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68)


4、方法論的關系論
他既不同意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個人),又不同意方法論的全體主義(社會),他的關注焦點在慣習和場域之間的慣習。
一方面,場域限制慣習。
另一方面,慣習把場域建構成有意義的事情,是合理的,有價值的,并且值得投注精力的。
5、應用研究《區隔》
五、盧曼的一般系統理論
(一)對帕森斯的批判
(二)系統與環境
(三)自我再生系統
(四)分化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一)對帕森斯的批判
第一,它無法自我指涉。
第二,帕森斯不承認“突發性”。
(二)系統與環境
系統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系統一定比它的環境要簡
單。
(三)自我再生系統
他最著名的就是自我再生系統,指的是各式各樣的
系統,由生物細胞到整個世界社會。同樣也指向的是經
濟系統、政治系統、法治系統和科學系以及官僚體系。
他認為自我再生系統有四種特征。
1 、自我再生系統制造組成系統的元素
2 、自我再生系統以兩種方式自我組織
3、自我再生系統是自我指涉的
4、自我再生系統是閉鎖的系統
(四)分化
分化的類型
(1 )分割式分化―― 將系統分割為幾部分以履行相同的功能。
(2 )階層式分化―― 依據階層式系統內的階級或地位而來的一種垂直的分化。
(3 )中心- 邊緣式分化―― 這是上述兩種類型的聯合。
(4 )功能式分化―― 是最復雜的一種分化,也是主宰現代社會的一種分化。
第十三講 理性選擇理論
經濟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他在任何時候都是付出最小的代價來謀取最大的利潤。而社會學圍繞這一假設的討論就形成了理性選擇理論。
科爾曼是社會學中理性選擇理論的代表人物。(介紹科爾曼,《基礎》)他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其代表作是《社會理論的基礎》,書中主要討論了三個方面問題:
社會學方法論:宏觀與微觀的聯結
法人行動者的概念
法人行動者――他認為是現代社會中具有法人地位,按明確的目標組織或的法人團體。與法人行動者相對立的是個人,為了強調區別,他稱之為“自然人”,按照他的規定,現代社會中的所有正規組織,從工會俱樂部到國家,從只有兩三個雇員的小企業到跨國公司,都可以稱為法人行動者。
理性選擇理論
一、理性選擇理論的理論范式
理性選擇理論――簡稱為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論,或者說,理性行動者趨向于采取最
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
基本假設:①假定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②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
③行動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④行動者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例如:擇偶 有學問――豐富的精神生活,不一定有錢和地位
有錢――衣食無憂,但精神生活是難以預料的,也不一定有地位
有地位――精神生活,
行動者的特點:①具有理性人的特征。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行動者具有充分的計算能力,即使存
在不確定性,行動者也可以通過概率判斷各種可能行動方案的預期效用,并比較
他們的優劣。
②行動者具有完全意志能力,能夠保證其效用函授具有有序性和單調性。
有序性:保證行動者在不同的行動方案下得到的效用是可以比較的。
單調性:則保證行動者能夠在不同的效用之間判斷出偏好程度的差異,并進行排列。
有序性和單調性使行動者對自己的效用函數有著清醒的認識,使之符合最大化的要求。
C、工具理性:(講義70)
韋伯對社會行動的劃分:
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
(1)社會學理論構成的原則:A理論解釋的現象是社會系統的行為(無論是大系統還是小系統),而不是個人行為。
B根據社會系統中行動者的行為解釋社會系統行為,這就意味著:他認為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社會現象,而不是解釋個人行為。在個別情況下,社會現象可能是個人行動的總和,但在多數情況下并非如此。因此,社會科學應該以解釋社會系統行為為重點。這種社會系統小到兩人組成,大到整個社會,甚至可以指世界體系。基本的要求在于解釋重點以系統為單位,而不是以個人或系統的其他組成部分為單位。
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唯實論的觀點:社會雖然由個人組成,但并不等于個人的堆積。社會行動(他稱為系統行動)雖然總是由個人在其中充當行動者,但社會行動并不等于或至少并不總是等于個人行動的總和。這一看法有涂爾干首創以來,經過帕森斯的加工,在整個社會學界尤其是美國社會學界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2)那么如何解釋社會系統行為呢?
