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自學考試 > 自學考試備考資料 > 天津2009年自考中國文化史課程考試大綱

天津2009年自考中國文化史課程考試大綱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自學考試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課程名稱:中國文化史

  課程代碼:0414

  第一部分 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與特點

  《中國文化史》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公共關系專科專業所開設的專業選修課之一,它是一門知識性、理論性、學養性較強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考生對中國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其內涵有較系統的了解,熟悉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學術思想、宗教禮俗、文學藝術的特點和文化交流狀況,并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全面提高考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以適應公關工作對其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的要求。

  二、課程設置的目的和要求

  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綜合文化素質,成為高標準的公關從業人員。學習本課程,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國文化史常識,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學術思想、宗教禮俗和文學藝術等的主要特點以及文化交流情況,并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

  三、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關系

  《中國文化史》是本專業當中具有提高性質的一門選修課程,它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史知識。考生可以從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豐富思想,從而對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部分 考核內容與考核目標

  緒 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文化、文化史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國文化史的分期以及各個時期的一般狀況和特點。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一)文化(重點)

  識記:文化一詞的來源;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四類載體。

  理解: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二)文化史(重點)

  識記:文化史的涵義;重要的文化史學者及其著作。

  理解:文化史的分期;中國文化發展各階段的一般狀況和特點。

  上古――構筑中華文化

  第一章 史前文化的多元發生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中國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了解中國文明的幾個重要發源地(三大文化區域),領會中國文明發源于本土,并呈現為多元發展的態勢。理解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以及民族融合與文化的融合、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一般)

  識記:人類起源的四個時期;作為人類起源地之一的中國在各個時期的一般狀況。

  第二節 多元的文明起源(重點)

  識記:世界最古老的、獨立發展的六大文明。

  理解:中國文明發源于本土,并呈現為多元發展的態勢。

  應用:三大主要文化區與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一)黃河流域文化區

  識記:黃河中游文化區的地理位置;仰韶文化;黃河下游文化區的地理位置;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

  (二)長江流域文化區

  識記:長江上游的三星堆遺址;江漢流域文化發展的序列;長江下游文化區的地理位置;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三)燕遼文化區

  識記:燕遼文化區的地理位置;紅山文化。

  第三節 遠古神話傳說的文化意義(次重點)

  識記:保存中國神話的主要文獻;《楚辭?天問》簡況;《山海經》簡況;史前時期中華民族的三大文化集團――華夏、東夷、苗蠻各自的簡況。

  理解:中國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應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應用:民族融合與文化的融合、發展。

  第二章 從神本走向人本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國家的產生、文字的產生,理解殷商、西周文化的發展進程及其由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勢。具體把握殷商、西周文化發展的各自內容。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識記:青銅時代。

  應用:夏、商、周文化發展由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趨勢。

  第一節 從村落到國家(次重點)

  識記:史前時期的村落――半坡遺址、姜寨遺址;超越氏族部落形式的社會組織――良渚文化遺址、紅山文化遺址;國家形態的正式產生;早期國家出現的有力證明――二里頭遺址。

  理解:夏商周三代不是王朝的前后更替,而是并行存在的三個政治集團;三代文化平行并進,互為重疊影響,大同小異。

  應用:財富積累、權力秩序和國家的出現。

  第二節 殷商神巫世界(重點)

  應用:殷商時期宗天尚鬼風氣的興盛;殷周時期之天神的擬人格化、祖先的擬天神化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

  (一)自然神信仰

  識記:上帝是地位最高的自然神;作為上帝使臣的其他自然神;神社;自然神祭祀的目的;自然神祭祀的方式。

  (二)祖先神信仰

  識記:殷商祖先神祭祀頻繁而隆重;祖先神祭祀的目的;祖先神的祭祀方式。

  (三)巫史

  識記:占卜是殷王室生活的重要內容;巫與占卜;巫與史職;巫史的地位;巫史除占卜之外的其他文化活動;有關巫術、祭祀儀式的主要名稱;禮器。

  第三節 文字創制(重點)

  (一)關于漢字的起源

  識記:文字起源的兩種傳統說法。

  應用:對倉頡造字說、源于八卦說的基本評價。

  (二)原始器物上的符號

  識記:原始器物上的符號的兩種類型;兩種符號的使用年代和發現地點。

  理解:原始器物上的幾何形符號、像實物形符號可以視為原始文字的先驅。

  (三)甲骨文

  識記:殷墟甲骨文是至今發現的性質明確的漢字古文字資料;殷墟甲骨文的使用年代;甲骨文的主要內容、形制和出土情況;甲骨文的歷史學價值;甲骨文的文字學意義。

  應用:甲骨文的文化史價值。

  第四節 西周禮樂文明(重點)

