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學考試政治經濟學原理復習資料(5)


第五章 資本的流通過程
學習目的和要求資本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還包括流通過程。這一章我們把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結合起來分析資本運動的全過程。資本運動分為個別資本運動和社會資本運動二個方面。分析個別資本運動就是分析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其目的是闡明資本運動過程中經歷的階段,采取的職能形式及其職能,資本循環正常進行的條件,闡明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以及加速資本周轉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分析社會資本運動,就是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其目的是闡明社會資本再生產所要求的基本比例關系,以及社會資本再生產正常進行的實現條件,并通過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矛盾的分析,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內在矛盾與生產過剩危機。
第一節 資本的循環
產業資本在運動過程中,順序經過購買,生產和銷售三個階段,并相應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所以產業資本循環,不僅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而且是三種職能資本循環,即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的統一,要保持產業資本不間斷的連續循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使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并存;二是必須使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在時間上不斷地接續。資本不僅包含著資本主義的階級關系,而且還是一種運動。
一、 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
(一) 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資本運動的第一階段是購買階段。在這個階段上,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他的貨幣資本就變為生產資本。這個階段屬于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生產階段。資本家從市場回到生產場所,把購買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用了生產消費。經過生產過程,生產出一定數量的商品,這些商品的價值大于因生產它們從耗費的生產要素的價值。經過這個階段,資本由生產要素形式變成商品形式,即由生產資本變為商品資本。
第三階段是售賣階段。資本家回到市場,把生產出來的商品賣出,換回貨幣。經過這個流通過程,資本家又重新采取了貨幣形式。不過,資本家換回的貨幣比原來付出去的貨幣要多一些,這個貨幣量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二)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資本在它運動的三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售賣階段,分別采取了三種不同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資本只有順序經過三個階段,相應的采取這三種形式,才能達到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
在購買階段,資本家把貨幣轉化為商品(G-W),這個經濟活動本身和一般的商品流通并沒有什么區別,都是買賣行為。但和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貨幣不同的是,資本家的貨幣一方面執行著貨幣的職能,另一方面執行著資本的職能,它是貨幣資本。貨幣資本的職能就是通過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購買為剩余價值生產準備條件。
資本的生產階段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過程,是資本循環過程中的決定階段。經過生產階段,資本不僅由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而且資本在數量上發生了增殖。
第三階段是售賣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的產品本來就是為市場生產的產品,必須把它賣掉,使資本家能夠收回它所消耗的預付資本的價值,并且把剩余價值實現為貨幣,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售賣收回資本價值和實現剩余價值。
產業資本順序地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經過三個階段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這個全部運動過程叫產業資本循環。
由于產業資本循環不僅包含了流通過程,而且還包含了生產過程,即創造剩余價值的過程,所以只有這種資本才能夠決定社會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至于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雖然在歷史上很早就產生了,但由于它們并不支配生產領域,所以,它們也就不能決定社會生產的性質,不能形成獨立的生產方式。恰恰相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業和借貸資本的性質也是由產業資本的性質決定的。
二、 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形式在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與三個階段相適應,產業資本采取三種形式,即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這不是三種獨立的資本,而是產業資本運動過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產業資本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使自己保存和增殖,因此,它不能在完成一個循環以后就停止下來,而必須周而復始地循環下去,這樣,產業資本循環的公式也就成為無止境的:
這個不斷重復的循環過程表明,在產業資本不斷運動過程中,不僅進行著貨幣資本循環,而且還同時進行著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因此,產業資本循環是三種資本循環形式的統一。
貨幣資本循環。貨幣資本循環是從墊支的貨幣資本(G)開始,經過三個階段和三種資本形式的變化,到價值增殖了的(G ‘ )結束。用公式表示為 G―W…P… W’―G‘ .生產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就是從生產資本開始,經過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的變化,重新回到生產資本的過程。用公式表示為:P…W’―G‘。G―W…P.商品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經過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的變化,重新回到商品資本的過程,用公式表示為: W’―G‘。G―W…P…W’。
