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相關作品分析(一)


作品通過對孔乙已的刻畫,傳達了怎樣的思想文化內涵?
答:《孔乙已》集中地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后底層知識分子孔乙已一生的悲慘遭遇。孔乙己是個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盲目維護者,科舉制度產生了丁舉人這樣少數的權勢者,一朝中舉,身價百倍,有錢有勢,作威作福,而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如孔乙己白首窮經,百無一能。窮困潦倒,淪落下層,受害而不能覺悟,意識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覺中被它們吃掉了自己的一生。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時還擺著讀書人的架子,不肯脫下代表他身份的長袍,不肯和“短衣幫”平起平坐地喝酒,他無為謀生,有一手好字,卻不肯憑此吃飯,偷了書賣,反而振振有辭地為自己辯白:“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終于因此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從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已的悲劇命運是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產物,而孔乙已則是在精神與肉體上的全面受害者。魯迅在小說中表現了對被損害與被侮辱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的深切同情,對扼殺他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進行了強烈地控訴。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作者如何在“過去”與“現實”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形象的典型意義以及作者對“故鄉”的理解?
答:《故鄉》中閏土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那些尚未從“辛苦麻木”中覺醒過來的大多數農民的典型代表。由于生活中過多的痛苦和折磨,使他們變的麻木遲鈍,但忠厚善良、勤勞樸實的本質未變。《故鄉》對這一典型形象的刻畫,主要是通過對其中年時期性格及肖像的變化的描寫,在對比中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的。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見人很怕羞,非常樸實、純真,充滿未來的幻想。而成年閏土,已經完全不是作者記憶中的情景了,“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尤其是成年閏土精神上的日漸麻木愚昧,更揭示出廣大農民不僅是在物質生活上遭受深重的壓迫,精神生活上受到了更為深重的摧殘,因而也更說明對廣大農民精神啟蒙的重要性。
故鄉是作者腦海深處的一個夢想,又是現實中令人失望的故事。“故鄉”是中國特定社會生活的一個小小的然而又很典型的縮影。
《阿Q正傳》表現了什么樣的思想主題?
答:《阿Q正傳》通過對阿Q的悲劇命運,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顯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不徹底性,尖銳地提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本質問題:農民問題。小說表明: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思想啟蒙,徹底打碎農民精神上的枷鎖,才能使他們真正覺醒,走向反抗和斗爭的道路,中國的民主革命才會有光明的前景。小說特別透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在更為深廣的層次上,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解釋了病態社會中不幸人們的“病苦”,以此引起“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正傳》在藝術表現方面主要有哪些特色?
答:《阿Q正傳》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藝術描寫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將阿Q放在未莊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從而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產生和滋長找到了合適的土壤。阿Q主義在當時雖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現在作為流浪雇農的阿Q身上時卻有其特殊性。這說明,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極其個性化的落后農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觀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細節描寫。關于阿Q的肖像畫即是突出的例證之一。又如趙府點燈的描寫,出現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趙太爺的吝嗇貪小的性格一層深一層地從三個“例外”里反映出來。這種精細入微的描寫,刻畫了地主階級卑污的靈魂。
③強烈的批判與諷刺特色。小說不僅有頭有尾兩部分的議論,其他許多地方也都穿插著議論成分。這些議論詼諧而精辟,給作品涂上了一層濃厚的批判、諷刺色彩,顯示了魯迅作為一個戰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傳》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精練,飽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語,喜歡夸張,顯示了作者卓越的語言藝術。
魯迅是如何透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深刻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中國國民的劣根性的。
答:魯迅小說《阿Q正傳》是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顯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不徹底性,尖銳地提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本質問題:農民問題。小說表明: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思想啟蒙,徹底打碎農民精神上的枷鎖,才能使他們真正覺醒,走向反抗和斗爭的道路。
小說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時期階級矛盾非常尖銳的一個江南小鎮-未莊,是一個極其貧困的流浪雇農,也沾染了一些流氓無產者的習氣。他無家無業,無親無故,借助在一個土谷祠里,靠著給人做短工維持生活。阿Q的社會地位也非常低,然而可悲的是,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者,卻似乎無真正的愁苦,倒反而總是那么達觀和得意。原來,在他身上束縛著一種可怕的精神枷鎖,那便是精神勝利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點是用從幻想中得到勝利、從精神上戰勝對方的方法來消除恥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謂精神勝利法,實質上是一種奴隸主義和失敗主義的表現。
②愛面子,諱疾忌醫,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和缺點。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③阿Q還欺善怕惡,怕強欺弱。他遭到失敗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敵手作斗爭,比如被趙大爺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議,挨了洋鬼子的哭喪棒,他也不敢抗爭。卻轉而向弱小者去報復。他的調戲小尼姑、與王胡與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強欺弱的表現。
④此外,阿Q還十分麻木、健忘。特別是對于被壓迫被損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說基本上貫穿了一生,如畫圓圈時的思想表現,以及游街時竟因沒唱幾句戲而“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等等,都是精神極端麻木的突出表現。
阿Q性格是某種民族病態的集中表現。它深刻的階級根源出自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其歷史來源則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族侵略的屈辱歷史緊密相連,而農民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不覺悟等弱點,又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魯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實為畫出國民的靈魂,以拯救民族的命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國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所以阿Q是“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
《傷逝》中,如何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揭示出深刻而豐富的時代社會內涵?
