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學考試政治經濟學原理復習資料(8)


第八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學習目的和要求資本主義的發展要經歷自由競爭和壟斷兩個階段。前幾章考察了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從本章開始到第11章,考察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本章主要講解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帝國主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其變化和發展。
第一節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中,生產和資本集中起著重要作用。生產和資本集中的原因如下:
1.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少數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易于取得銀行貸款,因而能夠采用新技術設備,在更大的范圍內組織生產專業化和協作,降低商品成本。所以,競爭的結果總是“大魚吃小魚”,從而使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到少數大企業手里。
2.隨著資本主義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廣泛發展,通過發行股票把許多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巨額資本,能夠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一個大型的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3.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連續爆發了五次經濟危機,造成了大批中小企業的破產和被大企業所吞并,推動生產和資本迅速集中到大企業的手中。
4.“聯合制”的出現也有力地促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聯合制”是指在生產上有聯系的、處在不同生產部門的一些企業,聯合成為一個大企業,或者是生產主要產品的企業與輔助性企業聯合成一個大企業。“聯合制”具有單個企業所沒有的優越性,促使許多資本主義企業進行聯合,使生產和資本出現集中趨勢。
二、 壟斷的產生生產和資本集中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引起壟斷。所謂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聯合起來,控制和獨占一個或幾個部門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
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之所以必然引起壟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
壟斷產生的可能性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一個生產部門的大部分生產和銷售已被少數大企業所擁有,少數大企業,相互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而且它們的實力雄厚,也有力量操縱和控制這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這就形成壟斷的可能性。
壟斷產生的必要性是:
1.企業的規模巨大,資本充足,實力雄厚,彼此之間的激烈競爭必然使雙方都受到很大的損失。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同時也為了操縱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以獲取高額利潤,這些大企業之間就有必要暫時達成協議聯合起來,形成壟斷。
2.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在一個部門中形成了少數大企業,這不僅使原有的中小企業無力與之匹敵,而且使得能與之相互競爭的新企業難以產生,因為要建立能夠同大企業抗衡的新企業,需要有龐大的資本。因此,少數大企業很自然地在本部門內居于壟斷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迅速發展,并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成了這些國家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列寧指出:“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引起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趨勢。
三、 壟斷組織壟斷組織是指在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中,占居壟斷地位的大企業的聯合。壟斷組織擁有的資本叫做壟斷資本。
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卡特爾是其中一種。卡特爾是指生產同類商品的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壟斷市場,攫取高額壟斷利潤,通過簽訂各種協定(如劃分銷售區、規定商品產量、確定銷售價格等)所組成的壟斷聯盟。參加卡特爾的企業要受所訂協議的約束,但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獨立。卡特爾只是一種初級形式的壟斷組織,這種形式最早在1865年出現于德國。
辛迪加。它是指由生產同類商品的幾個大企業,為了高價銷售商品和低價購買原材料,通過簽訂共同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材料的協定而建立起來的壟斷組織。參加辛迪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獨立性,但喪失了商業上的獨立性。這種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歐比較流行。
托拉斯。它是由生產同類商品或者與該類商品有密切聯系的許多大企業聯合組成的,參加托拉斯的各企業在生產、商業、法律上都不再是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由托拉斯組織董事會及其委任的經理來統一全部經營活動。它是比較穩定和比較高級的壟斷組織形式。這種壟斷組織形式于1882年最先在美國產生,20世紀初迅速發展。
康采恩。它是以一兩個實力強大的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跨部門的、不同行業的許多大企業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壟斷集團,居于統治地位的是作為核心的大工業企業或大銀行。康采恩在20世紀30年代首先出現在法國,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成為最重要的壟斷組織形式。
第二節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
一、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
