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川渝地區爾朱仙傳說的歷史學考察


[論文關鍵詞] 川渝;爾朱氏;傳說;家族特征;考察
[論文摘要] 川渝地區流傳著許多隋唐時期關于爾朱仙的傳說故事,本文通過對這些傳說故事的梳理,再對源于晉北的爾朱氏家族在北魏的家族情況和政治歷程,尤其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探討,認為爾朱氏當時出現在川渝地區一方面是為避仇,另一方面是為追尋其宗教淵源之故。
四川綿陽市西山風景區內有一仙云觀,俗稱西山觀。據當地文獻記載,仙云觀創建于隋唐,爾后幾經興廢,現在的大殿主體框架結構為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遺存。相傳蜀中八仙之一的爾朱仙曾在此修煉,后得道成仙,故大殿又叫“蜀八仙殿”。至今在川江及其支流有許多關于爾朱仙的傳說,本文擬對這些傳說故事加以梳理,對源于晉北的爾朱氏家族在北魏的家族情況和政治歷程。尤其是宗教信仰等方面來探討爾朱氏為什么經長江中游上溯到川渝地區,又為什么表現出濃厚的道教特征等問題,提出個人的觀點。不確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爾朱仙的有關傳說和解析
據王家祜先生的考證,“蜀中八仙”之謂始于晉代,其后“八仙”之名雖然略有殊異,但宋明時期定型后的“八仙”有容成公、李八百、李耳、嚴君平、范長生、張道陵、董仲君和爾朱先生。考其事跡,除張道陵和爾朱先生外,基本都是蜀人或疑為蜀人,這6位和張道陵一樣,現世時間早,最晚的也是蜀漢,而且居“八仙”之位亦早,與唐宋或更晚人居“八仙”之列的爾朱先生有別。列“蜀中八仙”末位的爾朱先生來由模糊,傳說事跡怪異,很值得探究。
關于爾朱氏傳說的文獻,最早版本是宋代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其后又有《方輿攬勝》、《蜀水經》、《蜀中名勝記》、《升庵文集》、《青城山記》、《營山縣志》和《神仙傳》等。這些資料中有關爾朱氏的傳說雖然有互相抵牾之處,但基本內容都大同小異,表現出在不同的地方有大致相同的傳說,如修道、煉丹、賣藥、沉江和升仙等內容。
我們先來看看有關爾朱氏傳說的地方。第一處是東出川渝的巫峽。根據《南楚新聞》的記載,咸通年間(860年―873年)有姓爾朱者(無名字)“家于巫峽,祀白馬神祠”。
第二處是從巫山沿大寧河北上,在巫溪大寧鎮。《方輿攬勝》載,爾朱氏被投入岷江后入長江。再順江而下,直至巫溪大寧鎮為漁人所救,就在大寧煉丹。在大寧“有巨石如鐘,下有三足,煙火之跡宛然,父老以為爾朱丹爐”。
第三處在涪陵。《蜀水經》卷5上有“(涪陵)白鶴灘,俗傳爾朱真人浮江而下,漁人白石網得之。遂于灘前修煉,乘白鶴仙去”的故事。
第四處在嘉陵江邊的營山縣大蓬山。《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5、《蜀中名勝記》卷28和《營山縣志》等都有近似的記敘。修道于蓬州,賣藥于川陜,度徒于果州(今南充),太守將之投江,后為漁人所救。
第五處也在嘉陵江邊的南充,其事跡與在營山縣大蓬山的系為一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5和《蜀中名勝記》卷28有載,爾朱氏在果州(今南充)度徒,據《蜀中名勝記》時間長達12年之久。
