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社會學概論復習資料(21)
第十二章 社會控制與偏差行為
第一節 什么是偏差行為
1. 偏差行為: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差異行為等。
2. 社會規范:每個社會都存在一套對其社會成員行為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以調節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指導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
3. 偏差行為的類型
(1)按照表現方式分為
①偏差行動:以具體的行動或動作顯示出來的偏差行為。如偷搶/強奸/殺人/自殺。
②偏差習慣:個人行為嗜好因不被社會所認可而表現出來的偏差行為。如打麻將。
③偏差心理:因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導致無法進行常規的社會交往或社會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偏差行為。
④偏差文化:以與社會主流或主導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變現出來的偏差行為。
(2)按行為所偏離的社會行為準則的標準分為:違法行為、違章行為、違規行為。
①違法行為:違反國家法律條文的行為,包括犯罪和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
②違章行為:違反有關維護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規章條例。如交通違章,考試作弊。
③違規行為:指一切違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行為。如不適應行為,不從眾、不道德行為。
4. 偏差行為的功能
負功能:①干擾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②損害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③減弱他人遵從規范的意愿
④破壞社會成員間的相互信任。
正功能:①有助于人們進一步認識社會規范
②有助于加強社會團結
③有助于社會預警
④有助于促進社會變遷。
第二節 偏差行為的理論解釋
1. 生物學解釋(隆布羅梭和謝爾頓):是從個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來解釋偏差行為發生的原因,尤其強調遺傳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在于它無法區分產生偏差行為的生理因素影響和社會文化影響的界限,也無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為之間的實際聯系,查理斯戈林發現。
2. 心理學解釋(費洛伊德):重視個人的精神、情緒、性格等心理因素對行為的影響,認為之所以出現偏差行為是因為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沒有能力去學習和遵守有關的社會規范。心理學主要從個人層面出發解釋偏差行為,有助于我們了解個人產生偏差行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特定的偏差行為的個體發生機制。
3. 社會學解釋:更強調社會結構性因素對偏差行為的影響。
(1)失范理論:(涂爾干,默頓)認為是社會失范導致了個人的偏差行為。
(2)文化傳遞理論:也稱為亞文化理論,認為偏差行為者表現出來的偏差行為是從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習得的,他們不是偏離了社會規范,而是遵循著所在團體的社會規范,他們的行為之所以被視為偏差行為,只是因為他們所在團體的規范和主流的社會規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3)標簽理論:認為一種行為之所以被視為偏差行為是因社會的權力集團給這種行為貼上了偏差的標簽、偏差行為只是一種社會定義為偏差的行為。
更多信息請訪問:自學考試頻道 自學考試論壇
最新資訊
- 備考2026年4月自學考試!這些真題及題庫早早收藏【免費領取】2025-11-07
- 考前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歷年高頻考點2025-10-24
- 抓緊背!2025年10月自學考試《習概》名詞解釋、簡答題高頻考點匯總2025-10-20
- 考前背誦!2025年10月自學考試沖分資料,速領2025-10-14
- 速領!2025年10月自學考試全專業【沖刺必刷100題】,高頻考點覆蓋2025-10-13
- 2025年10月自學考試題型發布!各專業簡答題、論述題考什么?2025-10-12
- 備考重點!2025年10月自學考試各專業高頻考點+必刷100題2025-10-10
- 2025年10月自考《美學》高頻考點匯總:名詞解釋+簡答題2025-10-09
- 考前復習:2025年10月自學考試《馬原》高頻考點+歷年真題2025-10-07
- 提前發布!2025年10月自學考試答題卡樣式2025-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