三、產業資本實現連續不斷循環的條件
資本要實現各個階段不間斷的連續循環必須具備以下二個條件:
第一,全部資本必須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同時處在三種形式上,即一部分處在貨幣資本形式上,一部分處在生產資本形式上,另一部分處在商品資本形式上。只有這樣,資本的三種形式才能逐個地依次更替,循環的三個階段不會中斷,資本的循環才能不間斷地連續進行。這叫做產業資本循環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并存性。
第二,實現資本不間斷的循環不僅要使資本分為三部分,同時處在三種職能形式上,而且要使每種形式的資本都必須連續不斷地通過三個階段,依次改變它們的形式,并且回到原來的形式上來。也就是說,同時并存的三種資本形式都必須不停地進行循環。如果資本中任何一種職能形式的循環發生中斷,三種職能形式就不能同時存在,資本循環就會停頓下來。
第二節 資本的周轉
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就叫資本周轉。資本周轉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時間是由勞動時間、勞動對象受自然力作用時間、生產資本儲備時間和勞動過程中斷時間四個部分構成。流通時間是由購買時間和售賣時間構成。由于各個資本的周轉時間不同,因而它們的周轉速度也不同。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有生產領域的因素和流通領域的因素。生產領域里的因素主要是生產資本的構成,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和它們的周轉速度。加速資本周轉速度可以減少預付資本,特別是預付可變資本,可以增加年剩余價值量,可以提高年剩余價值率。
一、資本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資本循環一次所需要的時間,它是由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來決定的。資本在運動過程中,要經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資本在生產領域停留的時間叫生產時間,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叫流通時間,這兩部分時間的總和構成資本的周轉時間。這個時間也就是全部資本價值從一個循環周期到下一個循環周期的間隔時間。
由于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生產條件和流通條件不同,它們周轉時間的長短也是不相同的。周轉時間不同,一定時期內的周轉速度也就不一樣。為了衡量和比較各個資本周轉的速度,必須有一個共同的計量單位,因為在歷史上,最重要的農產品都是一年收獲一次。如果用“u”表示周轉速度的共同計量單位??年(12個月),用“U”表示一定量的單個資本的周轉時間,用“”表示資本在一年中的周轉次數,那么,計算資本周轉速度的公式就是: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資本周轉速度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由于周轉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因此,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可以分為生產領域中的因素和流通領域中的因素。在生產領域中,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基本因素有生產資本的構成和生產時間的長短;在流通領域則受流通時間長短的影響。
二、 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時間是指資本在運動過程中停留在生產領域的時間。一般說來,生產時間是由四部分組成的,即勞動時間、勞動對象單獨受自然力作用的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勞動過程周期性地正常中斷時間。
勞動時間。它是勞動者使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直接加工制作,完成一件產品所必需的工時。勞動時間越長,資本周轉速度越慢,為了維持生產連續進行所需要的預付流動資本也就越多。
勞動對象單獨受自然力作用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勞動過程因為受產品的性質和制造產品的方式本身制約而發生中斷。勞動對象受自然力作用,要經過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理的變化。由于這種情況的存在,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就會發生差距,生產時間要比勞動時間長。在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部門中,預付資本的周轉時間會因為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多少而相應地增減。
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為了保證生產過程不間斷地進行,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和其他生產資料。這種處在儲備狀態的生產資本是使生產過程連續不斷進行的一個條件,從而也是預付資本的組成部分。這種資本的數量越大,儲備的時間越長,資本的周轉時間也就越長。
停工時間。勞動過程常常存在周期性地正常中斷時間,例如,工人必需休息時間、夜間停工時間以及機器設備必需的停工維修時間等等。在這些時間內,勞動資料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同時中斷,但仍然留在生產領域。這部分時間越多,生產資本的周轉速度也就越慢。
流通時間是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另一個基本因素。流通時間是指資本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資本的流通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購買階段,二是售賣階段。因此,資本的流通時間也分為二個部分,即購買時間和售賣時間。這兩部分時間比較起來,售賣時間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縮短流通時間,特別是縮短售賣時間,對于資本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決定資本流通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有銷售市場、原材料、燃料的主要供應地和生產地點的距離,交通運輸的發展情況,市場供求狀況以及交易契約規定的交貨、付款時間的長短等等。其中,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是使周轉時間產生差別的一個經常性的因素。
三、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除了取決于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因素以外,還取決于生產資本的構成,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
固定資本是指投在廠房、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上的生產資本,這部分資本在資本家開辦企業時是必須全部地一次預付的。從物質形態上看,它在多次的生產過程中始終保持原來的實物形式,并且反復地發揮同樣的勞動資料的職能。但是,它的價值卻不是經過一次生產過程就全部轉移到產品中,而是逐次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產品中去,通過產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收回來,直到它的使用價值完全喪失,它的全部價值才能轉移完畢,完成一次周轉。
