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中國行政史復習資料(12)


111、幕僚長制: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推行的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國民政府把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著重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官吏則著重負責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就稱為幕僚長。提倡幕僚長之目的,是要各級幕僚長負起責任,不要事事推給主管長官,妨礙主管長官對重要政務的籌劃與處理。但由于幕僚長負責制與行政長官個人集權制是矛盾的,這就決定了幕僚長制時行時的命運。
112、以黨透政:是戰后國民黨為進一步加強對行政活動的監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決議規定:凡本黨決定的政策,由黨部提交同級政治委員會決定后,命令從政黨員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為施政的依據,并檢查其成效。同時,在民意機關和群眾團體的黨員中遴選若干人,組成黨團,指導執行黨的決議和各項方針政策。
113、軍事管制委員會:是在人民解放區總部、軍區及前線司令部的領導下,新收復的大城市軍事管制期間統一的軍政領導機關。實行軍事管制是臨時性、過渡性的措施。軍事管制委員會作為人民民主政權的一種過渡性的組織形式,在肅清反革命勢力,安定社會秩序,幫助建立人民政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114、簡述秦漢中央政府的行政監察制度?
(1)秦漢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監察官員,既掌管監察,又擔任副丞相。這時的監察權和行政權膠著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統制,并未成為獨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實體。御史大夫的屬官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御史丞相為首,在御史府協助御史大夫處理政務,二是以御史中丞為首的設于宮內的部分官員。從職責分工來講,御史丞側重于協助處理御史大夫副丞相職務的事項及施政過程的行政監察,御史中丞則分管皇帝直接交辦的監察工作。
(2)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宰相制度的變更也使監察組織發生變化。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后,不再擔任監察的任務。與此同時,專門設立了以御史中丞為首的御史臺。御史臺雖名義上仍隸屬于少府,但實際已獨立執行監察的職能,這標志著監察權開始同行政權相分離。御史中丞糾察百官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通過督部刺史糾察地方官員,二是通過侍御史、殿中執法糾察中央官員,三是通過公卿奏章,糾察百僚。
115、簡述清朝議政的會議形式?
清朝議政的會議形式有議政王大臣議、廷議、九卿議、閣議等。
(1)清朝前期,由議政王和議政大臣組成的議政大臣會議議處軍國大事,這是氏族制度殘余在行政決策過程中的反映。清軍入關后,議政王大臣仍作為最高權力機構行使其中樞決策的功能。康熙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達到頂峰,但議政王、議政大臣均為守舊勢力的代表,康熙親政后,深感這種議政制度嚴重削奪了皇權,便通過裁減議政人員人數和縮小議政會議的職權范圍來冷落議政大臣會議,先后以南書房、內閣作為皇帝議政章詔的工具。軍機處成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完全衰落。
(2)清朝對一些涉及面廣或業務性強的重大政務,常召開廷議和九卿議,也可以奉行閣議。清朝廷議通常由內閣大學士、都御史、親王參與,如所議涉及軍事,正、副都統,將軍皆可作為廷臣參加會議。凡專門問題或涉及廷臣本身之事而不便令廷臣自行研究的,則下九卿議。清朝九卿指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有時皇帝為求慎重,先將某事交六部某部研議,然后再將某部擬議的方案下九卿再議。
此外,凡有大政還可交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奉行閣議。以上廷議、九卿議、閣議的結果最終由皇帝獨斷。
116、?述1947?南京?民政府改酵後陪抗?期殮?民政府的?同及其性冱?
(1)1947年改組后的國民政府與抗戰期間的國民政府有如下三點不同:
①擴大國民政府委員的職權。
②吸引部分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號稱是‘多黨政府’、‘聯合政府’。
③試行行政院負責制。行政院根據國務會議的決議,對行政事務‘負全責’。但國民政府主席的權力并沒有削弱。
(2)改組后的國民政府是‘由訓政達到憲政之過渡期間’的政府。雖然吸收部分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但并未改變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專制政體。
117、簡述1948年,‘行憲國大’后,南京政府的行政決策體制?
1948年‘行憲國大’召開后,由于整個政治體制的變化,南京政府的行政決策體制和決策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1) 總統處于行政決策中樞地位。從形式上看,‘憲政時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體制為責任內閣制,而不是美國式總統制,但憲法同時給總統獨裁留下了充分的活動余地。同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賦予總統以‘不受憲法有關條款限制’的緊急處置權。
(2) 行政院的決策。行政院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有大量的決策活動,決策均由行政院會議作出。但是,行政院的決策多帶有技術性,是為了總統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議,供總統或立法決斷。
(3) 國民黨對行政決策的控制。憲政時期,國民黨已‘還政于民’,理應不再干涉行政事務。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蔣介石任總統期間,一些重大決策均可以總統名義作出,而不必以國民黨中央名義出現。但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后,沒有總統名議的遮掩,他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控制著政府的人事權、軍權指揮權、財政權和行政權。
118、簡述為解決政權建設迅速發展和行政干部嚴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結合民主選舉,大量選拔工農積極分子,充實各級基層政權。
(2)從軍隊中抽調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干部戰士留在新解放區擔任行政干部。
(3)通過增設副職,為奪取全國政權儲備干部。
(4) 通過舉辦各種干部學校和培訓班,為權培養和造就干部。
(5)爭取和改造舊政權人員,特別是舊政權中的專業技術人員,以解決權建設的需要。
(6)吸收黨外民主人士參加民主政權,發揮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119、試論西周王朝的行政決策與聯絡方式?