答:《傷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時期年輕知識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的典型代表,他們曾經發出過“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的時代強音,并付諸了果敢的行動。但是他們的愛情最終歸于失敗,以悲劇結局。是什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這一悲劇有結實了什么樣的時代社會內涵?
①封建勢力的強大,五司時期雖然出現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識并不市即刻就被一掃而盡的,它仍然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②知識分之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完成,離開了社會解放,無論他們曾經表現得如何堅決,、他們的抗爭終究是軟弱無力的,甚至是一事無成的;
③從子君的角度來說,女性在追求婚戀幸福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獲得人格上的經濟地位的獨立,愛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則美滿的愛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簡析傷逝的思想內涵?
答:《傷逝》是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她的思想內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婦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犀利的知識女性。她以個性解放的為思想武器,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勝利的喜悅卻是悲劇的起點。悲劇的社會根源是封建勢力的壓迫。封建勢力視青年自由戀愛為傷風敗俗,涓生的失業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劇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識戀愛婚姻自由,風斗目標的實現,就把狹窄的小天地當作整個世界,把小家庭生活當作整個人生意義。這樣,人的性格也就必然變得庸俗空虛,膽怯懦弱,愛情也因此褪色,這說明,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另一方面也是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劇說明首要的是要比較清醒地認識,去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不失去“現在”,才可能有“未來”。
結合作品,具體論析《傷逝》采用“涓生手記”的形式,對于表現作品的思想蘊涵、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傷逝》作為魯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寫得異常凄切哀婉,情誼悠長。作品在敘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會議來敘述他于子君的這場另人心碎的戀情。這樣,就便于直接表達任務的內心活動,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對熱戀中的涓生在會館里期待子君到來時的迷惘、憂慮、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著隨手抓過來的書,'耳朵卻聚精會神地聽著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細心地分辨著子君橐橐的腳步聲。憎惡著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的腳步聲,而腦子里卻翻滾著種種禍事的憂慮……。對于涓生后來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內心審處的真情,作者也使用第一人稱將其淋漓盡致地表述出來。當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時,他的悔恨達到了頂點,魯迅用第一人稱如實地寫下了他的悲憤:“我將在孽風和毒焰中擁抱子君,乞她寬容,或者使他快意。
此外,作品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穿插著涓生的議論,在寫實的過程中也時有涓生濃重的抒情。在整個悲劇的敘述過程中,抒情氣憤非常強烈。熱戀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悅,失業后的惶恐,感情瀕于破裂時的痛苦,終于分手后的絕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隱或現、或淡或濃地表現了出來。這樣的敘述方式構成了小說的雙重效果,一是客觀真切地記敘了涓生和子君良人的情感歷程及悲劇結局,使作品表述的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議論與抒情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情力度,突現了涓生深深的自責與懺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也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內涵的感染力。議論與抒情的不斷穿插,還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一種波折起伏的意味,噶故事演義得近近遠遠,既真切又似有些朦朧;即有強烈的現實性,又帶有一種凝重的歷史感;既有生活細節的精心描寫,如用油雞和阿隨的命運來呼應子君感情的變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話語,如涓生所說:“我將在孽風和毒焰中擁抱子君,乞她寬容,或者使他快意。”,“我要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以往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種抒情有將故事提升到一種新的境地,給人留下很大的回味與思考空間。
《沉淪》如何顯示了郁達夫整個創作的基本風格?特別是他的主觀抒情的浪漫主義的風格特色?