第六處在綿州。中國臺灣高大鵬的《神仙傳》載,爾朱氏落魄于成都時,常揀白石子扔水里,時人莫名其妙。而后賣丹藥于市,每粒12萬錢,而太守“非百二十萬不賣”,太守怒,將之裝入竹籠,投入岷江。經宜賓入長江,在重慶逆水而上,過合川漂至涪江,在綿州被石姓漁人救起時,正在竹籠內酣睡。至此,則在綿州西山修道。王家釣先生認為“有人誤涪陵為涪江”,所以才有“以爾朱主綿陽”之說,同時佐以“綿陽西山觀蜀八仙約始于明人楊慎,明人金深有詩詠之”之據,意在說明綿州關于爾朱氏的傳說是很晚近的事。
我們知道,綿陽仙云觀下的山巖上尚有道教石刻造像25龕80多尊,最早的是隋大業六年,晚的也是唐代中晚期,因此,爾朱氏入蜀時創建于隋唐的綿陽仙云觀應該已是很有影響的道觀了。再結合爾朱氏在川渝沿河漂泊的特點,爾朱氏到過綿陽是有可能的,刊刻在觀下巖壁上明人金深的詩有“載酒西崖訪爾朱”之句,不難理解內中隱含著此地很早以前就有關于爾朱氏的傳說故事之意。同時,涪江在合川入嘉陵江前全長數百公里,當時沿途比較有影響的城市還有不少,如潼川(今三臺)、遂寧等,為什么“誤涪陵為涪江”就出現“以爾朱主綿陽”的情況呢?為什么不以爾朱氏主遂寧或潼川,或其它地方呢?所以,傳唐末五代時期爾朱氏在綿陽仙云觀修道是有可能的。
第七處在成都,為岷江水系。根據記載,爾朱氏在成都的活動主要是賣藥,因惹怒太守,被以竹籠投江。
第八處在岷江邊的都江堰青城山。清代彭洵《青城山記》引《全唐詩》說:“李浩字太素,隱青城山牡丹坪。與仙人爾朱先生游。”青城山為道教名山,爾朱仙人現身此地當屬正常,但無事跡。
第九處在雅安,屬岷江水系的青衣江。明代楊慎的《升庵文集》有“譙秀《蜀記》載:蜀之八仙……八日爾朱先生,在雅州”之說,也無事跡。
以上川渝9處有關爾朱氏傳說的地方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均在長江,或其一、二級支流上,都是沿江河流浪漂泊。所到的先后地方,參照《南楚新聞》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記載,即咸通中有姓爾朱者“家于巫峽”,大順中(890年-891年)在成都,被太守投江漂至涪陵后不久,又在成都現世。據推測,爾朱氏當是經過長江中游,過三峽來到川渝地區的。爾朱氏人川渝地區的時間,《蜀中名勝記》卷28引縣志說爾朱真人修煉于營山縣透明巖是在隋代,而間以約250年到唐懿僖間又在果州度徒,這或許暗示爾朱氏到川渝地區是在隋代,而且在此活動了近300年之久,唐末五代之爾朱者最為活躍。在川渝各地活動的具體先后時間基本無法考證,推測可能仍然是順長江及其支流逆流而上的。
爾朱氏在川渝地區活動的不少地方,當時已經有比較著名的道教場所,如都江堰青城山、綿陽仙云觀、營山縣太蓬山和涪陵等。太蓬山古稱綏山,素有“太蓬仙跡”之稱。《營山縣志》和《列仙傳》載蜀人葛由在周成王時,“刻木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賓之,追上綏山,承受之者皆得仙術。”東晉流民起義領袖李特祖輩均系天師道徒,少時曾讀書于綏山,隋唐時爾朱真人棲身此處修道煉丹,亦可理解。生于蜀漢時期的著名道士范長生是“涪陵丹興人”,唐代爾朱真人造訪涪陵可理解為追尋仙蹤,而且施救的白石(今白鶴梁)漁人“少好道術”,說明當時此地還有一定的道教氛圍。
同時,爾朱氏傳說中的很多現象與道教一些特征完全吻合。有關爾朱氏傳說中的現象,如修道、煉丹、服丹、悟道口訣、困籠漂江和升仙等現象都是當時很典型的道教特征。另外,還有一個奇異或是偶然的現象,如扔水里的白石子,救人的漁人姓石,如鐘的巨石丹爐,修道于石室或透明巖等都與石相連,《蜀水經》卷5甚至載爾朱氏在涪陵被白石漁人救起,在巫峽祀白馬神祠,在白鶴灘修煉,最后乘白鶴仙去等奇異現象。川渝地區的石頭一般都呈灰白色,因此,我們認為白馬、白石子、白石漁人、白鶴灘和白鶴等語可能暗含爾朱氏與“白色”有某種宿命聯系。
