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境影響評價師備考資料 > 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師《技術方法》考點精講(8)

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師《技術方法》考點精講(8)

更新時間:2013-11-28 13:34:1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環境影響評價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師《技術方法》考點精講如下:

    點擊查看:2014年環境評價師《技術方法》考點精講匯總

  第二節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大氣環境現狀調查包括大氣污染源調查、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和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四方面內容。

  一、大氣污染源調查

  1.大氣污染源調查與分析對象

  污染源調查對象和內容應符合相應評價等級的規定。重點關注現狀監測值能否 反映評價范圍有變化的污染源,如包括所有被替代污染源的調查,以及評價區內與項目排放主要污染物有關的其他在建項目、己批復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擬建項目等 污染源。

  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應調查、分析項目的所有污染源(對于改、擴建項目應包括新、老污染源)、評價范圍內與項目排放污染物有關的其他在建項目、已批 復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未建項目等污染源。如有區域替代方案,還應調查評價范圍 內所有的擬替代的污染源。對于三級評價項目可只調查、分析項目污染源。

  2.污染源調查與分析方法

  污染源調查與分析方法根據不同的項目可?用不同的方式,一般對于新建項目 可通過類比調查、物料衡算或設計資料確定;對于評價范圍內的在建和未建項目的污染源調查,可使用已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的資料;對于現有項目和改、擴建 項目的現狀污染源調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數據或進行實測;對于分期實施的工程項 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內的驗收監測資料、年度例行監測資料或進行實測。評價范圍內擬替代的污染源調查方法參考項目的污染源調查方法。

  (1) 現場實測法。

  對于排氣筒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例如,由排氣筒排放的S02、N0X或顆粒物等,可根據實測的廢氣流量和污染物濃度,按下式計算:

  a=2N%xi(r6

  式中:Qi――廢氣中/類污染物的源強,kg/h;

  0N――廢氣體積(標準狀態)流量,m3/h;

  Ci---- 廢氣中污染物i的實測質量濃度值,mg/m3。

  廢氣體積流量及濃度的測量方法見《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

  (2) 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對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科學方法。 對一些無法實測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計算污染物的源強,其公式如下:

  ^投入產品+IG流失

  式中:EG SA――投入物料量總和;

  SG ^――所得產品量總和;

  IG流失――物料和產品流失量總和。

  上式既適用于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總物料衡算,也適用于生產過程中任何工藝過 程某一步驟或某一生產設備的局部衡算。同時,通過物料衡算,可明確進入環境中氣相、液相、固相的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

  (3) 排污系數法。

  根據《產排污系數手冊》提供的實測和類比數據,按規模、污染物、產污系數、 末端處理技術以及排污系數來計算污染物的排放量,《產排污系數手冊》可參考《第

  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

  3.污染源調查內容

  一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

  (1) 污染源排污概況調查:在滿負荷排放下,按分廠或車間逐一統計各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對改、擴建項目應給出:現有工程排 放量、擴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現有工程經改造后的污染物預測削減量,并按上述三 個量計算最終排放量;對于毒性較大的污染物還應估計其非正常排放量;對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還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周期性排放系數取值為0?1,一般可按季節、月份、星期、日、小時等給出周期性排放系數。

  (2) 點源調查內容:排氣筒底部中心坐標,以及排氣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氣筒幾何高度(m)及排氣筒出口內徑(m);煙氣出口速度(m/s);排氣筒出口 處煙氣溫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 毒性較大物質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

  (3) 面源調查內容:面源位置坐標,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 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 (s-m2)],排放工況,年排放 小時數(h)。

  (4) 體源調查內容:體源中心點坐標,以及體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體源高度(m);體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況,年排放小時數(h);體源的邊長 (m);體源初始橫向擴散參數(m),初始垂直擴散參數(m),體源初始擴散參數 的估算見表3-1和表3-2。

源類型
初始橫向擴散參數
單個源
%=邊長/4.3
連續劃分的體源
邊長/2.15
間隔劃分的體源
&=兩個相鄰間隔中心點的距離/2.15

    表3-2體源初始垂直擴散參數的估算

源位置
初始垂直擴散參數
源基底處地形高度
?=源的高度/2.15
源基底處地形高度//。>0
在建筑物上,或鄰近建筑物
建筑物高度/2.15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鄰近建筑物
源的高度/4.3

  (5)線源調查內容:線源幾何尺寸(分段坐標),線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 寬度(m),街道街谷高度(m);各種車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 (km-s)];平均

