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政治經濟學》第三章簡答論述題


第三章 社會再生產與經濟增長
1、 何為再生產?它的內容是什么?
(1)再生產就是生產的不斷重復和更新,再生產過程就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2)任何社會再生產都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另一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3)因此,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2、 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1)社會再生產按照它規模來劃分,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2)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1.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進行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只能而且必須由簡單再生產來提供。
2.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擴大了的再生產總體中,主要的部分是相當于原有生產規模的部分。擴大再生產,則是簡單再生產的發展。
3.內涵式擴大再生產與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1)擴大再生產從其實現的方式來看,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兩種類
(2)外延擴大再生產是指在生產技術和勞動效率不提高的情況下,單純依靠擴大生產場所,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來擴大生產規模。內涵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過生產資料質量的改善,技術的進步,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擴大生產規模。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并不必然排斥生產技術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3)在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資料使用效率較低的條件下,擴大再生產一般是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而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生產資料使用效率不斷提高的條件下,內涵擴大再生產在擴大再生產中所占比重會隨之不斷提高,并會逐步過渡到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
4、 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有哪些主要比例關系?
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說有以下幾類:
(1)綜合性比例。即對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具有綜合性和重大影響的比例關系,如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生產資料生產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的比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比例、積累和消費的比例、物質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的比例,等等。
(2)部門之間的比例。包括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物質資料生產部門與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如工業與農業的比例;工農業與交通運輸業的比例;工農業與商業的比例;經濟建設部門與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間的比例,等等。
(3)部門內部的比例。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4)地區之間的比例。
(5)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比例。如生產與分配、生產與交換。生產與消費的比例,等等。
5、怎樣理解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及其實質?
(1)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在數量上的表現。
(2)國民經濟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實質上是把社會總勞動(包括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的反映。
(3)在一個社會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如果能夠自覺地保持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協調與平衡,則社會總勞動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反之,如果比例關系失調,則會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經濟效益低下,阻礙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6、產業結構的類型是怎樣的?
(1)產業結構首先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之間及其分部門之間的組合構成狀況,以及它們在社會生產總體中所占的比重。廣義的產業結構,包括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構成在內。
(2)從狹義的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結構可分為四種類型:兩大部類產業結構、輕重產業結構、傳統與新興產業結構、生產要素密集度產業結構。
(3)廣義的產業結構,是將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綜合起來加以考察,通常劃分為三次產業,形成一、二、三產業的產業結構。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業。
7、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是怎樣的?
各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總的來說,呈現出逐步優化升級、由低級向高級逐漸演進的趨
(1)兩大部類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制造消費資料部類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制造生產資料部類所占比重逐漸上升;
(2)農輕重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農業比重逐漸下降,工業比重逐漸上升;工業中的輕工業的比重逐漸下降,重工業比重逐漸上升;
(3)傳統與新興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傳統產業逐步被新興產業所代替,新興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
(4)生產要素密集度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日趨發展;
(5)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質量日益提高,第二產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
8、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有何聯系與區別?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1)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或產值)和勞務總量的產出增長,它反映的是國民經濟的量的變化。經濟發展除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外,還包括經濟結構方面的變化,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消費結構、人口結構的變化等等。
(2)所以,經濟增長是著重反映國民經濟數量變化的概念,而經濟發展是既反映國民經濟的數量變化,又反映國民經濟質量變化的概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9、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表示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
(1)任何國家經濟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是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如果經濟增長速度為零或負增長,社會很難取得進步。
(2)經濟增長速度就是一定時期內物質資料生產和勞務發展變化的速率。
(3)它通常以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總量指標的增長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長率來表示。
10、國民收入及其增長率有何重要意義?
(1)民收入是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補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會總產品,它是由物質生產部門所創造的。
(2)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實力的一項重要綜合指標。國同收入總量的增長率,標志著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經濟效益的好壞。特別是一個國家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11、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因素有以下一些:
(1)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者的素質。
(2)學技術及其應用。
(3)生產管理和勞動組織。
(4)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
(5)自然條件。
(6)產業結構和比例關系。
(7)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經濟因素外,還有其他許多具體的經濟因素,乃至一國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針、政治局勢、文化教育、對外關系、國際環境等等,這些因素都對經濟增長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在特定情況下會有重大的影響作用。
12、怎樣考察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經濟增長速度就是一定時期內物質資料生產和勞務發展變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總量指標的增長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長率來表示。國民生產總值是國際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國經濟增長水平和經濟活動總成果的重要綜合性經濟指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在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內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種中間消耗的價值。從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國外凈要素收入后的社會最終產品價值和勞務價值的總和,就構成國內生產總值。
13、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的依據和類型是什么?
(1)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應地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二是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2)粗放型增長方式是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和使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通過擴大生產場地、添加原有技術水平的機器設備、增多勞動力投入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實質就是單純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中心,即單純數量擴張型的增長方式。
(3)集約型增長方式是依靠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實質就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即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方式。
14、為什么說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1)社會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講,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因為任何一次生產過程,都 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質資料,這些物質資料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生活資料。與此同時,任 何一次生產過程又會生產出一定的物質資料,它既為下一次生產過程提供物質條件,并且也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從而使再生產能夠順利地進行。
(2)社會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又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這是因為,任何一次生產過程,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離開了一定的生產關系,任何生產和再生產過程都無法進行。隨著生產過程的不斷重復和不斷更新,這種生產關系也會不斷地得到維持和發展
(3)由此可見,任何社會再生產都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另一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因此,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15、怎樣理解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涵義及其實質?
(1)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部門之間、各個環節之間、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密切聯系,這種聯系的數量表現和對比,就是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
(2)國民經濟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實質上是把社會總勞動(包括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的反映。
16、簡述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一個社會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如果能夠自覺地保持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協調與平衡,則社會總勞動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反之,如果比例關系失調,則會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經濟效益低下,阻礙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17、簡述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同之處?
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兩個指標有不同之處:國民生產總值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給外國居民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而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國土原則計算的,即不論本國居民還是外國居民,凡是在本國國土范圍內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都計算在內,但不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外財產和勞務所獲得的收入。
18、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趨勢?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至今有些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經濟增長仍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主要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已進入主要采取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60%~70%.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中國當前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成長新階段,面臨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歷史任務。
物質資料生產部門,按照其生產的產品性質不同和生產方法的不同,可劃分為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部門。
傳統產業是指農業、手工業、以及鋼鐵、建筑、汽車制造等生產部門。新興產業是指近幾十年來隨新技術革命發展起來的產業部門,如電子、航天、合成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等生產部門。
按照主要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將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
由低級向高級逐漸演進的趨勢。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范圍: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
國民生產總值的價值計算包括物質生產部門新增加價值固定資產折舊的價值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純收入加固定資產折舊的價值。
經濟增長劃分為兩種不同和類型:一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二是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社會總產品,就是社會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分部門和行業的所有企業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一般以年為單位)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是由物質生產部門所創造的。
社會總產品的構成,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從實物形態考察,社會總產品就是一年當中所生產出來的全部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和。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態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就是一年中所生產的全部生產的價值總和,即社會總產值。社會總產值在一年中的增長率,體現經濟的增長速度。
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是當前國際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