(一)壟斷利潤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是壟斷,這一實質決定了帝國主義的五大基本經濟特征。基本經濟特征之一是,壟斷在生活中占統治地位。壟斷資本進行統治的目的在于通過壟斷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壟斷利潤是指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在壟斷條件下,壟斷組織要實現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必須有大量的資本,這就需要追求高額壟斷利潤。而壟斷組織要實現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必須有大量的資本,這就需要追求高額壟斷利潤。而壟斷組織可以憑借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壟斷地位,操縱商品市場,提高商品價格,來而取得高額壟斷利潤。
壟斷利潤的源泉歸根到底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創造的剩余價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具體來說,壟斷利潤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1.加強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
2.壟斷組織以壟斷低價購買非壟斷企業的產品,并以壟斷高價出售自己的產品來掠奪非壟斷企業剝削到的一部分利潤。
3.加強對國外人員的剝削。通過資本輸出和掠奪性的商品輸出、廉價購買國外的原材料等途徑來榨取國外人民。
4.通過資產階級國家的財政和信貸,對國民收入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轉入壟斷資本家的腰包。
(二)壟斷價格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是指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或購買生產資料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壟斷價格具體可劃分為兩種:
1.壟斷高價。即壟斷組織在銷售商品時規定的大大超過商品價值或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2.壟斷低價。即壟斷組織向非壟斷企業或小生產者購買原材料和初級產品所規定的低于商品生產價格或價值的壟斷價格。
壟斷價格的出現,使一些商品價格高于價值或生產價格,但是,這種情況決不意味著壟斷價格違背了價值規律,這是因為:
1.壟斷價格的確定不能完全脫離開商品的價值,價值仍是價格的基礎。
2.壟斷價格并沒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價值總量,壟斷價格出現后,全社會的商品價格總額仍然等于商品的價值總和。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
3.通過壟斷價格而實現的壟斷利潤,其來源仍然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和其他勞動者創造的一部分價值。
由此可見,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在發生作用,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三)壟斷與競爭的關系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根本特征,但是,壟斷并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并存。其原因在于:
1.壟斷的出現并沒有、也不可能消滅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這一基礎,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2.在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仍然存在著不少沒有加入壟斷組織的“局外企業”,在這些“局外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著自由競爭。
3.壟斷占統治地位的部門內,幾個大壟斷企業之間也存在著競爭。
4.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
5.壟斷組織與“局外企業”之間的競爭。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自由競爭范圍僅限于局外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占主要地位的是由壟斷本身產生的競爭。
壟斷時期的競爭同自由競爭時期的競爭相比,具有其新的特點:
1.競爭的目的不同。壟斷時期競爭目的是為了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2.競爭的手段有了新的變化。壟斷時期的競爭,除了繼續使用自由競爭時期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憑借壟斷組織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上的統治力量,采取各種強制手段,甚至不惜采取暴力來打垮競爭對手。
3.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也不同。壟斷時期競爭的雙方是實力雄厚、勢均力敵的壟斷組織,而且這些壟斷組織都有著巨大的政治勢力,這就使得競爭特別激烈和持久。這種競爭造成的破壞作用更加嚴重。
4.競爭的范圍不同。壟斷時期的競爭范圍已由國內擴展到國外,而且除了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外,在政治、軍事、文化領域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來的事實證明,壟斷不僅沒有消除競爭,反而使競爭更加劇烈和復雜。
二、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一) 銀行壟斷及其新作用金融資本的形成是銀行業的集中和壟斷緊密相聯系的。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銀行業也形成了集中和壟斷。銀行壟斷形成后,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自由競爭時期,銀行的作用只是充當普通信貸關系的中介人。隨著銀行業的集中并走向壟斷,銀行與工業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同過去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具體說,這些變化有:
1.銀行壟斷形成后,它擁有充足的貨幣資本來為大工業企業提供巨額、長期的貸款,而大工業企業需要的巨額貸款又只能向大銀行取得,這就使大銀行與大企業之間建立起長期的、固定的聯系。大銀行為了使自己貸出的巨額貨幣資本有保障并取得高額的銀行利潤,必然十分關心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對企業使用貸款的狀況進行監督,用擴大或減少貸款、收回貸款等辦法來影響和控制企業,以致決定了企業的命運。
2.銀行和工業企業之間互相占有對方的股票。大銀行憑借自己雄厚的資本力量,除經營信貸業務外,還開展其他的金融活動,控制和操縱大工業企業的經營。
3.銀行把自己的董事和經理直接派到所控制的大工業企業去擔任領導職務,實行人事結合,從而進一步地控制和掌握了大工業企業的經營活動。
由此可見,隨著銀行業的集中和壟斷,銀行的新作用就是由普通的信貸關系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
(二)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在經濟上的統治所謂金融資本就是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溶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一種資本形式。金融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為:
1.壟斷的大銀行通過貸款或購買股票來控制和支配大工業企業,或通過直接投資來創辦工業企業。