答:沉淪是郁達夫小說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本是一個熱愛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時代青年,出于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他來到日本留學,企圖將來一展宏愿。但作為一個“弱國子民”,在異國他鄉遭遇到的不是溫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視和凌辱。嚴重的憂郁、壓抑和傷感使他的心理變形、變態以至絕望,最后以投海自沉來發泄自己的一腔悲憤。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對著祖國的方向,發出了期待祖國早日強盛的申請呼喚。作品對主人公時代憂郁癥和變態性格的大膽描寫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和罪惡,主人公的悲劇命運體現出強烈的反帝愛國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時代精神。
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在藝術風格上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征,這在《沉淪》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①大膽無疑的自我暴露,忠實于“自敘傳”的敘述方式,這體現了郁達夫的一個基本信條,即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郁達夫以自我的個人經驗、情感生活為單純的線索,宣泄一己的自憐、自慚、自卑與自尊、自傲相糾結構成的時代的”零余者“的心史。作者深信,透過”自我“的觀照,能夠折射大千世界,因為,深刻地表現個性,即能表現社會。小說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寫照,也是五四時期一大群染了”時代病“的彷徨、苦悶的青年們的典型。
②濃郁的浪漫主義抒情色彩,突出表現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著力抒發自我的內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脈搏和心靈歷程藝術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的西歐按說注重書法主人公抑郁寡歡、孤獨凄清的情懷,暴露和宣泄人物感傷的、悲觀的甚至是厭世頹廢的心境。他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細膩描摹以及外在景物的襯飾來達到。如《沉淪》中的他“有病的呻吟”表達著作者的社會態度和對人生的悲劇感情。
③以人物情緒的欺負變化來結構作品的“情緒流”的結構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發展,一切以人物情緒的波動來推進情節的發展。如《沉淪》中主人公“他”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傷情調來貫穿前后,形成作品結構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現代小說中一種嶄新的體式——自我寫真的抒情小說,正是這樣在他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中確立的。
④如泣如訴的語調,濃烈明快的語言,清新秀麗的文風。郁達夫的小說,筆觸所及,都顯示出“清、細、真”的特色。淡遠和清愁以清麗、流暢、自然、真摯的文詞,摹寫著主人公心靈的某種律動,有呼之欲出的情韻,有時著墨綺麗,甚至纖濃,卻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時是以樸素、質白取勝,隨興而至,平淡無奇的文字間,先出跌宕多姿的筆意。
《沉淪》在思想內容方面對“五四”小說創作有哪些重要開拓?
答:中篇小說《沉淪》創作與1921年5月,它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品。它的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對“五四”小說創作做出了重要的開拓性貢獻。首先,作品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情思和個性解放的追求,深深地激勵著當時的青年。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所追求的這種愛,不僅只是男女之間狹義的愛情,而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溫暖人心的感情的追求,是對祖國富強的渴望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這也正是當時青年的普遍最求和渴望。特別是作品所著重揭示的主人公的追求與追求的不可得之間的矛盾,不僅反映了青年們的苦悶和憂傷,也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矛盾,控訴了封建專制和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對青年的摧殘。
其次,作品對時代憂郁病及其變態行為的大膽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傳統的倫理道德,無情地撕下了那些假道學先生的面紗。如郭沫若所說:“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萬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似的閃擊把一切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于狂怒了。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這樣露骨得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
總的說來,《沉淪》的主題思想,是沖快一切封建羅網,反抗帝國主義凌辱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頹廢色情只是作者內心苦悶的象征,這苦悶通過大膽的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形式表現出來,構成了郁達夫獨特的反抗黑暗的方式。
《沉淪》所表現的時代憂郁病,其產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答:郁達夫在《沉淪?自序》中說:“第一篇《沉淪》是描寫一個病態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郁病的解剖。”《沉淪》是時代憂郁病患者的直接寫照。
時代憂郁病是有著鮮明的歷史背景的。在“五四”運動的洶涌波濤中,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奮起打碎舊傳統,熱情地歌頌個性解放、戀愛自由,強烈地追求光明。然而“五四”高潮過后,黑暗勢力更加猖獗,青年們自身的升學、進步、戀愛、前途等要求,既沒有得到解決、又看不見國家和社會的出路。于是,苦悶彷徨便成為這些人思想中普遍存在著的心理情緒,也就是所謂時代憂郁癥。郁達夫以《沉淪》中的“他”為典型,揭示了時代憂郁癥的表現以及形成的原因。