下面,我們先來追溯爾朱氏的家族淵源和相關情況。
二、爾朱氏家族在北魏的政治旅程和從政特征
據載,“爾朱”是北魏時今山西忻縣境內的一個特殊姓氏,“其先居于爾朱川,因為氏焉”。爾朱氏家族在道武帝拓跋畦時期(386年―408年)開始與朝廷有了聯系,并有可能參與了北魏政事。到文帝元宏時期(471年一499年),爾朱氏家族抱著巨大的政治野心,開始間接或直接參政,采用各種手法與王公朝貴交接,擴大了在朝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爾朱新興被封為“秀容第一領民酋長”。至明帝(516年―528年),新興以年老傳爵位于其子爾朱榮。
爾朱榮是其家
族在北魏朝最有影響、最顯赫的人物。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年),通過討滅內附叛胡乞扶莫于、萬子乞真、素和婆蝓?、胡乞、步落堅胡劉阿如、敕勒北列步若、敕勒斛律洛陽和費也頭等軍事行動,成為執掌北魏兵權的重臣,敢自行攻伐,自署官吏。這時助爾朱榮的家族成員主要有爾朱兆、彥伯、仲遠、世隆、度律和天光等數人,都是手握重兵,各鎮一方。同時,還有一批很有影響、掌握大權的朝廷重臣和一直跟隨爾朱氏南征北戰領有軍隊的地方大員,如華山王元鷙、上黨王元天穆和賀拔勝、賀拔岳、斛斯椿等,共同組成了左右北魏朝政的爾朱氏集團,使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勢力于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前達到了鼎盛期。
永安三年九月,莊帝斫殺爾朱榮,家族勢力雖有削弱,但并未從根本上剪除,家族主要成員依然擁兵據土。加上爾朱氏集團內部依然掌握兵權的斛斯椿、賀拔岳、賀拔勝和賈顯智等人的支持,不久又開創了爾朱氏家族在北魏后期第二次秉政于朝、制軍于外的政治局面。直到533年被齊獻武王高歡縱以反間計,致使其集團內部“遂相疑阻,久而不和”,被各個擊破,集團隨即土崩瓦解。爾朱氏家族終于走完了在北魏朝的政治旅程。
爾朱氏家族從道武帝拓跋?時期開始,到533年遭滅族之災止,參與北魏政治活動近150年,其中操縱北魏政權約8年左右。在參與北魏政治活動過程中,特別是在操縱北魏政權時期“兄弟群從,各擁強兵,割剝四海,極其暴虐”,表現出非常殘暴、專橫、貪婪、驕淫和肆情等特征,尤其是爾朱仲遠在家族中“貪暴尤甚”。明帝末年,爾朱氏家族兵威較盛,爾朱仲遠見爾朱榮“諸有啟謁,率多見從”,就“摹寫榮書,又刻榮印,與尚書令史通為奸詐,造榮啟表,請人為官,大得財貨,以資酒色”。孝莊時,以將統參佐不足為名,“隨情補授,肆意聚斂”。為斂錢財,對富室大族,“多誣以謀反,籍沒其婦女財物入私家,投其男子于河,如是者不可勝數”,“自滎陽以東,租稅悉人其軍,不送京師”。更有甚者,其部下“諸將婦有美色者,莫不被其淫亂”。因此,“東南牧守下至民俗”,“比之豺狼,特為患苦”。前廢帝時,權傾當朝,“遣使請準朝式,在軍鳴騶。帝覽啟,笑而許之。其肆情如此。”守滑臺時,先用后表部下都督為刺史,皇帝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綜觀爾朱氏當政時期,上弒天子3位,中屠王公顯貴數以千計,下暴百姓無以勝數,“于是天下之人莫不厭毒”。這樣,爾朱氏家族與各個階層都結下了深仇大恨,樹立了眾多的仇家就成為不爭的事實,當其勢衰后就不可避免地被仇家所追殺。531年,爾朱世隆當政時,“以榮配高祖廟廷,又為榮立廟于首陽山,因周公舊廟而為之,以為榮功可比周公。廟成,尋為火所焚”,這可能就是爾朱氏仇家所為。