投在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上的生產資本其價值周轉方式則是另一種情況。這部分資本在實物上一次全部消耗,它們的價值在一次生產過程中便全部轉移到產品中去,構成新產品價值的一部分。隨著產品的出售,全部地一次收回來。這部分生產資本,在每次生產過程中,在實物上都是一次投入,一次消耗完畢;其價值一次預付,一次全部轉移到產品上去,全部價值都處在流動過程之中,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流動資本。
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也屬于流動資本。資本家投入這部分資本,由工人在一次生產過程中重新生產出來,加到新產品中去,通過商品的出售,這部分資本價值又重新回到資本家手中,繼續用于購買勞動力。
在前面,我們曾經根據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目的是為了說明剩余價值的來源。目的是為了考察資本周轉的速度。這兩種劃分方法見表5-1所示:
如果只把生產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而不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然會抹煞可變資本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特殊作用,掩蓋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和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固定資本的磨損由于產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影響和作用造成的損耗。無形磨損也叫精神磨損,是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原有的固定資本的價值受到損失。
為了保證生產能夠繼續進行,把每年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固定資本價值以貨幣形式提取出來,以便將來購買新的機器設備,從物質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資本折舊。逐年用貨幣形式提取的固定資本價值就叫固定資本折舊費,或折舊基金。每年提取的折舊費同固定資本的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四、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為了衡量和比較各個企業的資本周轉速度,必須考察企業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即預付資本各個組成部分的平均周轉。
要計算生產資本各個部分的平均周轉,必須把固定資本不同部分的特殊周轉化為周轉的同種形式,即轉化為以貨幣來表現的價值周轉形式,才可以計算它們的平均周轉速度。
全部預付資本各個部分的平均周轉可以用一年的周轉次數來表示。計算方法是用一年中固定資本周轉的價值總額加上流動資本周轉的價值總額,除以預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就是全部預付資本在一年中的周轉次數。計算公式如下:
總周轉速度取決于三個因素:(1)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2)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3)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生產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即生產資本的構成。由于固定資本比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慢得多,因此,固定資本所占比重越大,則預付總資本的周轉速度就越慢。
五、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帶來剩余價值,運動的速度越快,帶來的剩余價值就越多,資本增殖的能量就越大,增殖的程度就越高。
資本運動的速度是指資本周轉的速度。資本周轉速度。會影響資本的增殖。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資本周轉速度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二是資本周轉速度對年剩余價值率的影響。
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確切地說,可以用較少的預付資本得到同樣多的剩余價值。
乍一看來,資本增殖程度的提高,似乎不單純取決于雇傭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提供剩余勞動量的多少,而且還要取決于資本周轉本身以及單純的流通過程,似乎加快周轉的資本本身就能自行增殖。實際不然。
加快資本的周轉速度,使同額預付資本能夠帶來更多剩余價值的根本原因在于,預付資本周轉的加快,使其中的預付可變資本周轉加快,實際發揮職能的可變資本量增大,年剩余價值就增多,年剩余價值率就提高。
年剩余價值率,我們用來 表示,它是一年中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總量(M)和預付可變資本(V)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
年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的含義是不同的。剩余價值率( )表示工人受剝削的程度,也叫剝削率。年剩余價值率( 或M/V)所表示的則是以一年為計算單位的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
從年剩余價值率( )的計算公式推演如下:
可見,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和同它不能分割的可變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年剩余價值率的大小。這對于資本增殖程度的高低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資本家總是力求加速資本的周轉,使同額預付資本帶來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
第三節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資本運動包括單個資本運動和社會資本運動兩個方面。這一節就是在上二節分析單個資本運動的基礎上,把各個資本家的資本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總資本來分析它的運動。要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客觀上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順利發展的問題,也就是整個社會生產客觀上要求按照怎樣的基本比例關系才能正常進行的問題。學習這一節馬克思關于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另一方面對于我們搞好社會主義的社會再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
(一)社會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存在著成千上萬個資本主義企業,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單位,都是獨立地發揮資本的職能,它們各自通過自身的資本循環和周轉,實現自己的價值增殖。資本家對獨立經營的企業所投入的資本,就叫個別資本或單個資本。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各個企業互相分工,各自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中生產各種不同的產品。它們雖然都擁有自己的資本,獨立經營,但它們又必須通過商品交換,互相提供生產資料和銷售產品,彼此不能分離。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單個資本的總和,就是社會資本或稱社會總資本。而相互交錯的各個個別資本運動的總和就是社會資本運動。
