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點總結(3)


簡述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和掌握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
⑴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本原、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本體論的問題;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認識論問題。
⑵掌握哲學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正確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簡述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及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二者關系問題上的錯誤。
⑴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是: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⑵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否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缺乏實踐的觀點,把意識僅僅看成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忽視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它們的基本形態。
⑴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觀點。
⑵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⑶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
⑴列寧的物質定義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也就是說,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并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⑵列寧的物質定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它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質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同不可知劃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
運動和靜止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⑴運動是標志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和過程的哲學范疇,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靜止或相對靜止是標志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的哲學范疇,它有以下兩種情形:第一,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移動;第二,事物的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⑵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第一,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實踐的含義及其基本特點和基本形式。
⑴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⑵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客觀性,實踐是客體的感性物質活動;第二,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主體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第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社會性的、歷史性的活動。
⑶實踐具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物質生產實踐,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第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活動;第三,科學實驗,是從事物質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嘗試性、探索性的實踐活動。
為什么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答: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因為:
⑴勞動實踐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⑵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
⑶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以及其他各種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聯系的含義及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⑴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
⑵聯系的客觀性是指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⑶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每一事物內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的。
聯系的復雜多樣性。
⑴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具體聯系是復雜多樣的。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聯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偶然聯系。
⑵認識事物聯系的復雜性,對于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盡可能地從各個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種聯系;第二,必須抓住物質中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