從爾朱氏的幾個主要成員來看,只有最為暴虐的爾朱仲遠逃到江南,得以終老。隋唐出現在川渝地區的爾朱氏很有可能就是爾朱仲遠的后代,為避仇家追殺經長江中游逃過來的。其后,爾朱氏以得道真人之貌浪跡于川渝各地,應該與家世原始宗教信仰和五斗米道在北方的影響有一定關系。
三、爾朱氏家族的宗教信仰特征
在宗教信仰方面,爾朱氏家族因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響而表現出復合特征,但可以看出受到道教的影響更大,受佛教的影響我們只能從爾朱榮之子的姓名上略窺一斑。
爾朱榮共5個兒子,長子菩提,菩提弟叉羅,叉羅弟文殊,文殊弟文惕,文惕弟文略等,其中有兩個兒子直接取名于佛教傳說人物,雖然沒有具體的事跡,但其崇奉佛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許暗示佛教在爾朱氏家族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年輕一代中。
與道教有關的現象在爾朱氏家族中就很多,例如爾朱新興為秀容酋長時,“曾行馬群,見一白蛇,頭有兩角,游于馬前。新興異之,謂曰:‘爾若有神,令我畜牧蕃息。’自是之后,日覺滋盛,牛羊駝馬,色別為群,谷量而已。”爾朱氏老巢秀容的高山之上有池三所,“魏言天池”。爾朱榮曾與其父游于池上,聞簫鼓之音,其父謂榮曰:‘古老相傳,凡聞此聲皆至公輔。吾今年已衰暮,當為汝耳。’這是兩個與爾朱榮之父相關的、涉及爾朱榮的預象。與爾朱榮直接相關的兩個現象,一個是爾朱榮將鎮壓葛榮打獵時,“有雙兔起于馬前,榮乃躍馬彎弓而誓之曰:‘中之則擒葛榮,不中則否。’既而并應玄而殪”;“將戰之夜,夢一人從葛榮索千牛刀,而葛榮初不肯與。此人自稱我是道武皇帝,汝何敢違?葛榮乃奉刀,此人手持授(爾朱)榮。既寤而喜,自知必勝。”另一個是“河陰之變”后,爾朱榮逐漸滋生了問鼎之志,但其信奉的占卜道士劉靈助言其大圖“天時人事必不可爾”,加上其他人的切諫,“遂便愧悔”。
爾朱家族其他成員這樣的現象也很多。爾朱世隆是家族在北魏后期第二次掌權時的核心成員之一。關于他的預象最多。如“曾與吏部尚書元世俊握槊,忽聞局上?然有聲,一局之子盡皆倒立”。有一次白天睡覺“其妻奚氏忽見有一人持世隆首去,奚氏驚怖就視,而世隆寢如故”;醒后,對其妻說剛才“夢人斷我頭去,意殊不適”。另有一個更復雜的,爾朱世隆被誅的同年正月末,“令、仆并不上省,西門不開。忽有河內太守田怙家奴告省門亭長云:‘今且為令王(指爾朱世隆)借車牛一乘,終日于洛濱游觀。至晚,王還省,將軍出東掖門,始覺車上無褥,請為記識。”’尚書省亭長不理會,但“此奴固陳不已,公文列訴”,引起了尚書都令史的注意,安排都官郎穆子容調查,田怙家奴言:“初來時至司空府西,欲向省,令王嫌遲,遣二防閣捉儀刀催車。車入,到省西門,王嫌牛小,系于闕下槐樹,更將一青牛駕車。令王著白紗高頂帽,短黑色,儐從皆裙襦熏握板,不似常時章服。遂遣一吏將奴送入省中廳事東閣內東廂第一屋中”,并具體描述了屋中情形:“有一板床,床上無席,大有塵土,兼有一饔米。奴拂床而坐,兼畫地戲弄,饔中之米亦握看之。”穆子容以“西門不開,忽言從入;此屋常閉,奴言在中”詰其虛罔,但與尚書都令史謝遠“自入看之,戶閉極久,全無開跡。及入,拂床畫地,蹤緒歷然,米亦符同,方知不謬”。當爾朱氏家族最后快滅亡時,京都洛陽中有傳謠日:“三月末、四月初,揚灰簸土覓珍珠。”“頭去項、腳根齊,驅上樹、不須梯。”后來爾朱彥伯、爾朱世隆同斬于閶闔門外,懸首于斛斯椿門樹。爾朱度律戰敗后,其母山氏責之“既荷國恩”而反叛,將遭屠戮,“言終而卒,時人怪異之”,等等。