  (一)禮的起源

  應用:禮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禮的內涵

  理解:周禮的概念;制定禮儀制度的目的;禮與法不分;禮不是現代意義的法,它以倫理道德作為其根基。

  (三)三禮

  識記:“三禮”;禮儀制度的基本框架――“五禮”:“五禮”各自的內涵。

  (四)周禮與中華文化

  理解:漢儒重建禮制并使之世俗化;周禮與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的精神風貌;周禮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第五節 宗法建構(重點)

  (一)宗法制度

  識記:家族;宗族;宗法;宗法制度的基本內容。

  (二)商代宗法制度

  識記:商代宗族的基本狀況;嫡庶之制。

  (三)周代宗法制度

  識記:周代宗法制度的三個主要特點及其各自的主要內涵;分封制;昭穆制度;尸;喪服制度。

  應用:宗法制與分封制相輔相成,同時配合以世卿世祿制度,是西周政治的特色;周代宗廟祭祀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第三章 禮失求諸野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大變動時代,掌握此一時期七大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特色,理解士人游動的現實基礎,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成因以及儒、墨、道、法、名、陰陽諸學派的傳承情況和基本思想。

  二、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理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內涵。

  第一節 王綱解紐 禮崩樂壞(重點)

  (一)王綱解紐

  識記:東周及其分期;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政治局面;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諸侯國君權的衰微。

  應用: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政治局面的成因。

  (二)禮崩樂壞

  識記:禮崩樂壞的諸種表現;姓氏制度;姓、氏、名、字。

  應用:列國兼并戰爭同時也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基礎。

  第二節 區域文化格局的劃分(重點)

  識記:春秋戰國時期帶有明顯地域特色的七大文化圈。

  應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政局、各地不同的歷史淵源和地理環境與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的形成。

  (一)中原文化圈

  識記:中原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特點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諸侯國和地區;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三晉文化的主要特征;鄭衛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北方文化圈

  識記:北方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特點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諸侯國和地區;趙國的民族兼并與文化融合;燕國的游俠和方士;中山國的夷夏文化的混融。

  (三)齊魯文化圈

  識記:齊魯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特點及其所包括的重要諸侯國;周文化與東夷文化的融匯;魯文化的主要內容;齊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并包性;稷下學宮;齊文化的基本內容。

  (四)楚文化圈

  識記:楚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涵蓋的地區;楚文化的保持特色和兼容并包;楚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楚文化的影響。

  (五)巴蜀文化圈和吳越文化圈

  識記:巴蜀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涵蓋的地區;吳越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涵蓋的地區;兩地文化發展的中斷;兩地文化的邊裔文化性質;兩地文化接受楚文化的影響。

  (六)秦文化圈

  識記:秦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涵蓋的地區;秦文化兼收周文化和戎狄文化;秦文化的特色;戰國時期的變法圖強、廣納人才;《呂氏春秋》;韓非的法家理論。

  第三節 游動的時代(重點)

  (一)“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應用: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發展簡況。

  (二)士與士階層的構成

  識記:士原本的身份和地位;士階層的基本構成。

  (三)游說――春秋戰國時期士的活躍

  識記:養士風氣;著名的養士的王侯貴族:“朝為布衣,夕為卿相”;士的游動。

  應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環境與士階層的活躍。

  (四)士的精神世界

  應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的精神世界。

  第四節 百家爭鳴(重點)

  識記:司馬談把諸子百家總括為六家;劉歆歸納為十家;思想成就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名、陰陽諸家。

  應用:戰國時期多元的政治環境與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一)儒家

  理解:儒家是殷商以來巫史文化的主要承襲者;宗尚西周禮樂文明,主張效法三代先王,尤其推崇周文王、武王、周公;創始人;儒家的主要經典;《論語》及其核心內涵;孔子之后儒家的分裂;孟子的儒學傳承及其主要思想;荀子的儒學傳承及其主要 思想;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并且深刻地影響了秦漢文化。

  應用: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簡況。

  (二)墨家

  理解:創始人;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墨辯”;墨子之后墨家的分化。

  應用:墨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道家

  理解:創始人;《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的主要思想;儒道互補。

  應用:老子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四)法家

  理解:戰國法家的兩派;李悝、吳起、商鞅一派的來源和思想主題;申不害一派的來源和思想主題;戰國末年韓非的集大成的法家思想;秦漢以后,“陽儒陰法”是歷代王朝政治的本質。

  應用:韓非子思想的主要內容。

  (五)名家、陰陽家、兵家

  識記:名家主要討論的問題;惠施、公孫龍各自的思想主張;陰陽家倡導陰陽五行學說;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孫子兵法》的智慧。

