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醫學心理學復習要點(9)


第七章 心理應激與調節
一、 心理應激:個體覺察到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和社會系統造成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的反應,可以是適應的,也可以是適應不良的。
二、 心理應激源的分類:
1. 軀體性應激源:對作用于人的軀體直接產生刺激作用刺激物。
2. 社會性應激源: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風格改變、并要求對其適應和應的社會生活情境和事物。
3. 文化性應激源:指因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至民族等引起心理應激的或情境。
4. 心理性應激源:包括人際關系的沖突,個體的強烈需求或不切實際的預測、兇事預感、工作壓力、心理沖突和認知障礙等。
三、 心理應激引起的心理反應:
1. 情緒反應:焦慮、恐懼與憤怒、抑郁。
2. 行為反應:
l 針對自身的行為反應:通過改變自身以順應環境的要求,包括遠離心理應激源,或改變自身條件,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
l 針對應激源的行為反應:指通過改變環境而不上改變自身的方式來處理心理應激,包括消除或減弱應激源的各種活動。
3. 自我防御反應:借助于自我防御機制對環境挑戰、對自己或自己的應對效果做出新的解釋,以減輕心理應激所引起的緊張和內心痛苦。
四、 應激的結果:適度的心理應激是人體正常發育和維持功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長期的超強度的應激則使人難以適應,最終損害人的健康。
五、 心理應激對健康的積極影響:適度的心理應激對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這類應激被稱為良性應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適度的心理應激是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必要重要條件。
2. 適度的心理應激是維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動的必要條件。
六、 心理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長期的、超過人適應、應對能力的心理應激會損害人的健康。心理應激對健康的消極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1. 心理應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可以以癥狀和體征的形式見之于臨床,成為人們身體不適、虛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醫尋求幫助的原因
2. 心理應激可以加重已有精神和軀體疾病或使這些疾病復發。
3. 心理應激可以造成對疾病的易感狀態,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導致新的精神和軀體疾病。
七、 心理應激的調節:
1. 調整對刺激事物的認識態度
2. 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3. 改善心理環境
4. 防御機制
5. 學會放松技術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