2.壟斷的大工業企業滲透到銀行業中去。銀行成了萬能的壟斷者,壟斷的工業企業必然千方百計地要控制銀行,他們購買大銀行的股票,或者自己創辦新的銀行。
3.在大工業企業和大銀行之間的資本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人事結合,雙方的壟斷資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對方的要職。
通過上述三個途徑,使壟斷的銀行資本同壟斷的工業資本實現了完全的融合,形成一種既控制了生產,又控制了流通的萬能壟斷資本,即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形成的同時,也產生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是指掌握著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最大的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一小撮金融寡頭支配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和國家的上層建筑,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宰者。
金融寡頭實現其經濟上的統治主訂是通過“參與制”。“參與制”是指金融寡頭通過收買和持有一定數量股票的辦法,從而實現對其他股份企業控制的一種方式。
金融寡頭首先通過購買一定數量的股票而控制一個人的企業,以它作為“母親公司”,然后再用“母親公司”的資本,購買另一批“孫女公司”。通過這種層層“參與”,形成一個類似金字塔型的結構,金融寡頭就是高坐塔尖的主宰者,支配著比自有資本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資本量。
此外,金融寡頭還還通過創辦企業而掠取“創業利潤”,改組企業實行“資本摻水”以及發行有價證券、辦理公債、從事各種金融投機和房地產買賣等等,來牟取高額利潤。金融寡頭為加強其經濟上的統治,還組成壟斷財團。所謂壟斷財團就是金融資本集團,它是由少數金融寡頭控制的大銀行、大保險公司、大工商企業所結成的壟斷資本集團。
金融寡頭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統治,而且要在政治上和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建立自己的統治。在這方面建立統治的手段,最突出的是通過“個人聯合”,采用“打進去、拉出來”的辦法,把自己的代理人打進政府機關擔任要職,甚至有時由金融寡頭親自出馬擔任政府要職,或者是把過去的國家政要聘請到自己的企業擔任董事或經理,借以實現對國家政府機關的直接影響和控制。
金融寡頭還通過建立各種資詢機構和政策研究機構,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
此外,它還通過自己的強大經濟實力來控制報紙、出版、通訊、廣播、電視等各種機構和企業,從而對上層建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行全面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大大加強了。這表現在:
1.金融資本的實力大大增強,擁有和支配的資本大量增長。這些巨大的金融資本滲透到國民經濟各部門,越來越多地控制著整個國民經濟。
2.金融寡頭進一步加強對國家政權的控制。戰后,金融寡頭不僅在政府機關中有了更多的代理人,而且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本家親自粉墨登場擔任政府的重要職務。此外,金融寡頭還建立各種各樣影響政府政策的機構,名義上是經濟協調機構,實質上是政府政策的策劃者,對政府決策有重大的影響。
3.金融資本進行跨國經營。戰后,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國際化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開發;另一方面金融資本的經濟實力急劇膨脹,大量相對過剩資本要尋找最有利的投放場所,這個場所就是世界各國。金融資本通過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使其經濟統治從國內擴展到國外。
三、 資本輸出(一)資本輸出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不僅在國內實行壟斷統治,而且必然把壟斷統治延伸到國外,對其他國家的人民進行剝削和統治,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資本家或壟斷組織,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經濟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或貸款。
資本輸出雖然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早已存在,但在那時并沒有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并且數量也較小,在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19世紀末 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壟斷階段,資本輸出才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而大規模地發展起來,資本輸出在經濟生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成為帝國主義的又一基本特征。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大量資本輸出具有必要性:
1.在這一時期,壟斷資本家通過壟斷價格和其他手段獲得了日益增多的高額壟斷利潤,使壟斷組織手中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本,這些貨幣資本由于本部門壟斷的形成而不利于繼續大量追加投資。國內一切有利的投資場所又都被壟斷了,新資本要轉移進去是很困難的。雖然國內仍然存在需要投資的經濟部門,但是由于這些部門不能保證壟斷資本家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因而壟斷資本家不愿意投資。這就使得國內出現大量的過剩資本,需要向國外輸出。
2.資本投放最佳的場所是輸出國外,特別是輸到那些經濟落后的國家,那里資本短缺、地價賤、原材料價格低廉、勞動力價格便宜、銷售市場廣闊,資本不論以何種形式輸出,都是極其有利的,而且通過資本輸出還可以帶動商品輸出,從而促使壟斷資本家把大量的過剩資本輸出國外。
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輸出不僅有必要性,而且也具備了資本輸出的可能性。因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敲開了許多落后國家的大門,促使這些落后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卷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而淪為勞動力的出賣者,加上這些國家的主要的鐵路和港口等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已經建成或開始興建,這一切為在這些國家發展資本主義工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此外,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機構日益完善,通訊交通設備越來越精良,信用制度逐步發展,從而為大量的資本輸出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