  第四章 帝國建構與文化整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理解秦漢時期整合文化的政治措施及其意義,了解漢代經學的基本狀況、漢代士人的生存狀況和士風,深入把握漢代儒學的神學色彩,熟知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形,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遠意義。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文化一統(重點)

  (一)秦王朝的專制集權制度和整合文化的努力

  識記:秦始皇所實施的政治制度變革的基本內容;秦始皇統一文化的主要措施;秦始皇采納倡導法家學說以求統一思想;焚書坑儒。

  理解:秦始皇的政治變革和文化舉措為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二)漢王朝整合文化、統一思想的措施

  識記: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內容:“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理解:漢武帝正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儒學成為學術思想主流的時代。

  應用:秦漢時期思想文化的整合。

  第二節 士人與士風(重點)

  (一)漢代經學狀況

  識記:政府對圖書的搜集和整理;今文經;古文經;今、古文經學的主要區別;今、古文經學的消長和融通。

  (二)漢代士人的入仕之路

  識記:察舉制;察舉的科目;徵辟;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如弟子。

  (三)漢代士風

  理解:察舉制與士風;名士評議與士風;清議;鄉評;月旦評;清流;黨錮之禍。

  第三節 神學迷霧(重點)

  理解:神學是秦漢時期的普遍信仰;術數之學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觀念;陰陽五行是一個比附性的解釋模式;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理論家是董仲舒和劉向、劉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讖緯之學的盛行;讖、緯的涵義。

  應用:秦漢時期信仰陰陽術數的神學思想的基本狀況。

  第四節 海納百川(重點)

  (一)與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

  識記:中國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中國與日本列島的文化交流。

  (二)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

  識記:中國與越南的文化交流。

  (三)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識記:張騫兩次通使西域;絲綢之路;西漢末年印度佛教的輸入;東漢末年的“胡化”浪潮。

  應用:漢代絲綢之路的建立對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應用: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的發展。

  中古――開放融合時代的文化繁榮

  第五章 中古的社會與文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門閥社會的基本特征,切實把握六朝士族的生活好尚、文化修養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基本規則,理解科舉制的歷史貢獻和弊端,深入領會科舉制與文化普及發展的關系;理解盛唐的文化繁榮突出地表現在士人昂揚開朗的精神狀態之上。

  二、考核知識點及考核目標

  第一節 門閥社會(重點)

  (一)門閥社會

  識記:門閥士族的三個特性;士族的概念、士族的形成;九品中正制。

  理解:門閥社會;九品中正制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中央政權直接受到門閥勢力的支配。

  (二)門閥社會的興衰

  識記:“寒門”、“庶族”。

  理解:門閥的政治勢力在東晉達到頂峰;南朝時門閥政治勢力開始衰落。

  (三)門閥士族與文化發展

  理解:門閥士族的好尚與文化,構成了門閥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形態。

  第二節 士族風流(重點)

  (一)士族的生活好尚

  識記:擔任象征高貴身份的清貴官職;不與寒門通婚;重視家諱、家譜;不與寒族往來;注重修飾儀表舉止。

  (二)士族的文化修養

  理解:士族好尚文雅,注重教育,將文化視為立身之本;許多高門士族都才學淵深,一門能文;詩文宴游的風氣;士族所注重的文化修養;玄言詩;山水詩;士族的文化好尚左右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氣;士族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詣,有些甚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巔峰位置。

  應用:東晉南朝士族文化的繁榮及其重要地位。

  第三節 科舉制(重點)

  (一)隋唐科舉制度

  識記:科舉制度的含義;舉子的主要來源;科舉的主要科目;各類科目中,進士科的地位最高;進士科考試的基本規則:“行卷”制度。

  理解:科舉制度反映出的兩個基本原則;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對人才的束縛:“行卷”制度與科舉的弊端。

  (二)科舉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1、學校教育的興盛

  識記:專科學校的興盛;唐朝政府注重加強學校與科舉的聯系;私學、村學的興盛。

  2、文化得到普及

  理解:科舉制推進了文化的平民化趨勢。

  應用:科舉制與文化的普及、發展。

  第四節 盛唐氣象(重點)

  (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理解:經濟繁榮,國勢強盛,社會穩定,為盛唐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士人昂揚開朗的精神風貌

  理解:盛唐文化繁榮突出表現在士人昂揚開朗的精神狀態;國家的繁榮、強盛與穩定,科舉制的推行,激發了士人進取從政的熱情;政治的開明,士人的漫游風氣,使士人精神自由、胸襟開闊;盛唐士人昂揚開朗的精神風貌,使盛唐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展現出恢弘的氣度(即所謂盛唐氣象)。

  應用:盛唐士人的精神風貌與戰國時代、建安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比較。

  第六章 宗教的興盛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佛教傳入中國的基本歷程,熟知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基本情況;掌握道教興起和發展的歷程以及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重要典籍,切實理解中國人宗教生活的多元化。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識記: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中國才有了真正的宗教。