封建專制的迫害和種族歧視的侮辱是主人公憂郁癥形成的原因。他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為封建專制的社會所不容。那時,“學校里浸潤著一種專制的弊風,學生的自由,幾乎被壓縮的如同針眼一般的小”,而他又是一個“愛自由的人,對那些迷信的管束,怎么也不甘服從的。”于是處處受到排擠,使他性情憂郁,苦悶寡歡。另外,身在異國,作為弱國子民,他遭到了不堪忍受的歧視和凌辱。他看到,日本人輕視中國人像“輕視豬狗一樣”,他感到,作為“支那人”的滋味像“站在斷頭臺上”一樣。他委屈自尊,不但沒有同情,反而遭到輕笑愚弄。漸漸地,他感染上了嚴重的憂郁病。
簡析《沉淪》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淪》中患有憂郁癥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點。他才華橫溢有無所作為,他自視清高,又苦悶感傷。他常常一個人獨自跑到人跡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讀詩流淚,顧影自憐;當他處在稠人廣眾中時,又感到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還有孤獨;路上遇到日本女學生,他也會因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們交談。這種孤僻于自卑,使“世人與他的中間介在著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對愛情如饑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憂郁癥的一種特殊表現。在他看來,只有愛情才能滋潤他干涸的心田。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壓抑,被扭曲,而以變態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淪。當他最后選擇海洋作為自己的歸宿,以洗滌道德沉淪的污穢時,當他向這多難的世界告別時,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著遙遠的祖國,喊出了令人心碎的聲音“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這與其說是追求愛情的悲劇,不如說是弱國子民的悲劇。
作者筆下的潘先生是怎樣一個典型形象?
答:葉紹鈞筆下的潘先生是一個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個特定的時代環境里來展現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軍閥混戰,潘先生帶領全家逃難,逃難中潘先生的性格特點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風險,就手足無措,狼狽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色十足,得意忘形;處事待人沒有原則,不講品行,得過且過,逆來順受。逃難中的潘先生實際上是動蕩不寧的社會環境中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瑣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正是作者所選擇的對社會給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從這里讓人看到了小市民的痼疾,甚至看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一樣,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種特定的“灰色的卑瑣人生”的藝術象征,其意義超出了小市民的階層,它是中國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
《潘先生在難中》體現了葉紹鈞小說創作的哪些基本風格?
答:《潘先生在難中》也集中體現了葉紹鈞小說創作的風格特色,不僅在取材方面反映了葉紹鈞小說尤其善于描寫城鎮小市民和教育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灰色生活的特點,而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顯示了葉紹鈞小說的基本特色。
①在藝術結構上不追求曲折離奇的情節,而是以質樸的描寫,如實地表現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因此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真實性。
②不僅客觀地描寫潘先生這類小市民的生活狀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瑣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體化。
③作品善于運用富有特征的動作和典型細節來突出人物性格,并使之具有某種特定的幽默感。
④作品的語言純凈洗練,準確嚴謹而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都構成了葉紹鈞小說的基本風格:樸實無華、真切自然。
《子夜》主人公吳蓀甫形象的性格和命運如何體現了作品的思想主題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答:《子夜》思想主題的表現,主要是通過對主人公吳蓀甫形象的塑造來完成的。在《子夜》中,吳蓀甫是一切事件和人物關系的連接點,矛盾突出的核心。作品把吳蓀甫防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階級關系中來刻畫其性格特征,更加突現了這種性格的典型意義。
吳蓀甫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里民族工作業資本家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相當充分地展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即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主義的壓迫下表現出一定的反抗性和進步性,但在壓迫農民,壓迫同行業弱者時卻惟利是圖,毫不手軟,又表現出其保守和反動的一面。吳蓀甫由振興民族工業的勃勃雄心到破產失敗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體現了軟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官僚買辦的壓迫,幻想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終究化為泡影的歷史悲劇。
吳蓀甫形象的典型意義還表現在他鮮明的個性矛盾:他精明強干,有眼光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有歐美現代化的管理知識,有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的野心,但這一切都基于取資產階級惟利是圖的個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現出相當的盲目性,剛愎自用,,色厲內荏,遇到挫折一籌莫展,軟弱無能,無比自私。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充滿了矛盾和虛偽:一面是封建倫理道德的尊者,一面卻獨斷專行,玩弄交際花,奸污女仆,與妻子貌合神離等等。
吳蓀甫形象的共性特征和鮮明個性,使人們對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和前途,以及對中國社會的性質及歷史發表趨勢有了生動而深刻的認識。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