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第二章(6)


分析《吶喊》《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
《吶喊》《彷徨》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表現在:
一。思想方面:
1、 它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現實主義精神,如實描寫,深入地狀寫了社會的一切丑惡、罪惡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因而作品對封建性舊社會的暴露批判,異常深刻,達到過去的文學所沒有達到的思想境界。
2、 作品滲透著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凝聚著作者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對人民解放和社會改革道路的執著探求。
3、 作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側重描寫和揭示封建思想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態心理,期望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
二。《吶喊》《彷徨》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拓了多中創作方法的源頭,革新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結構形式。
分析魯迅雜文的思想特色
魯迅雜文以“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為主要思想內容,由此構成魯迅雜文的兩個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戰斗性)
1、 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中批判封建父權、夫權、婦女節烈觀等等。
后期雜文增加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內容。
2、 暴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對卑怯、保守等國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 社會批評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擊。這種批判,具有戰斗的現實意義。
二、深刻性
魯迅的雜文對各種問題的論述,都極其深刻,富有辨證哲理。
如《燈下漫筆》中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這從人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本質性論斷,是何等的深刻。
《拿來主義》中批判封建閉關主義,論述國家民族應對世界采取開放態度,以及開放的意義和方法,見解精辟。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