  第一節 佛教的譯傳(次重點)

  (一)佛教的傳入

  識記: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安世高的譯傳活動(“禪數”之學);支讖的傳譯活動(般若學):“六家七宗”;東晉時期著名的高僧;鳩摩羅什的傳譯活動(般若學);僧肇及其《肇論》。

  理解:僧肇所著《肇論》是中國僧人開始正確理解印度佛教的標志。

  應用:安世高佛教譯傳活動的主要內容;支讖佛教譯傳活動的主要內容;鳩摩羅什佛教傳譯活動的主要內容。

  (二)佛教進入中國社會

  應用:佛教得以進入了中國社會的主要原因;慧遠的傳教活動及其《沙門不敬王者論》。

  應用: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

  第二節 佛教的本土化(重點)

  (一)佛教的本土化

  應用:實現中國化或本土化,是佛教扎根中國的必然要求。

  (二)中國佛教宗派

  理解:“師”:“師說”或“師學”:“師說”的主要類別及其所講說的佛典;南北朝的佛教學派普遍關心的問題;《涅?經》的主要思想:“判教”:“道統”;中國歷史上的八個佛教宗派。

  1、天臺宗(法華宗)

  識記:天臺宗得名的由來;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思想特點;所尊佛典。

  2、三論宗

  識記:“三論”所指;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核心思想。

  3、法相唯識宗

  識記: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思想特點;所重佛典。

  4、凈土宗

  識記: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思想主張;所尊佛典。

  5、律宗

  識記:主要研究、傳授的教義;律宗的三個支派(代表人物、支派名稱)。

  6、華嚴宗(賢首宗)

  識記: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思想主張;所尊佛典。

  7、禪宗

  識記:開宗大師;思想主張;《壇經》;禪宗支脈――“五家七宗”。

  8、密宗(真言宗)

  識記:開宗時期;開宗大師;思想主張。

  應用:中國佛教宗派的形成;禪宗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第三節 道教的興起與發展(重點)

  識記:道教的基本性質;道教形成的四個歷史階段以及各階段的代表人物、重要典籍:“五斗米道”:“黃老道”:“樓觀道”。

  應用:張陵在道教發展史上的貢獻;葛洪在道教發展史上的貢獻;寇謙之對道教的改造;陸修靜在道教發展史上的貢獻;陶弘景在道教發展史上的貢獻;唐代道教理論的主要成就。

  第四節 宗教生活的多元化(次重點)

  理解:中古士人亦佛亦道的宗教生活;普通民眾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以及多元化;景教;襖教;摩尼教;回教。

  應用: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新宗教;回教傳入中國的兩條主要路線。

  第七章 學術思想的變遷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切實把握中古時期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詳細了解魏晉、南北朝、隋唐各個時期不同學術思想的發展狀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應用:中古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第一節 魏晉玄學與清談(重點)

  (一)玄學與清談

  理解:玄學產生的時間:“正始玄風”的代表人物及著作;玄學的根源:“有”與“無”:“辯名析理”的討論方法:“名”與“理”:“清談”:“玄風”。

  (二)魏晉玄學的發展階段和派別

  識記:魏晉玄學的三個階段和三個派別。

  1、貴無論

  理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得意忘象”或“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嵇康與“竹林七賢”。

  2、崇有論

  理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3、無無論(獨化論)

  理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三)魏晉玄談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原因

  應用:魏晉玄談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原因;玄學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經學傳統的綿延(重點)

  理解:漢代儒家“六經”;今、古文經學的主要區別;馬融的經學貢獻;鄭玄的經學貢獻:“王鄭之爭”;魏晉時期的“新經學”;杜預及其《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東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經學的發展概況;隋唐時期經學發展概況。

  應用:魏晉時期玄學方法的引入對經學發展的影響;東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經學的不同特點;隋唐時期南、北經學的合流和統一。

  應用:中古時期經學發展的歷程。

  第三節 儒家的道統思想(重點)

  理解:中唐儒學改革和復興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韓愈

  理解: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的實質:“文以載道”:“道統”。

  應用:韓愈對儒學的新解和對佛、道的批判。

  (二)李翱

  應用:李翱及其“復性說”。

  (三)柳宗元等

  應用:柳宗元的“天人相異”思想及其宇宙論。

  應用:中唐時期的儒學改革和復興。

  第四節 儒釋道三教合流(重點)

  理解:儒、釋、道三教各自的中心人物;儒家與佛、道在社會、人生思想理念上的不同:“入世”文化與“出世”文化;三教合流的兩個過程;王通、王績倡導三教合一。

  應用:中古時期三教并存的狀態與合流的趨向。

  第八章 文化的融合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從文化融合的角度,把握中古時期國內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中外交流的基本情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五族入華(一般)

