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及空氣污染治理(三)


全球大氣污染問題
地球上人口在急劇增加,人類經濟在急速增長,地球上的大氣污染也日趨嚴重。由于一些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僅使大氣造成局部地區的污染,而且影響到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成分的組成,即出現所謂的全球環境問題。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楊層遭到破壞三個方面。
(1)溫室效應
農作物和花卉用的溫室,是一座用玻璃蓋成的房屋,用來培育需要適當溫度的植物。當太陽的輻射能量進入室內時,透明的玻璃房屋使熱量保存在室內。而由于大氣中某些氣體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氣溫上升的情況,則稱溫室效應。這類氣體,即叫溫室氣體,主要包括CO2、CH4、O3、氧化亞氮和氯氟烴(氟利昂)等,其中尤以CO2的溫室作用最明顯。CO2等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機理,至今仍有爭議。然而普遍認為,這與溫室氣體的物理性質有關。CO2等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面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卻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CO2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迅速增加,而將地面反射的紅外輻射大量截留在大氣層內,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發生改變。溫室氣體如同幕照一樣,阻止紅外輻射的外逸,勢必導致大氣層溫度升高,氣候變暖,形成“溫室效應”。我們知道,CO2是所有碳氫化合物燃燒的基本產物。由于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迅速增長,排入大氣中的CO2也愈來愈多。有關資料指出,過去100年人類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約把4150億噸的CO2排入大氣,結果使大氣中CO2含量增加15%。據計算,這將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3C,而此數字與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記錄接近。有人估計,按照目前化石燃料燃燒的增加速率,大氣中CO2將在50年內加倍,這將使中緯地區溫度升高2-3C,極地升高6-10C。
溫室效應將導致全球環境的重大變化,其主要影響有:
1.氣候變化。溫室效應首先表現為全球性氣候變暖。在北半球,冬天變短、變濕,夏季變長、變干燥。亞熱帶可能會比現在更干,而熱帶則可能變得更濕。由此海洋產生更多多熱量和水分,氣流更強,熱帶風暴的能量比現在大50%,臺風和颶風將更加頻繁。氣溫升高會使極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據推算,全球增溫1.5-4.5C,海平面會上升20-165厘米,從而將淹沒沿海大量繁華的城市、低地和海島。
2.生態環境變化。全球氣候的變化,可能會對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發生難以預料的影響,熱帶雨林減少,生物多樣減少,農作物減產。盡管有人對溫室效應提出種種不同看法,然而,由于CO2等氣體的濃度增長是無法逆轉的,所以引起了全球的普遍關注。世界上曾召開過一系列國際會議,從技術手段和政策戰略上進行協商。
(2)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氣降水(如霧、露、霜),是一種大氣污染現象。酸雨又稱酸性(降)雨。因大氣中CO2的存在,所以即使是清潔的雨雪等降水,也會因CO2溶于其中形成碳酸而呈弱酸性。空氣中CO2濃度平均在621毫克/米3(316×10-6)左右,此時雨水中飽和CO2后的PH值為5.6,故定PH<5.6為酸雨指標。由于人為向大氣中排放酸性物質,使得雨水PH值降低,當PH值低于5.6時,便發生了酸雨。大氣中不同的酸性物質所形成的各類酸,都對酸雨的形成起作用,但它們作用的比例不同。一般來說,對形成酸雨的作用,硫酸占60%-70%,硝酸占30%,鹽酸占5%,有機酸占2%。所以,人為排出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兩種主要物質。
據估計,人為排入大氣中的SO2約為13000萬噸/年,其中9000萬噸來自煤的燃燒,約占76%。大量SO2進入大氣中后,在合適的氧化劑、催化劑存在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硫酸。在干燥條件下,SO2通過化學過程被氧化成SO3,然后轉化為硫酸,但這個反應十分緩慢,在潮濕大氣中,SO2轉化成硫酸的過程常與云務的形成同時進行,先由SO2生成亞硫酸(H2SO3),在Fe、Mn等金屬鹽雜質作為催化劑的作用下,H2SO3迅速被催化氧化為H2S04。當空氣中含有NH4時,這類酸化反應會進一步發展。
形成大氣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O2。人為排放的NOx主要是化石燃料在高溫下燃燒產生的。在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NO占95%以上,但一進入大氣后,NO又大部分轉化為NO2。在大氣中,NO2除了本身直接反應形成硝酸外,當它與SO2同時存在時,還可以促進SO2向SO3和H2SO4轉化,從而加速酸雨的形成。由于酸雨的出現,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改變土壤性質與結構,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腐蝕建筑物和損害人體的呼吸道系統和皮膚。例如,在歐洲15個國家中有700萬公頃森林受到酸雨的影響,森林在遭到死亡綜合癥的侵襲;座瑞典北部地區,因受酸雨影響,土壤酸化而使肥力減退,河湖酸化而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此外,還有因酸雨水滲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事例。在世界上酸雨分布的地區較廣,有時飄越國境影響別國,所以它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國家間的政治問題。
(3)臭氧層破壞
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之一,它主要濃集在平流層中20-25公里的高空中,即大氣的臭氧層。臭氧層作為環繞地球的保護層,其作用是吸引太陽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界,并調節地球的氣候。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在平流層內運行的飛行器日益增多,人類活動產生的一些氣體如NOx和氯氟烴等進入平流層,使臭氧層遭到破壞,以致于在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空洞”。導致大氣中臭氧減少和耗竭的物質,主要是平流層內超音速飛機排放的大量NOx,以及人類大量生產與使用的氯氟烴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3Cl2(氟利昂-12)等。被排放出來的氟利昂在大氣中的壽命可達數十年乃至100年,所以大部分進入低層大氣,再進入臭氧層。氟利昂在對流層內性質穩定,但進入臭氧層后,易與臭氧發生反應而消耗臭氧,以致降低臭氧層中O3濃度。臭氧濃度降低,臭氧層的破壞,將對地球生命系統產生極大的危害。首先,由于臭氧層的破壞,大量紫外光輻射將到達地面而危害人體健康。有人估計,如臭氧層中O3濃度減少?%,則地面紫外光輻射將增加2%,導致皮膚癌發病率增加2%-5%。此外,還會使白內障發病率增高以及對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產生抑制作用。紫外光輻射增大,也會對動、植物產生影響,而危及生態平衡。臭氧層破壞還將導致地球氣候出現異常,由此帶來災害。正因如此,保護臭氧層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85年3月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于1988年生效。到1993年4月為止,世界上已有119個國家和1個經濟組織加入該公約。1996年11月,在哥斯達黎加首都圣何塞召開了世界臭氧層高峰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164個國家800名代表。在會上,世界氣象組織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1996年,南極上空臭氧層缺口進一步擴大,面積達到1800萬公里2,破了以往記錄,顯示情況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