(二)資本輸出的形式、實質和作用資本輸出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貸資本輸出,它是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或私人銀行和企業,把貨幣資本貸給外國的政府、銀行或企業;另一種是生產資本輸出,它是由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或私人銀行和企業,在國外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礦山和銀行等企業。
從資本輸出主體來看,資本輸出可分為私人資本輸出和國家資本輸出。不論是哪一種形式,其實質都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掠奪、剝削和奴役其他國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確立和鞏固金融資本對世界統治的重要工具,是國際壟斷的基礎。
資本輸出對輸入國的作用:
1.會促使其自然經濟瓦解,刺激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壟斷資本主義資本輸出的本質決定了它的掠奪性,通過資本輸出來控制輸入國的經濟,使輸入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完全服從于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的掠奪需要,要為它們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從而使得資本輸入國的經濟單一化和畸形發展,增大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性,最終必然導致在政治上也不能不從屬于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當然,如果資本輸入國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雖然要給資本輸出國以“貢賦”,但可以避免其他不利的后果,并且可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資本輸出對輸出國及壟斷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1.輸出資本的國家和壟斷組織可以獲得大量的利潤和利息。
2.資本輸出成為輸出國控制輸入國的重要手段。資本輸出國對輸入國貸款時,常常附帶種種條件,一般是通過簽訂協定來獲取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優惠和特權。
3.資本輸出是輸出國擴大商品出口的手段。貸款總要規定債務國要用貸款中的全部或部分來購買債權國的商品,這樣壟斷資本就可以通過資本輸出來帶動商品輸出,既可以從貸款中得到高額利息,又可從同一貸款中由于購買債權國的商品而賺取高額利潤,列寧稱其為“要從一條牛身上剝下兩張皮來”。
4.資本輸出使金融資本的銀行網遍布全世界。
大量資本輸出對輸出國也會帶來消極作用:
1.由于資本輸出給輸出國帶來巨額的利潤,這就使輸出國以“剪息票”為生的食利者階層人數大大增長,進而使資本輸出國成為“食利國”。
2.大量的資本輸出到國外,這些資本不能用于本國進行生產經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國經濟的發展。
3.資本輸出使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都要拼命爭奪投資場所,必然導致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
(三)戰后資本輸出的特點戰后資本輸出劇增并出現新的特點。
1.資本輸出的流向發生了變化。戰前,資本輸出的主要流向是經濟落后國家和殖民地附屬國。據統計,1938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中,輸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部分占70%,輸向發達國家的占30%。戰后,資本的投資重點已逐漸轉向發達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之間互相輸出資本為主要輸出流向。
2.在私人資本輸出增長很快的同時,國家資本輸出增長更快,并成為日益占重要地位的資本輸出形式。
3.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輸出的主要形式往往采用對外“援助”。戰后,由于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廣泛發展和舊殖民體系的解體,迫使壟斷資本主義的擴張策略不能不隨之變化,資本輸出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往往以對外“援助”的形式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輸出。這種“援助”分為貸款和“贈與”兩種方式,貸款要還本付息,從中還能看到資本輸出的性質,而“贈與”則掩蓋了資本輸出的本質。其實,“贈與”在表面上是單方面的“無償贈送”,實際上總是附加種種條件,通常要求受“援”國用所“贈”之款購買提供“援助”的國家的商品,由提供“援助”的國家監督使用所“贈”之款,受“援”國還要向提供“援助”的國家提供優惠的貿易和投資的條件;接受軍事“援助”的國家還要承擔一定的軍事義務,諸如提供軍事基地,允許提供“援助”國家在受“援”國駐扎軍隊等等。
四、 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一)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這是帝國主義的又一基本特征。
國際壟斷同盟是指資本主義各國最大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定而結成的國際性壟斷經濟聯盟。
壟斷組織形成之后,首先是建立起在國內市場的統治,在此基礎上,壟斷組織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必然要通過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來向外擴張。隨著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日益增加,各國壟斷資本爭奪國外的商品市場、原材料產地和有利的投資場所的競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幾個強國的最大的壟斷組織,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造成雙方的巨大損失,為了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只有暫時妥協,通過簽訂各種國際性的協定或條約,劃分世界市場范圍,從而建立起國際壟斷同盟。
(二) 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卡特爾一直是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是控制同類產品絕大部分生產的幾個國家的最大的壟斷組織訂立國際協定,分割世界市場,規定壟斷價格,以保證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全世界締結正式協定的國際卡特爾,戰前大約有 1200個。這些國際卡特爾簽訂的協定內容包括劃分銷售地區、規定商品銷售價格和銷售數量,彼此交換技術發明和共同享受發明專利等等。
戰后,國際壟斷同盟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國際卡特爾的作用下降了,但代之而起的國際壟斷組織,即跨國公司成為主要形式,并且出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壟斷同盟。
(三)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原因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要不斷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分割。這是因為:
1.國際壟斷同盟的建立必須服從各國大壟斷資本家追求壟斷高額利潤的目的。由于情況的變化,如果原來達成的協定在新情況下不利于大壟斷資本家獲取更多的利潤,必然要取消原來的協議而重新簽訂新的協議。
2.國際壟斷同盟中達成分割世界的協議,誰分得多誰分得少,惟一的原則是資本實力的大小。因此,當各國壟斷組織的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時,勢必要求推翻或修訂原來的分割世界市場的協議,進行重新分割,這種重新分割的過程是一場尖銳的斗爭過程。
戰后,各國壟斷組織往往是通過自己所建立的跨國公司來占領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進行經濟上重新分割世界的斗爭。
五、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一)壟斷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瓜分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必然導致其從領土上分割世界,即搶占殖民地。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開始占領殖民地,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領土第一次被各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完畢。隨著世界領土的瓜分完畢,全世界各國便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宗主國;另一部分則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從而在世界上形成了壟斷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要爭奪殖民地,對世界領土進行分割,根本原因在于殖民地對他們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1.殖民地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
2.殖民地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最可靠的商品銷售市場。
3.殖民地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最有利的投資場所。
4.殖民地是維持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霸權地位和建立軍事基地的重要條件。
5.殖民地還是維持和加強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統治的重要條件。
(二)壟斷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重新瓜分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領土是按其實力來進行的。雖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的領土已被瓜分完畢,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使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必然發生新的變化,當新的力量對比狀況同原來的領土分割狀況不相適應時,重新分割世界的斗爭就必然尖銳起來,導致重新瓜分世界成為不可避免。
重新分割世界同第一次分割世界不同,第一次分割世界是在“無主”的土地上去占領,重新分割則是對“有主”的土地進行分割,要把土地從一個國家的手中轉到另一個國家的手中。這種重新分割必須進行實力的重新較量,誰的實力強大并戰勝對手,土地就從失敗者的手中轉到勝利者的手中。所以,重新分割世界往往導致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人類歷史上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領土而引起的。
(三)戰后新殖民主義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殖民經濟附屬國擺脫了原來的殖民統治,走向民族民主解放的道路。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決不放棄對原來的殖民地附屬國的控制和剝削;另一方面又迫于形勢而不得不拋棄舊殖民主義的那一套統治方式,變換新的控制和掠奪手法,即新殖民主義。
新殖民主義與舊殖民主義的區別在于:舊殖民主義是通過赤裸裸的軍事侵略,扶植自己的傀儡,直接控制殖民地附屬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對當地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暴力統治,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攫取高額的利潤服務。新殖民主義則采用比較隱蔽的、間接的辦法,主要是以經濟滲透的辦法來繼續控制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從而使壟斷資本的各種經濟利益繼續得到保證。
新殖民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和剝削的手法很多,主要是打著“援助”的旗號進行國家資本輸出,以此控制受“援”國的政治經濟。還通過建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以掠奪這些國家的原材料和占領商品銷售市場。此外,還利用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賤買貴賣的不等價交換,利用自己在先進科學技術上的壟斷地位,在技術轉讓中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敲詐勒索等。
第三節 壟斷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需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和認識:
1.壟斷是帝國主義國家國內和國際生產關系的實質。
2.壟斷在經濟生產中占統治地位,是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標志。
3.在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在經濟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從而必然把壟斷統治滲透到上層建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控制著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科學、文化、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壟斷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
4.壟斷的統治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
5.壟斷是商國主義五個基本經濟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礎,也可以說,五個基本經濟特征都是壟斷在國內和國際范圍內的表現。第一個特征是最根本的,其他各個特征都是在第一個特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第一、二個特征是壟斷統治在國內的表現,第三、四、五個特征是壟斷統治在國際范圍內的表現。帝國主義五個基本經濟特征貫穿著一根軸線,具有共同的本質。
?09年4月全國各省市自學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匯總
?環球網校2009年自考課程查看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