由于西周王朝是等級君主的國家結構,在行政決策與行政聯絡上分為上下級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和平級間的橫向決策與聯絡兩種方式:
(1)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
縱向的行政決策,指中央朝廷、諸侯和卿大夫小朝廷的層層行政決策,其共同特點是實行君主專制,即最后決策權由君主兒獨掌。
中央朝廷行政決策的最后決斷權掌握在周天子或其代理人手中,其核心精神是國務由一人裁定以示天下一主。決策地點除朝廷以外,還可以在宗廟、效野、軍旗以及巡獰之地。參加決策會議的人數亦無一定限制,通常是輔貴族,由他們協助王作出決策。涉及四方諸侯的事務,常要利用‘巡獰’或‘朝覲’待禮儀形式,在征詢意見的基礎上經過祭天的儀式將政令加以發布。
巡獰是周王在效外設壇召集各方諸侯對重大問題朝廷謀議,發布政令的會議形式,朝覲則是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述職的一種禮儀。涉及個別國家的問題,天子可在述職后立刻決斷。如有涉及多國的共同問題,則在朝覲后奉行‘殷同’之禮,即天子帶領諸侯群臣在效外設壇,經協商后向諸侯發布政令。諸侯與卿大夫間的決策與聯絡方式大體與此相似,上級對下屬均有巡獰之權,且其巡獰范圍依其實力而定。
上下級的縱向聯絡除巡獰、朝覲的述職以及天子發布政令這種直接聯絡溝通方式外,還可間接聯絡溝通,即由天子派使臣慰問諸侯,或諸侯遣使臣朝見天子,稱為聘。
(2)橫向的行政決策與聯絡
諸侯之產是、卿大夫之間的聯系與決策,按照‘朝會’、‘聘問’等禮儀形式進行。
朝會是諸侯間直接拜訪,細分為‘朝’和‘會’兩種形式。朝指諸侯國君彼此到對方宮廷去拜會,會則是諸侯彼此在國都之外的效野拜會。無論是朝還是會,各方君主均可達成某些協議。此外,還要奉行一種在神前發誓的殺牲飲血議式,稱為‘盟’。會盟成為西周時期諸侯之間、卿大夫間進行決策的重要形式。
朝會乃是一種直接溝通方式,另有‘聘問’這一間接溝通方式,即諸侯派使臣互相訪問。其中‘問’是一種小聘,禮節規格不高,可隨時奉行。大聘稱‘殷聘’定期舉行,且禮儀隆重。諸侯通過聘問達到溝通感情,協商關系的目的。
120、試述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
盡管近代中國行政管理走過的是一條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但其改革和進步的趨勢仍然清晰可見,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清晰度越來越明顯,最后終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標志,翻開了中國行政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 舊的管理體制已經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
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清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原有的行政體制進行了局部的改革。甲午戰爭后,伴隨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舊的行政體制又得到較大范圍的改革。但是這次改革的成果與變法運動一起很快被頑固派扼殺了。在隨后的‘’和預備立憲中,傳統的行政體制在保證皇權至上的前提下,又作了盡可能的改革。盡管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裝潢門面,卻也顯示出歷史進步的不可抗拒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將行政體制改革大大地推進一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的確有許多新的東西,行政體制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思想和原則也是新的。所有這些,都給以后歷屆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辛亥革命后歷由統治地位的政府盡管并沒有認真按這些新的東西去辦,有的甚至又重新舉起帝制的旗幟,但在大多數場合下,還得打著這些東西作為招牌,并不斷地對舊的管理體制作些修改和改革。因為改革已成為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誰要逆歷史潮流而動,拒絕改革,不僅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而且將會被歷史潮流所吞沒。
(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內無民主,而受封建主義壓迫,長期的閉關自守導致經濟文化十分落后。但是,近代中國畢竟不同于古代中國,由于經濟基礎的變化,新的社會因素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夾縫中逐步成長起來: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形成,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等,再加上世界大潮的推動,中國社會終于跨入了近代化的門坎,國家行政管理也日益趨向民主化和科學化。在行政體制方面,自鴉片戰爭后,傳統的國家行政機構從名稱到職能都發生了變化。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孫中山確立的總統制、內閣制、國會制形式,三權分立、五權憲法等政權組織原則,以及權力合理配置、職能合理劃分等管理思想,對后世行政管理都有很大影響。至于國民黨統治時期,更是以高揚孫中山民主共和國的旗幟,鼓吹通過軍政、訓政達到憲政,最后實現孫中山‘還政于民’的民主政治理想而號召的,其中不乏虛假和變形的成分,但在形式上確有一些新的色彩。
在施政過程方面,隨著封建專制政體的被推翻,延續了幾千年‘干綱獨斷’、‘騰即國家’的寡頭決策體制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集體討論、集體決策的委員會議制。盡管實際運用中常常變形走樣,但這種變化的意義不可低估,它是行政決策民主化的先兆。
在人事行政方面,清末的廢科舉、興學堂,終于結束了已延續了一千多年的以‘八股取士’為中心內容的科舉制度,為人事管理的現代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國民黨統治時期,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制度的出臺,標志著人事管理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3)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近代中國,政權林立,進步政權和反動政權同時存在于中國這塊土地上,在這諸多的政權中,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異軍突起,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行政管理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不僅有力地推動了革命根據地行政管理活動的開展,促進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而且代表了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方向,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