  車速(km/h),各時段車流量(輛/h)、車型比例。

  (6)其他需調查的內容:建筑物下洗參數;顆粒物的粒徑分布。

  二級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內容參照一級評價項目執行,可適當從簡。

  三級評價項目可只調查污染源排污概況,并對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參數進行核實。

  4.污染源調查案例

  某熱電有限公司擴建規模為2X300 MW級燃煤熱電機組,配2臺1 100t/h亞臨界固態排渣煤粉爐,采用自然通風冷卻系統。同時,擴建工程建成投產后可以替 代和關停供熱范圍內各類中、小鍋爐51臺,總容量為235.15 t/h,并淘汰拆除現有工程中的某發電機組。擴建工程配套建設石灰石一石膏濕法煙氣脫硫裝置,脫硫效 率達到90%以上;?用雙室四電場靜電除塵器加濕法除塵,除塵效率達99.85%; 采用低氮燃燒器,并預留脫除氮氧化物裝置空間;新建工程煙囪高210m,出口內 徑8 m,出口煙速25m/s,出口煙溫350 K。擴建工程建煤場1座,用地20 000 m2、 堆高10 m,儲煤約1.5X105t,擴建原灰渣場,可滿足20年的庫容需要。

  此項目的污染源調查包括擴建工程、淘汰工程、現有工程和替代區域的鍋 爐涉及的污染源,詳見表3-3。熱電項目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S02、N02、PM10 和TSP,其中S02、N02、PM,。來自熱電廠煙囪的排放,TSP來自面源煤場、灰 渣場的排放。

  對于擴建工程通過設計資料和排污系數法進行污染源調查,本例中在評價范圍內沒有涉及與本項目有關的在建和未建項目,故不對此項污染源進行調查; 對于現 有項目和改、擴建項目的現狀污染源調查,進行了實測,具體過程略。各項項目的 點源參數調查清單和面源參數調查清單格式見表3-4和表3-5。

  表3-3污染源調查內容

擴建工程污染源
削減污染源
替代污染源
現狀污染源
污染源
類型
點源(煙囪)、 面源(煤場、渣場)
點源
(淘汰機組的煙囪)
點源
(51臺中、小鍋爐)
點源
(現有工程的煙囪)
調查內容
調查清單、年排放量
調查清單、年排放量
調查清單、年排放量
年排放量
目的
預測、總量計算
預測、總量計算
預測、總量計算
總量計算

     表3-4點源參數調查清單

點源
編號
點源
名稱
JC
y
排氣筒
底部海
拔高度
排氣筒
高度
排氣筒
內徑
煙氣
出口
速度
煙氣
出口
溫度
年排放
小時數
排放
工況
評價因子源強
S02
NOx
PM10
單位
m
m
m
m
m
m/s
K
h
g/s
g/s
g/s
數據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表3-5面源參數調查清單

面源
編號
面源
名稱
面源起始點
海拔
高度
面源
長度
面源
寬度
與正
北夾
面源初
始排放
高度
年排
放小
時數
-Hh-A-fr
評價因子源強
X
坐標
y
坐標
排放
工況
TSP
單位
m
m
m
m
m
o
m
h
g/ (s • m2)
數據

  二、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1. 空氣質量現狀調查方法

  空氣質量現狀調查方法有現場監測法、收集已有資料法。資料來源分三種途徑, 可視不同評價等級對數據的要求?用:①收集評價范圍內及鄰近評價范圍的各例 行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近三年與項目有關的監測資料。②收集近三年與項目有關的歷史監測資料。③進行現場監測。

  收集的資料應注意資料的時效性和代表性,監測資料能反映評價范圍內的空氣質量狀況和主要敏感點的空氣質量狀況。一般來說,評價范圍內區域污染源變化不 大的情況下,監測資料三年內有效。

  現場監測應確定監測因子、監測時間和監測點位等,并提出監測需求,委托有 資質的監測部門進行監測。

  監測因子應與評價項目排放的污染物相關,應包括評價項目排放的常規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監測時間選取應符合技術導則中關于監測制度的要求。

  監測點位設置應根據項目的規模和性質,結合地形復雜性、污染源及環境空氣 保護目標的布局,綜合考慮監測點設置數量。對于地形復雜、污染程度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較多的區域,可酌情增加監測點數目。對于評價范圍大, 區域敏感點多的評價項目,在布設各個監測點時,要注意監測點的代表性,環境監 測值應能反映各環境敏感區域、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同時布點還要遵循近密遠疏的原則。具體監測點位可根據局部地形條件、風頻分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區、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所在方位做適當調 整。各監測期環境空氣敏感區的監測點位置應重合。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 監測點位,應根據各監測期所處季節主導風向進行調整。