  識記:“五族”所指;五族各部的入華和建立政權情況;五族入華后的“漢化”情況。

  應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第二節 華胡一體(一般)

  識記: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唐代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羈縻政策:“羈縻州”。

  應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外傳(次重點)

  識記: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隋唐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應用: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

  第四節 文化的兼容并包(次重點)

  識記:北朝時期鮮卑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唐代外來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

  第九章 藝術與技術的興盛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古時期我國文化在詩歌、樂舞、書畫、科技諸方面的巨大成就。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詩國高潮(次重點)

  (一)唐詩的發展歷程

  應用:唐詩發展四個階段的基本情況。

  1、初唐

  識記:“初唐四杰”及其詩歌主張;陳子昂及其詩歌主張;沈?期、宋之問對唐詩發展的主要貢獻。

  2、盛唐

  識記:李白及其詩歌的主要成就;杜甫及其詩歌的主要成就;盛唐詩人群體及其各自擅長的領域。

  應用:盛唐詩歌藝術的主要特點。

  3、中唐

  識記:“元白詩派”的創作主張和藝術追求:“韓孟詩派”的創作主張和藝術追求。

  4、晚唐

  識記:晚唐詩歌的共同傾向;晚唐著名詩人及其主要藝術特色。

  (二)唐詩繁榮的原因

  應用:唐詩繁榮的原因。

  第二節 樂舞繁榮(次重點)

  (一)音樂

  識記:南朝的“吳聲”和“西曲”;隋朝的音樂機構;唐朝的音樂機構;唐代民間的音樂活動;唐代的酒筵歌舞;唐代樂曲結構的種類:“大曲”;唐代歌詞的種類;歌詩;曲子詞。

  應用:唐代音樂的繁榮。

  (二)舞蹈

  識記:唐代主要的舞蹈種類;《霓裳羽衣舞》;唐代民間流行的舞蹈。

  應用:唐代樂舞所吸收的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影響。

  第三節 書畫異彩(次重點)

  (一)書法

  識記:鐘繇在書法史上的貢獻;王羲之及其書法成就;王獻之及其主要書法作品:“魏碑”及其主要作品;智永及其主要書法作品;楷書“初唐四家”及各自的書法特點:“顏柳”的書法成就;唐代行書名家及其主要作品;唐代草書名家及其主要作品;唐代書法理論――孫過庭《書譜》。

  應用:唐代楷書的書法成就。

  (二)繪畫

  識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及其繪畫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理論的卓越成就;謝赫的“六法”論;隋代展子虔的繪畫成就;初唐閻立本的繪畫成就;盛唐吳道子的繪畫成就;唐代貴族仕女畫的主要畫家;唐代山水畫的主要畫家;唐代花鳥畫、動物畫的主要畫家;中古時期宗教壁畫的基本情況。

  應用: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成就及繪畫理論;唐代繪畫的全面繁榮。

  第四節 科技成就(次重點)

  (一)數學

  識記:劉徽的數學成就;祖沖之父子的數學成就;王孝通的數學成就;唐代算學課本。

  (二)天文歷法

  識記:虞喜的貢獻;劉焯的貢獻;僧一行的貢獻。

  (三)醫學

  識記:皇甫謐的貢獻;王叔和的貢獻;陶弘景的貢獻;隋唐醫學的分科;巢元方的貢獻;孫思邈的貢獻;蘇敬等的《唐本草》。

  (四)農學

  識記:賈思勰的貢獻。

  (五)印刷術等

  識記:唐五代印刷業的成就;道教對科技發展的貢獻。

  近古――傳統重建與文化轉型

  第十章 專制政體下的文化政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宋代以來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切實把握中古以來歷代大型圖書的編纂情況,了解宋代以來實施文字獄的基本狀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科舉制度的發展(重點)

  (一)宋代

  識記:宋代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明經等科的三級考試制度;制科;詞科:“三舍法”取士。

  (二)元代

  識記:元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及其民族歧視色彩。

  (三)明代

  識記:明代選士制度的特色;明代科舉考試的程序和規則。

  (四)清代

  識記:清代科舉考試的程序和規則;八股文的諸種別稱;八股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具體規定。

  第二節 盛世修典(重點)

  識記:魏晉至唐代的大型圖書編纂情況。

  (一)宋代

  識記:宋代編纂的四部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及其編纂者和基本面貌;宋代的叢書編刻情況。

  (二)明代

  識記:《永樂大典》及其編纂者、基本面貌和存留情況;明代所修纂的儒家經典和佛、道藏及其相關情況。

  (三)清代

  識記:清代編纂的五部類書(《淵鑒類函》、《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古今圖書集成》)和一部叢書(《四庫全書》)及其編纂者和基本面貌;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和叢書。

