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認知心理學考前串講筆記(2)


倒置效應:將照片旋轉180o不能識別人物是誰;倒置會破壞面孔識別。
面孔失認實驗:實驗時,研究者向LH呈現三張同一類型的圖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張圖片中有一張目標圖片,他總是正面的。另外兩張為探測圖片,其中一張為正確圖片,一張為干擾圖片,兩張均為3/4側面觀。目標圖片和探測圖片或者同時呈現,或相繼呈現。另外,目標圖片呈現在上方,而兩個探測圖片并排呈現在下方。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務,即通過言語反應指出,位于下邊的兩張探測圖片中,那一張與上面的圖片相同。結果發現,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對倒置的刺激識別的更好,無論目標圖片和探測圖片是同時還是相繼呈現,無論刺激的圖片內容是什么(面孔、鞋子),當正常方位時,LH的識別成績都是機遇水平。實驗說明: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的事實,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但是,當面對正常方位的刺激時,基于整體的加工通路會對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擾。倒置的刺激不存在這種干擾,所以識別的好。當刺激為正常方位時,LH對整體刺激語境特別敏感,而且,LH不能克服整個結構所產生的影響。該實驗說明:兩種刺激上所觀察到的同樣的模式,消弱了有關面孔加工模塊性的結論。
第三章 注意(一)
注意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多種心理現象共用的一個名稱,注意這個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與注意相關的現象:選擇性注意、注意轉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一、Stroot效應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Stroop效應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視覺任務。該效應是指,當詞的印刷顏色與詞的意義相沖突,而任務是命名印刷顏色時,被試的反應要慢。在Stroop效應實驗中,為完成任務,被試不得不面臨一種選擇,即不得不從印刷顏色和意義兩個維度中選出印刷顏色這一維度。
Stroop(1935)最早證明了這種效應。他發現,人們命名100個沖突詞的墨水顏色,平均要花110稱的時間。相比之下,命名100個實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顏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間47秒的差異代表Stroop干擾量或Stroop效應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較大的Stroop干擾效應。
Stroop干擾量已經被用作估計抑制系統效能的一種指標。干擾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動加工與控制加工
與注意有關的兩種加工層次,即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動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項目的任務中;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難的或涉及不熟悉項目的任務中。自動加工是平行的,換句話說,人可以同時處理兩個或更多個項目。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在選擇性注意任務中,當任務容易時,人傾向于使用自動加工。當任務包含不熟悉項目因而比較困難時,人將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論
※特征整合理論:把加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動地對特征進行登記。即在分散注意階段,人自動地加工孤立的特征。無關項目較多時,被試的目標覺察速度,和刺激顯示中只包含3個項目,因此無關項目較少時的一樣快。結果說明,特征登記或編碼是自動的。這樣,在特征整合理論中,分散注意是相對低層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動加工。這種加工幾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發生?!诙€階段為集中注意,主要進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識別一個客體。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論實質上認為,盡管特征登記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錯覺性結合是指特征的不恰當的結合。注意超負荷或人們分心時,特別是對注意的要求很高時,會出現這種現象。
記憶依賴于注意。我們只能記住我們所注意到的東西。
※四、有關選擇性注意的早期理論
※◎Welford(1952)通過實驗證明,當相繼快速呈現兩個信號,而且被試必須對兩個信號都作快速反應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時間,依賴于從第一個刺激開始呈現到第二個刺激開始呈現之間的時間差,即刺激呈現差異,簡稱SOA.同長SOA相比,當SOA非常短時,被試對第二個刺激的反應要慢。Welford將這種短SOA條件下,被試對第二個刺激反應的延遲,稱作心理不應期(簡稱PRP)※。
◎早期的關于注意的實驗,所采用的流行的實驗范式是雙耳分聽。在這種范式中,主試通過耳機,向被試的兩耳同時呈現聽覺刺激。通常,到達兩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后,要求被試完成一些任務。在分散注意實驗中,研究者要求被試同時注意兩個信息。然后,在選擇性注意實驗中,指導語告訴被試注意呈現給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視同時呈現給另一只耳朵的其他信息。在實驗條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現兩個聽覺刺激。這兩個刺激可以以不同的聲音出現,也可以相同的聲音出現。因為兩個聽覺刺激到達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間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兩只耳朵呈現上述刺激。一些研究顯示,聲音之間物理的聲學差異和位置的物理分離,均有助于信息選擇,其中,最有效的線索是位置的物理分離。這些結果表明,聽者能夠選擇性地注意具備某些普通物理特征的刺激,同時能夠拒絕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刺激。
※五、過濾器理論屬于早期選擇模型。
在Broadbent看來,象通訊系統一樣,整個神經系統可以看成是一個信息傳輸速率有限的單一通道。出于經濟考慮,在神經系統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個選擇性的過濾器或者開關,這種開關保護系統避免超載,他只準許少量的被選擇的信息通過過濾器,所有其他信息則受到阻擋。此外,在選擇性的過濾器之前,有必要假設一個緩沖器。這種緩沖器是一個暫時的記憶存儲,未被選擇的信息能夠在其中短暫保留。Broadbent的過濾器理論屬于早期選擇模型。
※六、衰減作用模型
※Treisman證明,只是在6%的試驗中,被試能夠報告來自非注意通道的詞。這說明,94%的試驗中,非注意并不能突破過濾器。如果所有到來的信息得到完全加工,那么不可能有如此少的突破。Treisman假設,過濾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說的那樣,遵循全或無的操作原則,他指出,過濾器的作用不是阻擋所有不符合注意選擇標準的信息,而是衰減或減弱非注意通道的強度。該理論被稱為衰減作用模型。如果到來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擋,那么與當前與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與個體相關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詞的激活,使之超越意識閾限。※
Deutsch的晚期選擇理論:在該理論中,對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應階段,而不是早期的識別階段。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選擇,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早晚之爭與瓶頸的位置:為探討瓶頸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開始,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非追隨耳中的信息能夠加工到較高的語義水平,那么,說明注意選擇發生在相對靠后的階段。呈現給被試非注意耳中的詞,與追隨信息或者語義相關,或者有聯想關系,或者完全無關。結果發現,盡管被試不能記住呈現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詞,但是,當注意耳與非注意耳中所呈現的詞有語義關系時,被試說出追隨詞所花的時間更長。這說明,非追隨耳中的詞得到了無意識的語義加工。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