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中國行政史復習資料(6)


51、達魯花赤:乃元朝官職名稱。元代在地方行政體制上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在行省以下的各級行政機構中均設置達魯花赤,通常由蒙古人擔任,間或亦參用色目人,其地位高居同級行政長官之上,被稱為‘監臨官’,掌印辦事,握有實權。
52、考滿:是明代針對每一個任職到一定期限的官員進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員的從政資歷和政績,辦法是三年一考,三考為滿,考滿之日,由有關部門量其功過,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為據決定其升降去留。對京官的考滿按被考官員的品級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地方官考滿主要由地方官員之間相互掌握。
53、臨時約法:為了用法律形式把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確立下來,臨時參議院根據孫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于1921年3月11日以臨時大總統名義正式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是南京臨時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相比的很大區別點在于它不是采取總統制,而是采取責任內閣制。
54、簡述秦漢中央政府的列卿制度?
(1)秦漢中央政府職能機構的長官稱卿,其職能如下:
一、奉常。西漢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
二、郎中令。西漢改稱光祿勛,掌宮廷警衛。
三、太仆。掌宮廷車馬。
四、衛慰。掌皇宮保衛。
五、典客。西漢曾更名大行令、大鴻臚,掌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
六、廷尉。掌司法。
七、治粟內史。西漢更名大農令、大司農,掌財政稅收。
八、宗正。掌皇族內部事務。
九、少府。掌山河湖海稅收及手工業制造。以上官員稱為九卿。除此之處,還有與九卿地位相當的中尉、將作大匠和大長秋等,他們和九卿合稱列卿。
(2)列卿制度是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相適應的制度,列卿制度體現出君主專制的精神,即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55、簡述秦漢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體制?
針對各少數名族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具有不同的風俗民情的現實,秦漢中央政府采取了非常靈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雜居區,采取郡下設道的方法。道相當于縣,其長官秦稱嗇夫,西漢稱道長。這種道當是郡下的一種與縣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區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統治,又在一定程序上承認其內部特殊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歸附地區,采取雖置郡縣和漢人長官,但對歸附少數民族首領仍賜侯、王印,保持內部原有統治方式的雙軌制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方式當是一種高度內部自治的方式。
(3)對內屬遷入邊郡的北方少數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國號和建制,稱屬國,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監督。成帝以前實行的是大鴻臚――典屬國――屬國都尉三級管理,成帝以后減省為水鴻臚――屬國都尉兩級管理制。這種管理方式當屬于一種有限度的內部自治方式。
(4)持節護官。這是漢政府對北部叛服無常的少數民族派出的進行羈縻的一類武官,這些武官對各少數民族政府政權只采取武裝護而不干預其內部事務。這種管理方式以中央政府自身實力強大為前提,一旦自身實力衰落,前世經營的成果也全付諸東流。
56、簡述清朝的回避制度?
(1)親族回避。凡有祖孫、父子、叔侄和兄弟關系的人不能在同一機構中任職,由職務較低者回避。地方官的回避要求更嚴,凡有五服以內親屬關系及外姻親屬關系、師生關系者均要回避。
(2)職務回避。如戶、刑兩部中負責各省事務的司級機構長官必須回避,即處理某省業務的機構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員。
(3)地區回避。地方官必須回避籍貫所在的本省、且不允許在鄰省五百里以內地區任地方官。
57、簡述中國工農民主政權創造的行政管理經驗?
(1)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級代表大會,由代表大會選舉或任命行政機關領導成員,實行議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機關貫徹精簡廉潔的原則,實行首長職數限額制和大體平均的供給制。
(3)實行中央和地方適當分權,調動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4)貫徹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干部政策,嚴格挑選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5)實行調查研究、典型試驗、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等工作方法。
58、簡述蘇區行政監督主管部門監督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1)由中央政府發布命令,規定統一時間和要求,各自進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檢查。
(2)上級領導機關的主要負責人深入基層,實地檢查和指導下級政府的工作。
(3)下級行政機關按時間向上級領導機關報告工作。
59、試述清朝的官員考核制度?
清初官員的考核基本承襲明代制度,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后將考滿、考察合為一體,形成劃一的制度。
(1)清初考滿方式基本承襲明代,但改為一年一考,三考為滿。其具體方式是三品以上官員由本人先自我裁定,四品以下則先由吏部會同都察院一起審查,最后均上報皇帝審定。考滿是一般性考核,在某一官員任職屆滿時進行,主要是考核官員的從政經歷和政績,作為未來仕途升降的依據。
(2)考察與考滿合為一體后,規定每三年考核一次,由吏部考功司主持。
①對京官的考察稱京察。京察四格,即守、政、才、和年作為考察的標準,根據考核情況分為稱職、勤職、供職等級別。對不稱職和行為不端的官員要糾以八法,即用八條標準決定其升降去留。
②對地方官的考察稱大計。其標準也是政、守、才、年四格,主要以政績的多少和任職地區的發展狀況為根據評定等級。各級政府屬吏的考察由本衙門長官負責,然后上報督撫,最后由吏部考功司復審。
(3)清朝考核官員名義上由吏部負責,但實際上吏部僅負責辦理手續而已,考察大權分散于各級長官手中,總之,清朝吏部的考核之權比明代吏部大為下降。
60、試述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行政執行方面采取的改進措施?
(1)在國防最高委員會中設立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經委員長指定可以列席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作出決義后,即交執行委員負責執行,這保證了決定執行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推進行政三聯制。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國防最高委員會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從1940年開始推行行政三聯制,即按照行政運行的順序,將一切工作過程分為計劃、執行、考核三個階段。國防最高委員會是將三者統一和聯系起來的最高指揮機關。按這一框架,國防最高委員會增設中央設計局和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于是形成這樣的運行系統:中央設計局管設計,黨政軍原有機關管執行,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考核。國防最高委員會利用中央設計局和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一方面嚴格控制各級政府的施政計劃及預算,另一方面密監督其計劃的執行。行政三聯制是蔣介石集黨政軍大權于國防最高委員會,加強對各級行政機關控制和監督的重要手段,其結果是進一步增加了黨政軍機構的重迭和矛盾。
(3)實行分層負責制。即將各機關人員分成若干層級,明確規定各層級的職責權限,使各級人員都明確責任,做到職責專一,功過分明,便于查核。具體層次及責任如下:第一級即各機關最高長官,主要掌握本部門的決策權;第二級即各級機關幕僚長,其職責主要是參與起草以及組織實施一級長官的決策;第三級即幕僚長以下司、局、處、科長等,其主要職責是落實一、二級長官交辦事項;第四級即文書、科員、書記員、辦事員等,各按具體情況確定其責任。
(4)推行幕僚長制。這是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國民政府將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官吏則著重負責事務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長官就稱為幕僚長。提倡幕僚長的目的,是要各級幕僚長負起責任,不要事事推給主管長官,妨礙主管長官對重要政務的籌劃和處理。
(5)改進公文處理辦法。強調文書處理“貴在快捷”,要求各機關切實做到“層層節制”,“級級負責”。盡管國民政府三令五申,但是由于官僚機構臃腫,吏治腐敗,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