  無組織排放監控點的布設應符合GB 16297中附錄C的有關要求。

  2. 空氣質量現狀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分析

  對于空氣質量現狀監測數據有效性分析,應從監測資料來源、監測布點、點位數 量、監測時間、監測頻次、監測條件、監測方法以及數據統計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是否符合導則、標準以及監測分析方法等有關要求。

  對于日平均濃度值和小時平均濃度值既可采用現狀監測值,也可?用評價區域內近3年的例行監測資料或其他有效監測資料,年均值一般來自于例行監測資料。監測資料應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對近年來區域污染源變化大的地區,應以現狀監測 資料和當年的例行監測資料為準。對于評價范圍有例行空氣質量監測點的,應獲取 其監測資料,分析區域長期的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空氣質量現狀監測制度與布點原則應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一大氣環境》 (HJ 2.2-2008)的要求。各個監測點要有代表性,環境監測值應能反映各環境空氣敏感區、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置的周邊環境應符合相關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的規定。 監測方法的選擇,應滿足項目的監測目的,并注意其適用范圍、檢出限、有效檢測范圍等監測要求。凡涉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中各項污染 物的分析方法應符合GB 3095對分析方法的規定,對尚未制定環境標準的非常規大 氣污染物,應盡可能參考ISO等國際組織和國內外相應的監測方法,在環評文件中 詳細列出監測方法、其適用性及其引用依據,并報請環保主管部門批準。

  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類監測資料的統計內容與要求,均應滿足該標準 中各項污染物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見表3-6。其他特征污染物監測資料的統計內容應符合相關引用標準中數據統計有效性的規定。

  表3-6各項污染物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

污染物
取值時間
數據有效性規定
so2, no2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44個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2個日均值
TSP, PM10, Pb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60個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5個日均值
S02, NO,, N02, CO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8 h的?樣時間
TSP, PM10,B[a]P, Pb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樣時間
S02’ NO,, N02, CO, 03
1 h平均
每小時至少有45 min的?樣時間
Pb
季平均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5個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5個日均值
氟化物(以F計)
月平均
每月至少采樣15日以上
植物生長季平均
每一個生長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曰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樣時間
1 h平均
每小時至少有45 min的采樣時間

  三、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方法

  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現狀主要通過對現狀監測資料和區域歷史監測資料進行統計 分析進行評價,評價方法主要?用對標法。對照各污染物有關的環境質量標準,分 析其長期濃度(年均濃度、季均濃度、月均濃度)、短期濃度(日平均濃度、小時 平均濃度)的達標情況。

  1. 監測結果統計分析內容

  監測結果統計分析內容包括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濃度變化范 圍,統計年平均濃度最大值、日平均濃度最大值和小時平均濃度最大值與相應的標準限值進行比較分析,給出占標率或超標倍數,評價其達標情況,若監測結果出現超標,應分析其超標率、最大超標倍數以及超標原因。并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曰 變化規律,以及分析重污染時間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此外,還應分析評價范圍 內的污染水平和變化趨勢。

  2. 現狀監測數據達標分析

  統計分析監測數據時,先以列表的方式給出各監測點位置、監測內容以及監測 方法等內容,見表3-7現狀監測內容和表3-8監測方法。

  表3-7現狀監測內容

現狀 監測點號
監測點
名稱
坐標
x/m
坐標
y/m
距污染源 距離/m
監測點位 代表性描述
.監測內容
1
2
3

  表3-S監測方法

 

監測內容 監測方法

  在分析處理各時段監測數據時應反映其原始有效監測數據,小時、日均等監測 濃度應是從最小監測值到最大監測值的濃度變化范圍值,即cmin?cmax的濃度,并 分析最大濃度cmax占標率,和監測期間的超標率以及達標情況,見表3-9。

  參加統計計算的監測數據必須是符合要求的監測數據。對于個別極值,應分析 出現的原因,判斷其是否符合規范的要求,不符合監測技術規范要求的監測數據不參加統計計算,未檢出的點

  表3-9現狀監測統計與分析

監測點位
監測項目
?樣時間
?樣個數
濃度范圍/ (mg/m3)
最大濃度 占標率/%
超標率
達標情況
1
2

  對于國家未頒布標準的監測項目,一般不進行超標率計算。

  超標率按下式計算:

  超標率=件示X100%

  總監測數據個數

  根據評價結果,確定評價區域主要污染物;對于超標的監測數據,應分析超標

  原因。

  3.評價范圍內的污染水平和變化趨勢分析

  圖3-1監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日變化圖

  根據現場監測數據和收集的例行監測數據,分析評價范圍內的各項監測數據的日變化規律以及年變化趨勢,并繪制污染物日變化圖(圖3-1)和年變化趨 勢圖(圖3-2),參考同步氣象資料分析其變化規律,并分析重污染時間分布情況 及其影響因素。結合區域大氣環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監測數據的變化趨勢分析區域環境容量。

  四、氣象觀測資料調查

  1. 氣象觀測資料調查的基本原則

  氣象觀測資料的調查要求與項目的評價等級有關,還與評價范圍內地形復雜程 度、水平流場是否均勻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連續穩定有關。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包括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

  對于各級評價項目,均應調查評價范圍20年以上的主要氣候統計資料。包括 年平均風速和風向玫瑰圖,最大風速與月平均風速,年平均氣溫,極端氣溫與月平 均氣溫,年平均相對濕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極值,日照等。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還應調查逐日、逐次的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及其他氣象觀測資料。

  2. 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

  (1) 對于一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基本要求分兩種情況:①評價范圍小于50 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并按選取的模式要求,調查必需 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②評價范圍大于50 km條件下,須調查地面氣象觀測 資料和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

  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近5年內 的至少連續3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 50km,并且地面站與評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還需進行補充地面氣象觀測。

  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調查要求:調查距離項目最近的高空氣象探測站,近5 年內的至少連續3年的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如果高空氣象探測站與項目的距離 超過50 km,高空氣象資料可?用中尺度氣象模式模擬50 km內的格點氣象資料。

  (2) 對于二級評價項目,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基本要求同一級評價項目。對應的氣象觀測資料年限要求為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1年的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和高空氣象探測資料。氣象資料調查要求見表3-10。

  表3-10氣象資料調查要求

一級評價
二級評價
三級評價
評價范圍
小于50 km
大于50 km
小于50 km
大于50 km
氣象資料年限
近5年內的至少連續3年
近3年內的至少連續1年
地面氣象資料
必需
必需
必需
必需
高空氣象資料
按選取的模式要求
必需
按選取的模式要求
必需
補充氣象資料 觀測前提
如果地面氣象觀測站與項目的距離超過50 km,并且地面站與評 價范圍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補充氣象觀測
連續1年
2個月以上
一般要求
調查評價范圍20年以上的主要氣候統計資料

  3.氣象觀測資料調查內容

  (1) 地面氣象觀測資料。根據所調查地面氣象觀測站的類別,并遵循先基準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則,收集每日實際逐次觀測資料。觀測資料的常規調查項 目包括:時間(年、月、日、時)、風向(以角度或按16個方位表示)、風速、干 球溫度、低云量、總云量。

  根據不同評價等級預測精度要求及預測因子特征,可選擇調查的觀測資料的內容:濕球溫度、露點溫度、相對濕度、降水量、降水類型、海平面氣壓、觀測站地 面氣壓、云底高度、水平能見度等。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內容詳見表3-11。

  (2) 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觀測資料的時次根據所調查常規高空氣象探測站的實際探測時次確定,一般應至少調查每日1次(北京時間08點)的距地 面1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氣象探測資料。觀測資料的常規調查項目包括:時間(年、 月、日、時),探空數據層數,每層的氣壓、高度、氣溫、風速、風向(以角度或 按16個方位表示)。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內容見表3-12。

  表3-11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內容

名稱
單位
資料的需求性
名稱
單位
資料的需求性
必需
濕球溫度
°c
可選
必需
露點溫度
°c
可選
必需
相對濕度
%
可選
必需
降水量
mm/h
可選
風向
0 (方位)
必需
降水類型
可選
風速
m/s
必需
海平面氣壓
hPa (百帕)
可選
總云量
十分量
必需
觀測站地面氣壓
hPa (百帕)
可選
低云量
十分量
必需
云底高度
km
可選
干球溫度
°C
必需
水平能見度
km
可選

  表3-12常規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內容

  按照HJ 2.2―2008所推薦的進一步預測模式,輸入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連續觀測資料,對于每日實際觀測次數不足24次的,應在應用氣象 資料前對原始資料進行插值處理。插值方法可?用連續均勻插值法(實際觀測次數 為一日4次或一日8次)或者均值插值法(實際觀測次數為一日8次以上)。

  編輯推薦: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后專題及交流 

  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師VIP套餐震撼推出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成績查詢匯總 

  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網絡輔導招生簡章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環境影響評價師頻道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環境影響評價師資格查詢

環境影響評價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環境影響評價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境影響評價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