  第三節 文字獄(重點)

  識記:“文字獄”的內涵和形式。

  (一)宋代

  識記: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李光私撰《國史》案;程?《論語說》案;《江湖集》詩案。

  (二)明代

  識記:明代文字獄的基本情況(表箋、詩文、小說戲曲)。

  (三)清代

  識記:清代文字獄的統計情況;莊氏史案;《南山集》案;年羹堯案及相關的汪景祺案、錢名世案;呂留良案;乾隆朝文字獄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第十一章 文化事業的興衰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宋代以來官學教育和私學教育的發展狀況、刻書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圖書的搜藏和散佚情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學校和書院(重點)

  (一)宋代

  識記: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宋代官方學校教育的基本情況;古代私學的高級形態――書院制度正式確立于宋代;宋初四大書院;南宋書院的興盛和制度化。

  (二)遼金元

  識記:元代的社學制度;元代的書院建設及其特征。

  (三)明清

  識記:明清官方教育的三個等級;明清的國子監教育情況;明清的其他中央官學;明清的府、州、縣學的基本情況;明清社學和義學的基本情況;明清時期書院的禁毀和發展。

  第二節 雕版印刷(重點)

  識記:關于雕版印刷發明的時間;唐五代的印刷狀況:“監本”。

  (一)宋代

  識記:宋代最為繁榮的刻書地點;宋代官刻本的基本情況;宋代家刻本的基本情況;宋代坊刻本的基本情況。

  (二)元代

  識記:元代官刻本、書院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各自的基本情況;元代刻書集中之地;元代對活字印刷術的改進和套版印刷術的發明。

  (三)明代

  識記:明代官方刻書的基本情況;明代家刻本的基本情況;毛晉及其汲古閣刻書;明代坊刻的基本情況及主要地點;明代印刷術的進步。

  (四)清代

  識記:清代官刻本的基本情況;殿本;清代各省官書局的興起;局本;清代家刻本的基本情況;清代坊刻的基本情況及主要地點;雕版印刷術的衰落。

  第三節 典籍聚散(重點)

  (一)宋代

  識記:北宋的圖書搜藏和散佚情況;《崇文總目》;南宋的圖書搜藏情況;《中興館閣書目》;宋代的私人藏書情況和著名藏書家。

  (二)元代

  識記:元代的圖書搜藏情況;元代的私人藏書情況和著名藏書家。

  (三)明代

  識記:明代的圖書搜藏情況;文淵閣;《文淵閣書目》;明代的私人藏書情況和著名藏書家;范欽及其天一閣;祁承 及其《澹生堂藏書約》的藏書建設理論;明代公私藏書的散佚情況。

  (四)清代

  識記:清代藏書家的三個特色;清代著名藏書家;清代的圖書搜藏情況;《天祿琳瑯書目》和《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圖書的征集與禁毀;晚清時期公私藏書所遭受的破壞。

  第十二章 學術思潮的演變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深入了解和把握宋明理學(心學)和清代學術的發展演變,熟知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主要思想,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學術思潮興起的原因。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應用:宋代以來學術思潮演變之軌跡。

  第一節 理學與心學(重點)

  應用:理學產生的思想和學術背景。

  (一)北宋――理學的形成期

  識記:宋初“三先生”及其學術貢獻;理學的奠基者――周敦頤和張載;周敦頤《太極圖?易說》的核心思想;張載的主要著述和思想;理學體系形成于二程;二程的主要著述及其理學思想的核心;二程后學;象數學派著名學者邵雍的著作及其后學。

  應用:張載的思想及其對程朱理學的影響。

  (二)南宋――理學發展的高峰期

  識記: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的多方面著述;朱熹理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朱熹在理學發展上的多方面成就;朱熹和程朱理學優勢地位的確立;宋明理學心學一派的開創者――陸九淵。

  應用:朱熹對理學發展的重大貢獻;陸九淵的思想及其心學方法論的重點。

  (三)元代――朱學的北傳時期

  識記:元代理學發展的基本狀況。

  (四)明初――朱學的統治時期

  識記:朱學絕對統治地位的確立;明前期理學的新氣象。

  (五)明中期――王學的崛起和傳播時期

  識記:陳獻章及其心學思想和方法;湛若水的心學方法;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王學的前三變和后三變;王學的主要論題;王學的傳播。

  應用:王守仁的心學思想。

  (六)明末清初――理學的批判總結時期

  識記:理學的總結性著作;學者們對理學的批評。

  第二節 清代考據學和漢宋之爭(重點)