(二) 社會總資本的運動社會資本的運動不僅包含生產消費,而且還包含個人消費,所以只有從社會總產品出發,即從社會資本每年發揮職能所生產出來的社會總商品資本出發,才能對社會資本的運動作出正確的分析。我們分析社會資本的運動,實際上就是分析社會總商品資本的運動。
應當指出,產品的實物補償問題是社會資本再生產考察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問題。因為,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不同,社會資本已經包括了所有的個別資本,它在再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物質資料,只能從它本身的產品中獲得補償,而不能再借助于另外一個資本的產品來獲得補償。正由于這個原因,社會總產品能否和如何在實物上補償當年消耗掉的各種物質資料問題,就成了社會資本再生產能否正常進行的一個現實的和重要的問題。我們只有對這個問題作了詳細考察以后,才可能了解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是怎樣進行的。
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從另一方面說,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如果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都能夠在價值上和實物形態上找到互相補償的另一部分產品,那么,社會總產品就能順利地實現,從而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也就能正常地進行。所以,社會資本再生產所要研究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三) 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前提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既然要從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兩方面來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那就必須從價值形式方面和物質形式方面來分析它的構成。
社會總產品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以一年為計算單位),社會物質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總產品按價值形式分為、、三個部分。C代表不變資本價值,即為了生產產品而消耗了的生產資料價值。這部分價值不是當年生產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而是過去創造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這部分價值必須用來補償不變資本的支出。V是可變資本的價值,也就是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價值。是剩余價值,即工人階級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社會總產品按實物形式區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生產資料是用于滿足生產消費所需要的,如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消費資料是用于滿足個人消費所需要的,如食物、衣服等等。
同社會總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相適應,整個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即生產生產資料的第一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第二部類。我們分別以羅馬數字“Ⅰ”和“Ⅱ”表示上述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
馬克思關于把社會總產品按價值形式區分為、、,按實物形式區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把社會生產區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適應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分析所需要的,因為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不僅要說明社會產品的價值補償,而且要說明社會產品的實物替換。因此,關于社會總產品構成和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出發點和理論基礎。
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是從簡單再生產開始的,因為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
根據上面所說的社會總產品從價值上分為c、v、m三個部分,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以及所設的假定,可以用下列圖式來說明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如何順利實現的問題。
這個圖式說明社會總資本價值為7500,其中第一部類的資本為5000,分為4000C和1000V,第二部類的資本為2500,分為2000C和 500V,假定剩余價值率都是100%,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分別獲得的為1000和500.這樣,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產品價值為6000,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產品的價值為3000.全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那么,兩大部類的產品是怎樣經過交換得到實現的呢?這里有三種情況:
(1)Ⅰ中的4000C,要在第一部類內部進行交換。這是因為在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中,相當于4000C的產品,只能同于生產消費,而第一部類的資本家正好要用它來補償本部類已經消耗掉的不變資本。價值4000的生產資料產品就實現了。
(2)Ⅱ(500V+500 )要在第二部類內部交換。這是因為第二部類500V的產品價值,等于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由工人向本部類資本家購買生活消費品。500 的產品價值,用于本部類資本家的生活消費,這部分產品在本部類內部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交換。這樣Ⅱ(500V+500 )的消費資料產品都在本部類內部得到實現。
(3)Ⅰ1000V+1000 和Ⅱ2000C要在兩大部類之間交換。這是因為第一部類1000V的價值要作為工人的工資,加上1000 都要分別用于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但這部分產品在物質上都是生產資料,不能用作生活消費,必須和第二部類交換消費資料;另一方面,第二部類2000C 的價值要用來補償生產中已經消耗掉的生產資料,但它的實物形式是消費資料,不能用于生產消費,必須和第一部類交換生產資料,再生產才能進行。這樣,第一部類有1000V+1000 ,即價值2000的生產資料要和第二部類交換消費資料;第二部類有2000C的消費資料要和第一部類交換生產資料,兩者在價值上恰好相等。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Ⅰ(1000V+1000 )和Ⅱ2000C的產品都實現了。