他認為美國社會學理論研究與實際研究嚴重脫節表示不滿:雖然社會理論以解釋社會系統行為為重點,但實際研究的注意力卻集中在解釋個人行為上。他認為解釋社會系統行為存在兩種模式:(《社會理論的基礎》p592)
比較分析
內部分析
(3)微觀水平的社會行動――宏觀行動
以低于系統水平上的行動和傾向性為基礎解釋系統行為,存在著一個主要的問題:如何從較低水平轉移到系統水平呢?他認為有6種方式:(《》p594)
經濟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但我們所關注的是經濟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其中八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源于古典經濟學的四個關鍵要素
方法論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內在規定性:從個體出發理解個體存在于其中的社會,認為是個體的選擇決定了社會關系的內容和形式而不是相反。
理性選擇理論并不是一種解釋行為的理論,而是一種解釋和說明社會與經濟系統的功能發揮的理論,但它并不僅僅是停留在系統層面上來解釋社會與經濟的功能發揮,它還考慮構成系統的個人的行動,也就是它從個人行動和系統行動之間的聯系角度來解釋。我們可以說,從結構上來講,理性選擇理論是一種雙層理論:行為者層面和系統層面。結合我們多次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小結:理性選擇理論有三個關系構成:如圖所示
a、系統層面現象對個體行動者的影響
b、理性的個體行為
行為者最優化原理(the principle of actor optimization)
理性選擇理論的行為者的最優化原理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個人行為效用最大化的假設是不同的。
新古典經濟學假設:個人是目標導向的,一旦目標確定,就認為所采取的行為是達到這一目標最有效的的行為。也就是說新古典經濟學中個人行為是有目的的行為。再拿以上的擇偶來分析,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是:我一開始就鎖定了目標,要選擇有學問的人,那么,在得到這個人,也就是說目標實現后,就認為這種選擇行為是最有效和最能滿足需求的。
理性選擇理論則是:有一個可供選擇的范圍,從中選擇一個最有利于自己的結果。
社會優化(帕累托最優)(social optimum)(pareto optimum)
理性行動中行為者最大效用原理是行為者層面的概念,它是系統層面的起點。在系統層面中,社會優化是一個主要的概念。帕累托最優指的是,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優化狀態。把握:a、達到利益最優化,b、不損害他人利益。也就意味著沒有人的境況變壞。
比如:有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意味。做米粉,可以通過提高加工米粉的質量,服務的質量,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實現自己的利益的最優化,這是未損害任何人的利益,和系統內他人(同行業的人,或是顧客)之間是一種公平的競爭或交換關系,這可以說是帕累托最優。但如果這個時候,你使用的手段是不公平競爭,不公平交換,損害了系統內他人的利益,就不能稱為是社會優化。
系統均衡(納什均衡)social equilibrium 、Nash equilibrium
它是一個由所有參與人組成的最優戰略組合。它是博弈理論中的囚徒困境中的一個特例。
囚徒困境
甲 |
不招認 |
招認 |
不招認 | 各判3個月 | 甲:當場釋放 乙:判刑10年 |
招認 | 甲:判刑10年 乙:當場釋放 |
各判刑5年 |
大家考慮一下最保險的選擇是什么?
