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新聞學概論”考試必過筆記(14)


第十四章 新聞線索
第一節 發現新聞線索的渠道
[新聞線索]是為新聞采訪報道提供有待正式、擴展和深化的信息。它給新聞記者提示新聞的所在、新聞采訪的方向。
新聞線索的意義:
1、新聞線索提示哪里有新聞,促使記者進入對新聞的“有意注意”狀態。
2、新聞線索是新聞采訪活動的向導,使記者能迅速直奔采訪的具體目標、采訪對象。
3、新聞線索的質量可能決定新聞報道的質量。新聞線索的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它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缺陷:可信性有待證實;比較簡略;大多只反映現象。
獲取新聞線索主要有哪幾種類型?簡述它們的主要特點和主要來源?
按照獲取新聞線索的不同途徑劃分,新聞線索來源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1)“固定型新聞線索”是指從固定可靠的渠道獲得的新聞線索。固定型線索是新聞記者所獲得的大量新聞線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固定的線索來源渠道,是記者“信息來源網絡”中的主干。
固定型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 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的文件 ;領導同志的指示、講話 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總結和簡報等材料;重要的會議 ;有關活動的通知或請柬; 通訊員的來稿或提供的線索; 記者招待會或新聞發布會; 編輯部的報道計劃、提示 .
(2)“再生型新聞線索”是指從社會傳播媒介傳播的“社會信息”中發掘的新聞線索。其特點是選擇性強,需要對社會信息進行認真地分析、發掘。一般說來,一個新聞事件、一個新聞事實,一旦經過傳播媒介報道,便成為“社會信息”,往往沒有再做報道的必要。但是,屬于下列情況之一者,社會信息中便可能發掘出再生型新聞線索: 只簡要報道了新聞事件的梗概,需要進一步做詳細的報道和說明; 只報道了新聞事件的某一方面,而受眾還期望了解其他的方面;已有的報道開掘不深,需要進一步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意義; 廣大受眾希望了解同已有報道相關的事物、人物等有關情況; 已報道的重大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等,又有了新的變化或發展; 補充有關事實內容,或變換寫作形式,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傳播。 再生型線索的主要來源: 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 ;新出版的書刊 ;新上演的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各種廣告 ;受眾對社會信息的各種反饋:如來信、電話、建議或評論等 ;因特網或信息互聯網絡
(3)“隨機型新聞線索”是指新聞記者處處留心、隨機捕捉的新聞線索。其特點是隨機而遇、不期而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梢縱即逝;同時,可能因為中間環節過多,準確性低,有的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因此,要正確充分利用“隨機型新聞線索”,新聞記者既需要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及時把握,更需要深入采訪,認真核實,力戒新聞失實。尤其是使自己成為“全天候記者”。
隨機型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 街談巷議; 記者同人們的隨意交談; 受眾來信、來訪電話中所接觸的線索; 記者在完成既定采訪任務中所接觸的線索; 記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感受等 ;另外,新聞機構通過各種獎勵形式,促進廣大群眾積極提供新聞線索。此類新聞線索,可稱為“有償型新聞線索”。
第二節 增強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又稱“新聞鼻”,是指新聞記者及時識別新近發生的事實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能力;或指新聞記者通過感官和思維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事實所蘊涵的新聞價值的敏銳感知能力。
怎樣培養新聞敏感?
1、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不斷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新聞不能脫離政治,新聞總是為一定政治服務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敏感就是政治敏感在新聞問題上的反映。一個記者的政治思想水平越高,他的新聞敏感性就越強。
2、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價值的新聞理論。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去研究各學科的理論,但不能代替各門學科的理論。因此,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還要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在培養訓練新聞敏感這個問題上,又特別要學習和掌握新聞價值理論。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判斷什么是新聞,什么是重要新聞,什么是重中之重的新聞。否則,大量新聞線索擺在面前也會視而不見,更談不到該用多大力量去做這些新聞。
3、要胸有全局。一件事有無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有多大,要拿到全局上去衡量。所謂全局,是指新近發生的某個事實所能影響到的環境空間。它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也可指一個行業、一個系統、一個領域。有些事情,從一個城市看是有意義的,可放在全國考慮就微不足道了;相反,有些看來是在一個地區發生的小事,卻能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所以,全局觀念是培養記者新聞敏感的重要一環。
4、掌握科學的現代思維方式。培養訓練新聞敏感,和思維方式也有密切關系。如果我們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很單一,很封閉,就不可能適應事物的復雜性、多樣性、多變性,就不可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去發現新聞。我們要掌握科學的現代思維方式了。思維方式有多種類型,其中對記者發現新聞最有用的是:多向思維、側向思維、反向思維和比較思維、超前思維等。
[新聞價值]是指事實構成諸因素的客觀存在,是記者用以衡量、判斷客觀事物的變動是否能夠構成新聞的標準或尺度。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