用圖表示如下:
通過以上兩大部類內部交換和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全部賣出,實現了價值補償;需要買進的各類產品也全部買進,得到了物質替換。這就是說,社會總產品已經全部實現,社會生產又可以在原有規模上繼續進行。
為了排除與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沒有直接關系的一些干擾因素,馬克思除了暫時把積累的因素撇開以外,還假定:(1)整個社會經濟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只有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2)生產技術條件不變,資本有機構成不變;(3)剩余價值率不變;(4)一切商品都按價值出售;而且商品的價值和價格都不發生任何變動;(5)再生產周期是一年一次,不變資本中的固定資本也和流動資本一樣,在一年中全部消耗掉,其價值全部轉移到產品中去;(6)沒有對外貿易,只限于一國范圍內考慮問題。(編者案:此部分可作為背景材料處理)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就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為:Ⅰ =ⅡC從中還可以引伸出下面兩個實現條件:
(1)Ⅰ =ⅠC+ⅡC,即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不變資本價值之和。
這個公式表示了生產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說明了社會資本再生產要保持原有規模不斷地進行,第一部類的產品就必須能夠補償兩大部類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如果第一部類的產品超過了兩大部類補償已經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需要,就會出現生產資料過剩,反之,如果滿足不了兩大部類補償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需要,簡單再生產就不能維持下去。
(2)Ⅱ =Ⅰ +Ⅱ ,即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總和,也就是必須等于兩大部類新創造的價值總和。
這個公式表明了整個社會消費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生活消費品的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如果社會上對于消費資料的需求大于第二部類生產的產品價值總和,消費資料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社會上對消費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如果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超過了社會上對消費品的需求,就會出現生產過剩,一部分消費資料就會賣不出去。這兩種情況都會使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受到阻礙。
三、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考察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需要把積累的因素加進來考慮。
資本家要擴大生產規模,必須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因而要有追加的資本。從社會的全局來說,追加資本的來源,只能是資本的積累,也就是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如果是單純依靠資本積累,追加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從而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數量來擴大生產規模,這叫做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如果是單純依靠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擴大生產規模,這叫做內涵的擴大再生產。一般來說,內涵的擴大再生產也需要增加資本的數量,也要有資本積累。所以,把擴大再生產發為外延和內涵兩種類型,同有無積累沒有直接聯系。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
第一,要實現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首先要使兩大部類的企業都能買到追加的生產資料。因此,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產品,就應當在補償兩大部類已經消耗掉的生產資料以外,還有剩余,以便供給兩大部類企業追加不變資本,即Ⅰ >ⅠC+ⅡC.如果從兩大部類的關系看,這個前提條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Ⅰ >ⅡC第二,為了使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能夠進行,還需要有另一個前提條件,即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除了能夠補償兩大部類原有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品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剩余,用于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增加雇傭工人對于消費資料的需要。用表示資本家必須用于自己消費的一部分剩余價值,那么,這個前提條件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Ⅱ(c+v+m)>Ⅰ(v+m/x)Ⅱ(v+m/x)
如果從兩大部類的關系來看,這個前提條件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Ⅱ(c+m-m/x)>Ⅰ(v+m/x)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我們用下列圖式來說明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是怎樣進行的。假定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是4:1,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是2:1,剩余價值率,第一年社會總產品及其構成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 =6000Ⅱ1500C+750V+750m =3000為了第二年擴大生產規模,假定第一部類的資本家從1000 中拿出一半(500 )用于積累;又假定資本有機構成不變,仍然是4:1,那么,用于積累的500m就需用400 m購買生產資料,轉化成追加的不變資本,我們用400 表示;用100 購買勞動力,轉化成追加的可變資本,用100表示。經過這樣的積累,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按其用途分為下列幾部分:
Ⅰ4000C+400 +1000V+100 △V+500( m/x)=6000其中,(4000C+400△C)這部分生產資料產品在第一部類內部通過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得到實現。(1000V+100△V+500m/x)這部分生產資料產品,不能用來滿足本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需要,因而必須和第二部類相交換。這部分產品的價值總額為1600.但是,第二部類用來補償不變資本而必須和第一部類相交換的消費資料只有1500,因此,第二部類必須從750m中提取100m追加不變資本。和第一部類交換生產資料。同時,第二部類按照2:1的資本有機構成,還必須提取50m追加可變資本。余下的剩余價值為750-(100+50)=600用于第二部類資本家的個人消費。這樣,第二部類第一年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產品經過重新組合,其價值構成如下:
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其中1500C+100△C=1600的產品,在實物形式上是消費資料,必須和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相交換,才能補償已經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和追加生產資料。 750V+50△V+600(m/x)=1400的產品,用于本部類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在本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進行交換,得到實現。
兩大部類的產品經過上面的重新組合,通過交換,全部得到實現。用圖式表示如下:
上列圖式中,①為第一部類內部交換的產品,②為第二部類內部交換的產品,③為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交換的產品。通過這三方面的交換,第一年的社會總產品全部實現,于是,第二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順利進行。假定 仍為100%,第二年末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量及其構成如下:
上面圖式可以看出,社會生產的規模已從第一年的9000擴大到第二年的9800.社會總資本已從第一年的7250[Ⅰ(4000C+1000V)+Ⅱ (1500C+750V)]擴大到7900[Ⅰ(4400C+1100V)+Ⅱ(1600C+800V)],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順利實現了。以后每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都可以按上述方法類推。
(三)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由于擴大再生產必須進行積累,剩余價值必須分割為三個部分,即追加的不變資本(△V)、追加的可變資本(△C)和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部分(m/x),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1.Ⅰ(v+△v+m/x)=Ⅱ(c+△c)
這就是說,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加追加的可變資本再加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加追加的不變資本。這個條件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因為它表現了順利實現擴大再生產所要求的兩大部類之間的基本比例關系。從價值方面看,公式左端表示第一部類的產品中用于本部類原有工人、新增工人和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價值部分,也表示了第一部類對第二部類產品提出的需求;公式右端表示第二部類的產品中用于補償已經消耗掉的不變資本和追加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也表示了第二部類對第一部類產品提出的需求。這兩方面必須相等。從使用價值方面看,公式左端表示第一部類能夠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也表示第一部類所需要的各種消費資料;也表示了第二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兩方面必須互相適應。這個公式說明了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任何一個部類要擴大再生產都要以另一個部類提供追加的物質資料為條件。同時,也說明了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市場、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關系。
從這個基本實現條件還可以引伸出其他兩個實現條件:
2.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反映了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比例關系;說明了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第一部類必須向社會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而不能像簡單再生產那樣Ⅰ(c+v+m)=ⅠC+ⅡC. 3.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反映了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和社會對消費資料需求之間的比例關系;也說明了要實現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剩余價值和與之相應的剩余產品不能全部用于個人生活消費,而必須將一部分進行積累,絕不能像簡單再生產那樣Ⅱ(c+v+m)=Ⅰ(v+m)+Ⅱ(v+m)。否則,擴大再生產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馬克思在研究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時,假定技術條件不變,勞動生產率不變,資本有機構成不變。但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總是和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結合在一起的。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等著作中,把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因素納入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的圖式來進行分析,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得快”(《列寧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第67-68頁。)的結論,并且揭示出,兩大部類發展的關系中,“增長最快的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列寧全集》第1卷,中文第 2版,第66頁。)
這是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表現為勞動者在同一勞動時間內可以推動更多的生產資料。這必然引起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對地增大。
在生產資料中,又分為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和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前者為第一部類自己使用的生產資料,即Ⅰ(C+△C),后者為第二部類使用的生產資料,即Ⅱ(C+△C)。這些生產資料都要由第一部類來提供。由于第一部類的生產增長要快于第二部類,因而第一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也必須快于第二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
