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國土資源”嗎?
【導讀】環球網校整理了"你了解“國土資源”嗎?",現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學習。更多模擬試題及輔導資料請關注環球網校環境影響評價師頻道,祝學習愉快!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
那么,國土資源的概念是什么?何為國土的空間載體?如何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本期應知為您解讀。
1 什么是國土資源?
概念
從廣義角度看,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領土主權范圍內所有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稱。狹義的國土資源是一個主權國家管轄范圍內的全部疆域的總稱,包括領土、領海和領空。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場所和生產基地,是國家和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可以認為國土資源是指一個國家主權管理地域內一切自然資源的總稱,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水、氣候、生物和礦產資源。國土資源與自然資源最大區別之處在于國土資源有一定的空間地域的限定。
何為國土空間載體?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 國土空間開發存在什么問題?
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一方面支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一些突出問題。
——耕地減少過多過快,保障糧食安全壓力大。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人均耕地由1.59畝減少到1.37畝,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
——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惡化,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頻發。
——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一些地區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嚴重,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低。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工礦建設占用空間偏多,開發區占地面積較多且過于分散。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的產出較低,城市和建制鎮建成區空間利用效率不高。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差距大。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失衡,勞動人口與贍養人口異地居住,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過大。
3 開發需要堅持哪些原則?
我國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開發過程中,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優化結構:要將國土空間開發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為主。
保護自然: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根據國土空間的不同特點,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度有序開發,走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道路。
集約開發: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經濟相對集中布局,走空間集約利用的發展道路。
協調開發:要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陸海統籌:要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4 實現的目標是什么?
經濟布局更趨集中均衡。工業化城鎮化將在適宜開發的一部分國土空間集中展開,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密集分布。
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農村人口將繼續向城市有序轉移,所騰出的閑置生活空間將得到復墾還耕還林還草還水,城市化地區反哺農業地區的能力增強,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資源利用更趨集約高效。節能型的軌道交通成為大城市群的主要客運方式并間接降低私人轎車的使用頻率;大城市群內將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市場指向型產品的運距縮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得到廣泛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初步形成。
環境污染防治更趨有效。一定的空間單元集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控制在環境容量允許的范圍之內,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轉,工業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態系統更趨穩定。重點生態功能區承載人口、創造稅收以及工業化的壓力大幅減輕,而涵養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等生態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濕地、荒漠、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國土空間管理更趨精細科學。明確的主體功能定位,為涉及國土空間開發的各項政策提供了統一的政策平臺,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將大大增強;為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提供了基礎性的規劃平臺。
國家規劃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我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2011年6月8號正式發布。國務院已于2010年12月將這份規劃印發全國各省份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并要求盡快組織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做好《規劃》實施的各項工作。
《規劃》包括規劃背景、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能源與資源、保障措施、規劃實施6篇,共13章。《規劃》還收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和20張附圖等3個附件。
《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指出,《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于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規劃范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編輯推薦:
友情提示:如果《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探討!
最新資訊
- 政策解讀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負責人就《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答記者問2025-11-07
- 國務院令第820號丨《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025-11-07
- 人工智能開發環境與環評革新: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技術融合新趨勢2025-04-28
- 人工智能環境監測革新: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核心突破點2025-04-28
- 人工智能與環境工程融合: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變革與備考路徑2025-04-27
- 人工智能與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前瞻與突破策略2025-04-27
- 人工智能生態環境革新: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前瞻與突破指南2025-04-25
- 人工智能與環境危機: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新動向2025-04-25
- 生態環境與人工智能融合: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備考新方向2025-04-24
- 人工智能環境保護新趨勢: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備考全攻略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