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自學考試 > 自學考試備考資料 > 09年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資料第十章

09年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資料第十章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自學考試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本章重點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歷史意義。

  2、新時期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

  4、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體系。

  5、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和改革開放的深刻歷史啟示。

  本章提示

  了解中國特色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重要考點講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斷

  1、平反冤假錯案:從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規模進行,290多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和糾正。其中包括為年“天安門事件”、“反擊右傾翻案風”等重大錯案平反;為劉少奇徹底平反并恢復名譽;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四個堅持”)。

  3、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二個歷史決議: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結論。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調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開始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清理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是我國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轉變,也是改革開放的前奏。

  5、 “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開始。?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1980年5月,鄧小平發表《關于農村政策的談話》,肯定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并在全國各地逐漸推廣。?“統分結合”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促進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1983年10月,中央作出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

  6、經濟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7、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中國臺灣同胞書》: 1979年1月1日發表,建議兩岸結束軍事對峙狀態。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舉行。?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綱領。▲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提出到20世紀末國內工農業生產總值 “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9、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0、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1983年4月決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將海南島辟為經濟特區)? 1984年5月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區)?結論: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11、《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 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基本方針?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12、十三大:1987年10月舉行。大會 ?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完整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制定了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

  13、“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對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簡要概括,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14、《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 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強調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提出在黨內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再教育,克服黨內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

  15、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舉行。?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此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

  16、 《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將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成為20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

  17、《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強調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18、十五大:1997年9月舉行。大會?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三講教育”: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中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歷時近兩年。

  20、十六大:2002年11月舉行。 ?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1、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所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上述五方面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3、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五項主要任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24、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黨開展。

  25、基層民主自治體系: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

  26、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重要考點講解

  二、簡答題

  1、簡述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及其意義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邀評論員文章,在全國開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一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自始至終得到鄧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實現歷史性的轉折作了思想理論準備。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戰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的具體思想和政策?“臺階式”發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爭取每隔幾年使國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 ?闡明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努力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鄧小平在1980年發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解決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事實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問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2)政治體制改革遵循的性質和指導原則: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遵循統一領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3)政治體制改革的底線: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總結本國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絕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內容寫入了十三大報告。

  4、1990年鄧小平提出的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 思想內容是什么?

  (1)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集體經濟。

  (2)社會主義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農業最終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從長遠的觀點看,必然產生第二個飛躍,即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和集約化。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最終還是要走這條路。

  5、江澤民是怎樣闡述改革、發展、穩定之間關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進。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6、簡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回歸及其意義。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簽署了中英《關于中國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葡《關于中國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對對中國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國澳門也回歸祖國,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回歸,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為現實,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7、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什么?

  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8、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有哪些?

  (1)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將“和諧”列入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2)?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9、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的內涵是什么?

  2005年11月,胡錦濤在英國倫敦金融城發表演講,系統地闡述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

  (1)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來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3)中國與其他社會成員一道,為實現各國和諧相處、全球經濟和諧發展、不同文明和諧進步的美好前景發揮積極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10、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所取得的成果是什么?

  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說:

  (1)同周邊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努力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鞏固。

  (2)同發達國家的關系得到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總體保持穩定和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繼續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不斷充實。

  (3)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大力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處理國際事務。

  重要考點講解

  三、論述題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貢獻和意義是什么?

  (1)主要貢獻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之前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實際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全會公報全面分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明了改革開放的方向。指出:▲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今后應該按照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全會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決定:▲決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決定在黨的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加強民主,明確黨的思想路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和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決定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決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等問題。

  (2)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2、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怎樣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的?

  (1)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勛。

  (2)決議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活的靈魂作了概括。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貫穿其中的活動靈魂。決議強調:“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

  3、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什么?

  (1)十三大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2)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個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被簡要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

  4、試論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和意義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后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重要談話。

  (1)內容:?強調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提出 “三個有利于”標準,即判斷一切工作和改革開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強調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至少需要100年。

  (2)意義:小平南方談話,在重大歷史關頭,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意義?

  (1)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來的。同年5月,江澤民又進一步把“三個代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系統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

  (2)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發展,也為中共十六大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6、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全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1)內容:?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意義:?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7、試述十七大的主題和意義

  ( 1 )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2)意義:?大會報告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和成功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作了科學概括,闡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戰略部署; ?審議并一致通過了黨章修正案,在保持黨章總體穩定的原則下,把十七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寫入黨章; ?選舉產生新一屆黨的中央委員會(十七屆一中全會選舉胡錦濤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為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8、中共十七大對改革開放歷程和基本經驗做了哪些總結?

  中共十七大報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程作了回顧,指出:

  (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3)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9、改革開放30年來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深刻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經驗:(1)(找到了一條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2)(舉起了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3)(堅持了一條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4)(得出了一句結論)實踐充分證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完全正確的。

  啟示:(1)(底子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資源少,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居安思危,長期艱苦奮斗。

  (2)(新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臨著新的考驗和諸多新的問題。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

  這些問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是可以在前進中解決的,也只有在前進中才能解決。

  10、試論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以來,中國更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人民,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并賦予中華民族復興以新的強大生機。

  這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

?全國各地2008年10月自考網上成績查詢匯總
?環球網校2009年自考課程查看

更多信息請訪問:自學考試頻道    自學考試論壇    自學考試博客圈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自學考試資格查詢

自學考試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自學考試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