但是,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是不能脫離消費資料相應的增長而孤立地進行的。如果沒有消費資料相應的擴大,生產資料生產的擴大終究是會遇到阻礙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只有在兩大部類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馬克思和列寧關于社會資本再生產的一些原理,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再生產具有指導性意義。馬克思的再生產方式決不限于資本主義社會,它對一切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形態,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也是適用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必須完整的認識和正確的運用這些原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確保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
第四節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危機,即相對于人民群眾的購買力來說的生產過剩危機。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廣大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
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也具有周期性。每個周期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即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其中,危機階段是四個階段中的決定性階段。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有的一種經濟現象。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大機器工業時期以后,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爆發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一般表現是:商品銷售困難,存貨劇增,物價猛跌,工廠開工不足,大批企業倒閉,現金奇缺,信用關系被破壞,利息率上升,股票及有價證券價格猛跌,失業工人劇增,人民生活惡化。總之,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生活陷于一片混亂狀態。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實質上是生產過剩危機。
所謂生產過剩,是指生產出來的商品和勞動人民的購買力相比較來說的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也就是說,這種過剩并不是由于社會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商品,也決不是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勞動群眾的消費已經得到充分滿足。相反,大多數勞動人民的消費水平仍然很低,根本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生產過剩。
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并不是偶然的現象,它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消除的,隨著這個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現在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加劇。
第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還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加劇。這一矛盾是爆發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雖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但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處于危機之中,危機也不爆發一次就完結。自從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面的工業危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約每隔8-12年就要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爆發的周期性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形式決定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以及由它引起的一系列對抗和沖突中發展的。當這些矛盾發展到極其尖銳的程度,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遭到嚴重破壞時,就會爆發經濟危機。危機爆發后,企業紛紛縮減生產或大批停產、倒閉,生產大大下降,強制性地使資本主義的生產規模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暫時的平衡。這樣,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就能得到暫時的緩和,生產的困境勉強得以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又重新恢復和發展起來。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解決,產生危機的根源仍然存在,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種矛盾又開始激化,又會導致另一次新的危機的爆發。這就使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周而復始地循環出現。
經濟危機周期地出現,使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具有周期性。從一次危機開始到下一次危機發生的期間,便是一個再生產周期。再生產的每一個周期,一般包括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互相聯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加強、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第三世界的興起等條件的出現,使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再生產周期呈現出許多的新的特點,它們是,再生產周期四個階段的交替進程和每個階段特征不如戰前明顯;危機的程度以及引起的社會震蕩不如戰前嚴重;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錯出現;經濟危機與通貨膨脹相結合,即“滯漲”等。
?09年4月全國各省市自學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匯總
?環球網校2009年自考課程查看
最新資訊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