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美學論述題:象與意境的關系


中國古典美學中“意境說”是怎么提出來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境,在主客體交流、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說”的提出:①“意境”一詞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來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意境這一范疇具體化,認為詩的極致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③宋代嚴羽則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的意境,認為兩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國維《人間詞話》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說明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答:(1)聯系:意境與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體與物象碰撞時形成的一種心理裝狀態,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間的諧調、渾契。(2)區別: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講審美的廣度,意境則主要就審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廣闊;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它是主體心靈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個虛空、靈奇的審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藝術范疇,而意境則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與運動,其范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系。
為什么說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意象、意境在本質上是虛擬的、審美的,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的藝術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審美,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②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以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離開了意象,這種種因素就不再是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的多元化功能正是這些非審美因素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
從藝術存在方式而言,藝術品所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藝術品為接受主體而存在,又同時為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所決定和制約;②形式符號性――創作主體的審美經驗和意象創作要傳達給接受主體,需把它外化為特定的形式符號,凝定在一定的藝術品中,接受主體借助于這些符號來接受和創造;③開放性――藝術品作為中介,要向藝術家開放,才能有藝術品的產生,同時向接受者開放,才能使之成為現實的審美對象。
更多自考動態請您持續關注環球網校自考頻道!
最新資訊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
- 2025年10月自考備考資料包上線!真題匯總+必背10頁紙+高頻100題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