  (一)清初至中葉的考據學

  識記:清代考據學的別稱:“宋學”;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以及閻若璩、胡渭、姚際恒等學者的學術思想和考據學成就;清中期考據學三派及其主要學者;吳派惠棟、王鳴盛、錢大昕的學術思想和考據學成就;皖派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的學術思想和考據學成就;浙東派章學誠、崔述的學術思想和考據學成就。

  應用:清代考據學興起的原因;清中期考據學的興盛。

  (二)晚清今文經學的復興和古文經學的延續

  識記:晚清今文經學復興的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莊存與、劉逢祿以及馮登府、陳壽祺、陳喬樅的學術成就;后一階段――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成就;俞樾、孫詒讓、章炳麟、王國維等考據學者的學術成就。

  應用:晚清今文經學復興的原因。

  第十三章 化雅入俗的文學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詳細了解宋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的發展和繁榮情況,熟知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并能對其做出一定的分析。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應用:近古文學的發展概況。

  第一節 宋詞源流(次重點)

  識記:詞的諸種異稱;詞的起源;詞早期的創作來源。

  (一)唐五代的詞

  識記:唐代詞創作概況;五代詞創作概況;《花間集》和西蜀詞;南唐詞。

  應用:溫庭筠的詞創作及其貢獻。

  (二)宋詞

  識記:宋初詞家(晏殊、宋祁、范仲淹、歐陽修、晏幾道)的創作簡況;《小山詞》;北宋前期詞體、詞風的轉變――張先、柳永的創作;《安陸集》;《樂章集》;蘇軾的詞創作;與蘇軾大體同時的其他詞作家(王安石、黃庭堅、晁補之、毛滂)及其詞集;北宋后期注重格律的詞作家(秦觀、賀鑄、周邦彥)及其詞集;兩宋之交的詞家(李清照、辛棄疾、岳飛、張元?、張孝祥)及其詞集;辛派詞人(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及其詞集;南宋后期的格律派詞人(姜夔、史達祖、吳文英、蔣捷、周密、王沂孫、張炎)及其詞集;《詞源》。

  應用:柳永的詞創作及其對宋詞發展的貢獻;蘇軾的詞創作及其對詞境、詞的表現手法的開拓;周邦彥的詞創作及其在詞律方面的貢獻;辛棄疾詞作的特色。

  應用:宋詞發展演變的軌跡。

  第二節 散曲與雜劇(次重點)

  (一)散曲

  識記:散曲的產生;與詞相比,散曲的形式更加自由靈活;元代散曲體式的發展過程;小令;帶過曲(合調);套數(套曲、散套、大令);元散曲的分期及前后期不同的創作風格;前后兩期的重要作家;《東籬樂府》;《今樂府》、《蘇?漁唱》、《吳鹽》、《新樂府》;周德清的曲律研究――《中原音韻》。

  應用:馬致遠的散曲創作。

  (二)雜劇

  識記:元雜劇的劇本和演出的基本規則;元雜劇的角色分類:“元曲四大家”;白樸的雜劇創作;馬致遠的雜劇創作;元代前期其他劇作家(楊顯之、武漢臣、紀君祥、康進之、高文秀、石君寶、李好古、張國賓)的創作;元代后期的劇作家(鄭光祖、宮天挺、秦簡夫)。

  應用:元雜劇興盛的原因;關漢卿的雜劇創作;王實甫的雜劇創作。

  第三節 明清小說(次重點)

  (一)明代

  識記:小說是明清文學的代表樣式;章回小說的來源;《三國演義》的版本情況;元末明初除《三國演義》外的其他長篇講史小說;《水滸傳》的版本情況;《水滸傳》的續作;《西游記》的續作;其他神魔小說;《金瓶梅》的版本系統;洪?的《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的“三言”;凌?初的“二拍”。

  應用:羅貫中及其《三國演義》;施耐庵、羅貫中及其《水滸傳》;吳承恩及其《西游記》;蘭陵笑笑生及其《金瓶梅》。

  (二)清代

  識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與《聊齋志異》性質相近的其他作品;《紅樓夢》的創作和版本情況;《紅樓夢》之后的其他小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應用:吳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曹雪芹及其《紅樓夢》。

  第十四章 異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近古以來國內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情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少數民族漢化和民族同化(一般)

  識記:民族雜居的環境、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政策與民族同化;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四個促進作用;契丹遼朝對漢文化的吸收;黨項西夏對漢文化的吸收;女真金朝對漢文化的吸收;元朝對漢文化的吸收;清朝對漢文化的吸收。

  第二節 西學東漸和中學西漸(一般)

  (一)西學東漸

  識記:13世紀末馬可?波羅來華及其《馬可?波羅游記》;16世紀末利瑪竇在華的西學傳播活動;19世紀初馬禮遜在南亞的西學傳播活動;鴉片戰爭后西方傳教士在華的西學傳播活動;中國政府對西學的吸納;20世紀初西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應用:利瑪竇的西學傳播活動。

