺(站)的現有統計資料,概要說明所涉區域特征,可選擇包括如下內容:氣候特征、氣壓、氣溫(平均、最高、最低)、水量、蒸發量、雨雪、冰凍、風速(平均、最大)、主導風向等。
3生態環境
a)生態完整性
從區域生態環境的功能與穩定狀況概要說明區域生態完整性現狀情況。
b) 生物多樣性
4 社會環境
根據現有資料,概要說明所涉地區人口數量;居民區(村莊)名稱、人口數量;醫院、學校、福利院和特殊社會經濟敏感目標的名稱、規模、分布及與工程的關系;交通運輸和其他社會經濟活動情況。
四、環境影響因子分析
對工程在建設期的噪聲、廢水、揚塵、棄渣、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等環境影響因子進行分析。
運行期的環境影響因子分析以正常工況為主。分析各環境影響因子,包括電磁環境、生態、噪聲、廢水、水土流失等的產生、排放、控制情況。
五.注意的問題
1 選線選址與產業政策及規劃的相容性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所涉地區的相關規劃,包括國家和省、市的產業政策、社會發展規劃、電力規劃、城市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從可持續發展戰略角度出發,
分析評價輸變電工程與相關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劃是否相容,是否滿足環保、規劃、土地等相關部門對工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并對工程的線路形式(單回路或雙回 路等)比選、線路路徑、站址及總圖方案布置的環境合理性、是否盡量避開居民區、開發區、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重要軍事設施及通訊設施等環境保護目標以及 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出定性的分析評價,對市區
內的輸變電工程,應明確評價變電站的結構型式或線路的敷設方式是否符合《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 的規定,給出措施建議,必要時提出工程線路或站址選擇或調整的避讓距離要求。
2 建設期環境影響評價
生態環境影響
噪聲影響評價
施工揚塵
變電站和換流站工程建設期長、施工區域集中、開挖面積大、施工堆料多,因此易產生揚塵影響。
建設期污水
拆遷影響
水土保持
3 運行期環境影響評價
電磁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可以采取類別分析、模型預測的方式。
類比目標應選擇類似擬建工程的建設規模、電壓等級、容量、總平面布置、架線型式、架線高度、環境條件及運行工況的工程,列表論述其可比性。
類比評價時,如國內沒有同類型工程,可通過搜集國外資料、模擬試驗等手段取得數據資料進行評價。
類比項目
交流工程:工頻電場、工頻磁場;直流線路工程:地面合成場強、直流磁場;換流站工程: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地面合成場強、直流磁場。
噪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4 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明確輸變電工程擬采取的具體環境保護措施,應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滿足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資源政策要求。針對環境影響或工程內容提出明確的建議,如選線的要求、避讓具體居民區的要求、抬高線高的要求等。如需劃定規劃控制范圍,應論述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生態防護措施包括避免(選線選址、施工方式、保護措施等)、消減影響、生態補償等方式;恢復包括數量、種子資源等方面。生態環保措施應落實到具體時段和具 體點位上,保護和恢復的重點應放在施工期的監督和監理上。依據《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4 和《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對變電站、換流站等產生的危險廢物(如蓄電池、變壓器油等)的收集、管理和處置,規定相應的環保措施。
1)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可行性分析
輸變電工程環境保護措施按照技術先進、可靠、可行和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多方案比
選,推薦最佳方案。對于關鍵性、創新性的環境保護設施,應調查國內外同類措施實際運行
結果,分析、論證該環境保護設施的有效性與可靠性。結合環境影響評價結果,論證工程擬
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實現達標、滿足環境質量要求的可行性。
2)根據《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中規定的輸變電電磁環境因子推薦標準值,是否滿足該標準 限值來確定的。如果環評預測值超過限值,則需要采取拆遷或其他工程措施。目前規定了4千伏/米和0.1毫特斯拉作為居民區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的評價限值, 即對處于輸電邊導線垂直投影線外側水平間距5米以內、邊導線最大風偏時空間距離小于8.5米以及離地1.5米高度處的電場強度超過4千伏/米或磁感應強度 超過0.1毫特斯拉的居民住宅必須全部拆遷。線路經過農田時,適當增加導線對地距離,以保證農田等環境中工頻電場強度小于10千伏/米。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