我們通覽爾朱榮、爾朱兆、爾朱彥伯、爾朱度律和爾朱天光等人的傳記,以上的現象顯然都是具體歷史事件出現前的征兆,這些征兆其實就是漢魏以來與道教有關,或可以說就是道教的災異意識論的表現。也就是說,這些關于爾朱氏家族的征兆表現出強烈的道教特征,其中有的東西還是道教中的神物,如“簫鼓”、“青牛”、“米”和兩角“白蛇”等,而且爾朱榮還非常信奉占卜道士,夢中受道武皇帝刀等等。在這些征兆里面,白色也是多次出現,如“白蛇”、“白日夢”、“白帽”,“槐樹”開白花,“米”也是白色的,“闕”之石當為灰白等,似乎與川渝地區關于爾朱仙傳說中多“白色”之物暗合。
在涉及爾朱世隆的一個重要預象里,“米”是其中的關鍵內容,我們認為這可能暗示爾朱氏家族與五斗米道有一定聯系。五斗米道是“東漢后期在巴蜀地區出現的早期民間道教大派”,“由于人道者須交納五斗米以供道、或用五斗米酬謝道師”,因而俗稱“五斗米道”。根據一些文獻記載,如《水經?沔水注》言:“(張)魯至行寬惠,百姓親附,供道之費限五斗,故世號五斗米道。”又號“米道”、“米賊”等。總之,“米”是其道派的象征之物。五斗米道發源于巴蜀地區后即得到迅速傳播,設立了24個治所,發展信徒,教習道義,吸引了大量下層勞動者;到曹魏時期,一部分逐漸向上層發展,參與宮廷政治斗爭。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占漢中,張魯投降,曹不僅把張魯及其家屬、臣僚帶到鄴城定居,而且還把受五斗米道影響較深,聚居在漢中地區的百姓大量北遷。“從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漢中人民被迫北遷的至少已有三次之多,其數量也是相當大的”,其中第一次“徙洛、鄴者八萬余口”。自從流徙以來分布天下,洛陽、鄴城等是北遷五斗米道徒的主要聚居地。
五斗米道徒的大量北遷,使其在北方地區,特別是北遷道徒主要聚居地區洛陽和鄴城等地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到北魏時期,道教已經得到大發展,雖有改造和變化,但都是在原巴蜀地區五斗米道的基礎上進行的,它的一些特征,如“以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通過服仙藥以求長生”等依然得到保留,甚至還有創新和發展,如“煉服丹藥”的方式和“成仙升天”的思想,在北魏時期就非常流行。這與隋唐時期爾朱氏在巴蜀地區的傳說活動,即修道、煉丹、賣藥和升仙等相一致。
還有,在川渝地區最早的傳說中有姓爾朱者“家于巫峽,祀白馬神祠”,應該與爾朱氏家族發跡之前的“馬群前游一雙角白蛇”的征兆有關。此征兆后,其家族如有神助,不僅“畜牧蕃息”,而且勢力迅速膨脹,達到了操縱北魏王朝的高度,在巫峽“祀白馬神祠”,應是對其先祖的緬懷和祭祀,同時也是對“白色”的崇拜。因此,隋唐時期爾朱氏出現在川渝地區可能一方面是為避仇,另一方面是為追尋其宗教淵源之故。
更多信息請訪問: 自學考試頻道 自考英語頻道 自考英語論壇 自學考試論壇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