  (二)中學西漸

  識記:16至18世紀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的譯介情況;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情況;西方學者對中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情況。

  第十五章 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把握宋代以來宗族制度的發展及其特征和功能,了解此一時期宗教的世俗化傾向,熟知宋元明清的市井文化的發展狀況。

  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

  第一節 宗族制度的特征與功能(重點)

  識記:宗法或宗法制度;家族;祠堂、族譜和族田是宋元明清封建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

  應用:宗法制度的由來和發展演變。

  (一)宗譜

  識記:歐陽氏宗譜和蘇氏宗譜――新式宗譜的開創;宋代以后形成的“敬宗收族”的宗譜原則;宋以后宗譜的名目;明清時期宗譜的構成;日本學者秋賀多五郎對宗譜內容和宗旨的十點歸納;修譜的規則。

  應用:明清時期宗譜的構成及各部分的書寫義例。

  (二)宗祠

  識記:宗祠(祠堂);宋元明初祠堂建設的演變;祠堂的結構和供奉制度;神主;祠堂的四項主要功能。

  (三)族田

  識記:族田(公田);族田的種類;族田制度的起源和發展;關于族田的種種規定;族田的四項用途。

  (四)族長

  識記:族長(族正);宗子;族長的權力。

  (五)族規

  識記:族規;族規的異名;族規的來源;族規的七項基本要素。

  第二節 宗教的世俗化(重點)

  (一)宋元明清時期宗教的世俗化傾向

  應用:宋元明清時期宗教世俗化的原因。

  識記:道教世俗化傾向;佛教的世俗化傾向。

  (二)明清時期的民間宗教

  1、白蓮教

  識記:南宋初年茅子元開創白蓮宗;白蓮宗主要的宗教實踐活動;《圓融四土圖》;元代白蓮宗的分化及明清時期白蓮教的情況。

  2、羅教

  識記:明代中葉羅夢鴻(一作羅孟洪)創立羅教;羅教的異稱;羅教的五部六冊寶卷及其主要思想內容;羅教的廣泛傳播;羅教的傳承統系。

  3、明清時期其他主要的民間宗教

  識記:李賓開創的“黃天教”的基本情況;林兆恩“三一教”的基本情況;王森創立的“聞香教”的基本情況;明清時期道教的世俗化及其與民間信仰的融合。

  第三節 市民社群與市井文化(重點)

  (一)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與市井文化的發達

  識記: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構成的變化與市民社群的形成;市民社群趨同的文化趣向;市井文化的通俗性、實用性和宿命論色彩;宋代市井文化活動的類別;說唱類文化活動的主要構成;雜技類文化活動的主要構成;樂舞類文化活動的主要構成;戲劇類文化活動的主要構成。

  (二)元代的市井文化

  識記:元雜劇的創作和演出情況。

  (三)明清時期的城市發展與市井文化

  識記:城市發展狀況;市民社群構成的變化;《水滸傳》、《金瓶梅》對市井文化的反映;說唱和戲曲的發展概況。

  第三部分 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一、考核目標的能力層次表述

  本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理解”、“應用”三個能力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各能力層次為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其含義是:

  識記:能知道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的含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是低層次的要求。

  理解: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別與聯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應用”

  二、指定教材

  《中國文化史綱要》 吳小如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三、自學方法指導

  1、在開始閱讀指定教材各章節之前,應先仔細翻閱大綱中有關這一章的考核知識點及對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和考核目標,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閱讀教材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對基本理論必須徹底弄清,對基本方法必須牢固掌握。

  3、在自學過程中,既要積極思考問題,也要做好閱讀筆記,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加深對問題的認知、理解和記憶,以利于突出重點,并涵蓋整個內容,可以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四、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提出的總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能力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目標。

  3、輔導時,應以考試大綱為依據,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不要隨意增刪內容,防止偏離教材的傾向。

  4、輔導時,應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宜提倡“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爭取幫助,依靠自己學通”的方法。

  5、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考生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解決問題。

  6、要使考生了解試題的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會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7、指導考生按考試目標和考試題型做一定程度的練習,以適應考試。

  8、助學學時:本課程為6學分,建議總課時不少于108學時,其中助學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章

    史前文化的多元發生

    6

    第二章

    從神本走向人本

    8

    第三章

    禮失求諸野

    10

    第四章

    帝國建構與文化整合

    10

    第五章

    中古的社會與文化

    8

    第六章

    宗教的興盛

    8

    第七章

    學術思想的變遷

    8

    第八章

    文化的融合

    4

    第九章

    藝術與技術的興盛

    6

    第十章

    專制政體下的文化政策

    8

    第十一章

    文化事業的興衰

    8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自學考試資格查詢

    自學考試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自學考試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