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政治經濟學串講第三章


第三章
一選擇
1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
2勞動力成為商品有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的所有者必須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須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必須*出賣勞動力為生。
3 勞動力商品價值的三個部分:1、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2、勞動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4勞動力的價值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
5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價值的價值源泉。
6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7馬克思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8根據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種不同的形態。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生產出新的產品,其價值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生量的變化。由于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不變資本(c)。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產品中去。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了等價的勞動力價值,而且還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價值,因而這部分資本價值是一個可變的量,所以叫可變資本(v)。
9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企業就能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超額剩余價值。
10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11超額剩余價值實際上仍然是由該企業的工人創造的。
12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是縮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和相應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的結果。
13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14資本主義工資有兩種基本形式: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關系:計時工資是計件工資的基礎,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15名義工資即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的貨幣數量;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買到的各種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16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是:1、名義工資一般呈上升趨勢。2、實際工資有時提高,有時降低,但從長期來看,仍呈提高的趨勢。
17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18社會再生產可分為物質資料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二者的區別:是否將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是為簡。否為擴
19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20資本家總是通過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以便進一步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21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重要源泉,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
21勞動力的不斷買賣只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別人勞動的成果,來繼續無償占有別人更多的勞動,以擴大資本規模和增殖資本價值,這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
22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有機聯系,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價值構成,資本的價值構成變動通常反映技術構成的變動。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所決定,并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可用公式c:v表示。
23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的。單個資本的增大,則是通過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兩條途徑來實現的。
24資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資本吞并中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這是借助競爭和信用兩個強有力的杠桿來實現的。
25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就會日益相對的減少,在有些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絕對的減少。
26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形成兩種趨勢:一,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就日益相對的甚至是絕對的減少;二,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在迅速的增加。
27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一方面,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資產階級手中;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無產階級卻生活極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沒有保證,失業人數不斷增加,許多人陷于依靠救濟的貧困境地。
28在資本主義社會,相對過剩人口有三種形式:1、流動形式的過剩人口。2、潛在形式的過剩人口。3、停滯形式的過剩人口。
29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說明了馬克思曾經從資本積累對無產階級命運的影響中揭示了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尖銳地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它的一極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無產階級的失業、貧困、的積累。在業工人為了減少貧困,就得多受勞動折磨;失業工人不受勞動折磨了,卻要受貧困增大的折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這種對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除這種對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30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社會經濟條件:一是有大批的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二是大量貨幣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31資本原始積累是資產階級運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并使他們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歷史過程。
32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兩個特點: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按資本家的意志勞動;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33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作用是:社會勞動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勞動的社會化程度也有了提高。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一方面是生產不斷社會化,另一方面使生產資料日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主義積累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物質條件;資產階級為自己的滅亡造就了掘墓人。
34勞動力產品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價值的源泉。
35資本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其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取超額剩余價值。
36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條件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
37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剩余價值規律。
二簡答論述
1、為什么說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了解)
(1)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貨幣不是生來就是資本的,只有當它能帶來剩余價值時才成為資本。(2)流通中的等價交換和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余價值。(3)剩余價值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資本家在流通中買到了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夠創造超過自身價值以上的一部分價值。(4)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②勞動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③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它不僅能創造出自身價值,而且還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剩余價值。資本家的貨幣只要和勞動力進行交換,就能夠使其帶來剩余價值。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試用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生產剩余價值即價值增殖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首先要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的過程,而這兩重過程是以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其次,要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增殖的過程來考察。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一點,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那就是價值增殖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叫做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叫做剩余勞動時間。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支付勞動力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創造的價值量大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
3什么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了解)
答: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是剩余價值規律。其內容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的剝削。
剩余價值規律之所以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因為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作為資本的要素存在,而資本的使命就是進行價值增殖。因此,生產必然是服從追求剩余價值這一目的,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都受剩余價值規律支配。同時,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全部過程。
4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因為,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須降低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為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提高生產生活資料生產部門以及與生活資料生產有關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當上述這些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時,生活資料價值便會下降,勞動力價值隨之下降,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梢姡鄬κS鄡r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
5簡述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與解決它的條件。(了解)
答:資本總公式:G—W—G′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與價值規律存在著矛盾: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過程只能使價值形式在商品與貨幣之間轉換,而不能引起價值量的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價值量的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剩余價值是在什么條件下從哪里產生的。對資本總公式的分析說明,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發生價值增殖;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產生剩余價值。所以,從貨幣到資本的轉化,既不能發生在流通領域,也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價值增殖不能發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也不能發生在W—G′階段上,只能發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購買到的這種特殊商品,通過對它的適用能創價值,而且創造出比這個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并使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得到解決。
6如何理解“資本一般”?(了解)
“資本一般”是指資本的一般性質或資本的共性。按照馬克思的論述,資本有如下共性:1、資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資本是一種能自行增殖的價值。2、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它是一種處于不斷運動中的價值。3、資本的生產過程是以勞動力市場的建立為前提的。
7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了解)
答: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兩種,即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它們之間即有區別又有聯系。
首先,從結果和本質上來看,兩種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一致的,即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增加了剩余價值量,提高了剩余價值率。
其次,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任何形式的資本主義生產,都必須把工作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否則就不能生產剩余價值。同時,只有工作日分割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才能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相對剩余價值。
再次,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微小,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家增加剩余價值生產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廣泛應用于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逐漸成為主要的剩余價值方法。
8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什么?(了解)
答: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叫做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利用無償占有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無償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
9資本積累、資本積聚與資本集中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1)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并成少數大資本。
(2)資本積累與資本積聚的關系:資本集聚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資本積累是資本集聚的手段和途徑。
(3)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關系:兩者都是個別資本增大的途經。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兩者的區別表現在:資本積聚會導致社會資本總額的增大,而資本集中則不會。資本集聚要受社會財富絕對增長的限制,因此其增長較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因此它會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資本。
兩者的聯系表現在:資本集聚的增長,必然加速資本集中的發展;資本集中的加快又會反過來促進資本積聚的發展。
10為什么說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了解)
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原因是:第一,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了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為了獲得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必須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以便擴大生產規模。第二,資本主義的競爭規律作為一種強制力量,也迫使資本家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只有不斷地積累資本,他們才能夠更快地和更有效地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并在生產、銷售和信貸方面取得比較優越的條件,從而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11為什么說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同時又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了解)
答:所謂相對過剩人口,是指相對于資本的需要說的,或者說,是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他的需要。相對過剩人口,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大量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其原因是:
第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可以隨時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需要的產業后備軍。資本主義生產周期性發展。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隨時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的需要,起著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大量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資本家加重對在業工人的剝削。在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資本家不僅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到更廉價勞動力,而且可以迫使在業工人接收較低的工資和較差的勞動條件,或者強迫在業工人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
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可能也不會真正愿意消滅失業人口。
12為什么說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了解)
答:社會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講,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因為每一次生產過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質資料,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但同時,每一次生產過程,又會生產出一定的物質資料,為下一次生產過程提供條件。其次,再生產過程同時又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因為每一次生產過程,都是人們在一定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隨著生產的不斷更新和重復,這種生產關系也會不斷地得到維持和發展,離開了一定的生產關系,任何生產和再生產都無法進行。因此,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贾攸c,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己喆痤}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迹?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