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公共關系》基礎知識第二章第三節


第二章公共關系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 公共關系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條件
一、文化心理――由“理性”轉向“人性”
1.美國文化體系中三個突出的特點: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理性主義。
2.管理科學的鼻祖泰羅的思想及其制度,是理性主義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過“時間和動作分析”強調對一切活動的計量定額,“人是機器”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性口號。
3.20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梅耶在著名的“霍桑實驗”中提出的“人群關系理論”,“行為科學”,使社會生活、社會交往更趨開明化、開放化,是公共關系得以滋生及成長的土壤。
二、社會政治――民主政治取代專制政治
1.在商品經濟之前的自然經濟社會,官民之間只有絕對的服從的關系,社會政治生活的特征表現為“民怕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毫無公共關系可言。
2.政治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主要通過代議制、納稅制及選取制來實現。
<1>代議制是由各種利益集團推選自己的代表進行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是民主政治的基本體現與保證。
<2>民眾關注參與公共政治的動力,主要來自經濟上的“納稅制”和政治上的“選舉制”兩種民主制度;“納稅制”從經濟上促使公共政治民主化的動因,“選舉制”是從政治上促進公共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動因,為此必須通過傳播媒介來促進溝通及對話交流,其政治生活的特征表現為“官怕民”。
三、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取代小農經濟
1.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形式經歷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逐步轉變,正是在“買方市場”形式這種商品經濟的溫床中,公共關系才得以產生并越來越顯得重要。
2.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能否爭取市場、爭取顧客、爭取公眾支持,成了企業生死攸關的關鍵,直接促成了公共關系的興起。
四、物質技術――大眾傳播超越個體傳播
1.公眾大眾傳媒的廣泛發展,“地球村”的出現成為人們進行大規模的交往提高了可能性,并為公共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與方法。
2.國際公共關系的趨勢:
<1>為適應新形式,求得公共關系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處理傳統的關系問題。
<2>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公共關系首先要注意傳播的國際化、一體化、多元化,追求“有效傳播”
<3>新世紀的公共關系運作需要改革,提高檔次,重視信譽形象,樹立高效、公正、專業化、優質服務的全球形象。
<4>中國公關界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還要注意同信息產業相結合,研究公共關系在信息產業化革命和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在信息化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去充分展現公共關系的價值。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己喆痤}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