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第七章第二節


第二節 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3.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需要。
建設創新型國家,當前應該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2)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或質量改善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和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單純依靠生產要素大量投入和擴張,即通過擴大生產場所、添加機械設備、增加勞動力等來實現的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依靠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來實現的增長方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兩個堅持”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三個轉變”是:
(1)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2)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3)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概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我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作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相對于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①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
②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
③堅持城鄉協調發展。
④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胡錦濤“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是必須看到,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二)為什么必須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大力發展農業?
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要性在于:第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又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的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勞動力等等。第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第三,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和總體要求歷史任務:“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著眼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全局提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世紀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
總體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個總要求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
(四)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在于1.是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業工作的客觀需要。
2.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3.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條件。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地區經濟結構的定義地區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當中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關系和結合狀況。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就是要求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使各個地區在國民經濟整體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并且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協調一致地發展。
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各個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
發展地區經濟,統籌區域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主要是: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2.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的整體優勢。
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作用。
統籌區域發展,主要是指正確處理東部和中西部發展的關系。
鄧小平提出的地區經濟梯次推進的戰略構想: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二)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思想“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
2.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
3.加強污染的治理,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所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方式進行消費為基本特征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
第一,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第二,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等環節上面,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體系。
第三,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