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串講筆記(29)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課前索引
學習指導
學習目標
本章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還介紹了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闡述和評價,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八個字:基礎、經濟、政治、文化。 即掌握商品經濟的一般基礎原理(勞動價值論),正確理解和評價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剩余價值論)、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重點難點
本章重點難點都比較多。
重點有:商品貨幣、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價值規律、勞動力商品、資本的本質、剩余價值規律、資本積累的實質后果、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本質。
難點有:貨幣的本質、勞動力商品、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積累的后果、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的本質。
學習方法
本章內容的重點難點主要集中在第一、二節,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把握。 注意關鍵難點的突破,特別是對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理解,本知識點也是學習下一章的基礎,必須掌握;整體內容層層推進,注意邏輯性。一般知識點,只要理解了,記憶不是問題。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形成
一、商品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是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需從分析商品和商品經濟開始。
1、商品經濟及其產生
一般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產品。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就是商品生產。商品的相互讓渡或以貨幣為媒介的買賣就是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
商品經濟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才產生、發展和存在的。
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經濟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分工的產生和存在。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和基礎。第二個也是決定性的條件,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首先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
商品經的類型:簡單商品經濟(即以個體私有制為基礎的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只處于從屬的地位。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占統治的、最普遍的經濟形式。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種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形成商品的價值。價值的實體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們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
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價值,沒有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因而可以相互比較。所以,價值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作為商品,必然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
3、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注意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商品是通過人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因而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也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所決定的。這種勞動的二重性就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一方面來看是具體勞動。生產一定使用價值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出使用價值,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抽象勞動。這種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所以,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并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
4、 商品價值的構成與創造
注意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任何一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兩部分價值所構成的,一是在生產該商品時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物化勞動又稱過去的勞動)二是在生產該商品時新創造的價值(活勞動)。
物化勞動不能創造價值,只能轉移的價值量。只有活勞動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造是由活勞動實現的,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即活的抽象勞動。
作為價值唯一源泉的活勞動,不能僅僅理解為直接進行生產操作的生產工人的體力勞動,而是既包括直接進行生產操作者的活勞動,也包括從事生產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活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簡單勞動,也包括復雜勞動。這些勞動作為“總體工人”的勞動部分,都屬于生產性勞動,共同創造了價值。
5、商品的價值量
注意理解,常以選擇題出現。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的多少。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的勞動強度所決定。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價值量,叫做商品的社會價值;而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是商品的個別價值。商品交換是按照其社會價值進行的。
(2)商品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關系
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程度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通過市場交換而自發實現的。
(3)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是商品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基本關系。
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于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而不取決于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個別企業總是力求提高其勞動生產率。
6、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1)貨幣的產生和貨幣的本質
人們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并沒有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要了解貨幣的產生和本質,必須了解價值表現形式的發展。(參見教材)
貨幣的產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通過貨幣產生的過程也揭示出,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2)貨幣的職能
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是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
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起著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換分解為賣(商品―貨幣)和買(貨幣―商品)兩個過程。貨幣最初采取的是貴金屬條塊形式,逐漸產生了鑄幣,后來又產生了由國家發行的紙幣。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行過多,則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相應減少,這時就會發生紙幣貶值和物價隨之上漲的現象,這種現象就叫做通貨膨脹。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來。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指在商品賒購賒銷過程中,當到期償還貨款時貨幣所執行的還款職能,以及用于清償債務,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所執行的職能。
貨幣的世界貨幣職能,是指貨幣越出一國的范圍,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