所以說,兩個理性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其最終卻無法獲得于己最優而只能是次優的結果。在這里,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沖突正是“囚徒困境”所揭示的理性個人在追求集體利益時的困境所在。(事例《囚徒困境》袁瑞軍p42
納什均衡:這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是1950年的時候,由納什(當時還是一名研究生)在他的一篇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問題》,中提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什么是納什均衡呢?――簡單地說就是在一組策略中,所有的參與者面臨著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其他人不改變策略的時候,他此時的策略是最好的。
總結:
博弈涉及至少兩個獨立的播弈參與者(player)
博弈涉及到行動者存在著策略選擇的可能,用策略空間來表示參與者可以選擇的策略。比如,赤壁之戰的時候
參與者在不同的策略組合下會得到一定的支付(payoff)
對于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一個博弈結果。
博弈涉及到均衡
納什均衡的重要性。幽默(資料)
比較社會均衡與社會優化:不同之處在于集體行為和個體行為的差異。社會均衡源于個人行動的相互影響;而社會優化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是以沒有一個人的境況變壞,而且使一些人境況更好為目標。
源于社會學的四個關鍵變量
社會資本(簡述)
專辟章節講解
制度
這是一種廣義的制度的概念。可以從它在理性選擇理論中的作用來理解:
a、在從個人的行動者層面到產生系統的結果中,制度把個人的行動結合在一起。比如說在農村中的實行村民自治,選舉制度,為了選擇一個村委會主任,那么就必須讓個人的行動結合在一起,產生系統行為。那么由于制度的不同,選舉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有的是非常正式的選舉制度,那么選出來的結果就真正的代表農民的意愿,而有些選舉則都是些過場,暗箱操作而已。
b、影響個人行動向系統狀態轉變。比如說大眾傳媒就是這種制度的主要類型,它通過改變個人認知來影響其偏好乃至行動。比如,87年讀中學,表妹5歲,和2002年的兩個時期對kiss的看法。
權力的社會來源
個人借助集體共同建立的權力來分配理性的行動,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么由此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權力的社會分配導致的是不同利益集體的產生。比如說考研,有些同學學的是小語種,但大部分同學學的都是英語,那么在報考條件上,如果某個學校規定只招收學英語的同學報考,那么,這些同學就獲得了某種權力,而學小語種的同學則失去了這個權力,無形當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
讓渡
新古典經濟學關注的是稀缺資源在追求最大化的個人之間的分配,其假設是:一個人若能獲得對資源的控制,則能獲得效用,所失去對資源的控制,則失去效用。
但實際上,社會學認為個人也有通過放棄對資源的控制來獲得效用可能。比如說我認為把自己的控制權轉讓給他人會獲得更好的結果或者在信息不完備的時候,我更信任他人等。
這時,系統就發生了大的變化,一方面由一伙獨立的個人向權威結構的轉變。比如,在一個社區當中的小混混,某個人比較出眾的話,其他的人很容易產生崇拜的心理,而形成一個團體。原本是分散的個人,這個時候產生了權威結構。另一方面,系統發生失衡狀態。比如說趕時髦,原本我的審美觀念是這樣,但發現她的穿著更好看,從而我放棄自己的穿著習慣,而跟隨她。
二、理性選擇理論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理性選擇理論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但我們這兒只討論部分的應用。
組織理論和公司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在組織理論中的應用是以代理理論和代理法學為起點。
結構:在代理理論中,公司是委托人和雇主公司雇傭代理人,代理人從委托人那兒得到報償,愿意在委托人的指導與監督下為委托人謀求利益。
委托人的困境:那么這個時候,委托人的問題就是:代理人實際上保留了對自己行動的控制權,一旦代理人自己的利益和委托人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代理人就可能按照對自己有利的原則行事。比如說,我們是一家旅游公司,沒有任何獎懲機制,那么在代理人,也就是雇員很累或者疲倦的時候。他就有可能會偷懶。這個偷懶行為是不利于公司,但有利于代理人的行為。我在房地產公司的經歷。那么如何來克服這種狀態呢?
解決的辦法:理性的委托人使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的通常的方法就是:監督或是把代理人的利益和委托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主要是激勵的方式,比如說個人記件制,獎金與公司效益掛鉤了等等。又拿房地產公司為例。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代理人就會在確定的激勵機制下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組織設計問題:在代理人和委托人都是理性的假設下,委托人的任務就是組織設計問題。也就是:確定了由生產過程和環境所提出的技術限制,那么最有效的激勵結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如何使組織目標最大化呢?這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一直探討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僅僅有組織設計是不夠的,還應該關注正式激勵機制的優化。因為在任何一個正式的組織結構內部都會有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的存在,因為人是感性的動物。當非正式社會關系對正式激勵機制有限制作用的時候,那么這個組織設計就是有問題的,至少是設計不完善的。那么就需要優化正式組織的激勵機制和改進非正式關系的激勵機制。比如,很多大公司都有適合員工休閑的場地,保龍公司,修運動場,開運動會,這樣既強化了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又增強了公司的凝聚力。
小結:用理性選擇理論來分析組織就必須考慮社會系統,外部環境如何影響理性的個人。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